眾神走下神壇,港臺電視劇導演們的北上困境

2021-01-09 電視人

來源 | 娛論場 作者|林蔚

近日,江蘇衛視上檔了一部新古裝劇《香蜜沉沉燼如霜》。開播收視不俗,0.995%的成績列位省級衛視黃金劇場第一,順利起航。

小鮮定睛多瞅了兩眼榜單發現,各家衛視主推的電視劇當中,港臺導演執導的作品收視表現不俗。收視前五中,港臺導演佔了三個席位。《香蜜沉沉燼如霜》(香港地區導演朱銳斌)、《甜蜜暴擊》(臺灣地區導演柯翰辰)、《愛情進化論》(臺灣地區導演安竹間)。另外,《蜀山戰紀2》、《夏日心跳》、《美味奇緣》均出自香港地區導演黃偉傑、臺灣地區導演於中中、柯政銘之手。涉足網劇的港臺電視人更是數不勝數。

當前的電視劇環境,似乎對港臺系的電視劇導演有較深的刻板印象。香港地區導演擅長古裝、玄幻,臺灣地區導演則在偶像、言情領域深耕。

以下的這兩個表格,是小鮮總結的部分2018年港臺導演拍攝的內地劇。放眼看過去,幾乎印證了香港地區導演拍古裝、奇幻,臺灣導演拍時裝偶像劇的定律。

這其中也是有些許改變的。比如在豆瓣上評分不低的時裝網劇《東方華爾街》(7.7分)、《為了你我願意熱愛整個世界》(7.3分),均有香港導演參與執導,甚至是香港團隊打造。

在小鮮看來,港臺導演的北上之路,已經走了近三十年。從90年代通過合拍模式深入內地,經歷21世紀最初十年,港人在內地的不斷深挖耕耘,再到如今電視井噴的年代,港臺導演們陷入創作模式化的困局。

港臺導演們的北上史,也是內地電視劇發展史的一個剖面。如今,港臺導演們困局的形成,與2009年的一部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困局:2009年後,臺灣偶像劇導演湧入內地

「玄幻、古裝=香港導演」,「偶像時裝=臺灣導演」

2009年,一部《一起來看流星雨》的超高收視率和人氣,不僅開啟了內地校園偶像劇之路,也使得臺灣地區偶像劇導演進入內地大眾視野。拍攝此片的四位聯合導演中,有三位來自臺灣地區。他們分別是沈怡、丁仰國和柯翰辰。曾與瓊瑤合作的沈怡、丁仰國,2009年之後在內地拍攝了大量時裝言情劇,比如《夏家三千金》、《我家有喜》等劇,同時兩人還合作了畫風清奇的《不一樣的美男子》系列。

柯翰辰則遊走於臺灣地區和內地偶像劇之間,交叉創作。比如今年,他既有在內地上線的《甜蜜暴擊》,還有完全臺灣製作的電影《鬥魚》。

2010年之後,一批一批的臺灣地區偶像劇導演慢慢轉移陣地,來到內地。他們之前在臺灣偶像劇製作上的優異表現,是內地資方樂意將導演之責交於他們之手的重要原因。

比如因2008年《命中注定我愛你》的大熱,陳銘章導演屬於較早一批進入內地市場的臺灣導演。從2010年的《杜拉拉升職記》到2016年大熱的《遇見王瀝川》,陳銘章幾乎成了時裝愛情的代言人。

(《遇見王瀝川》)

同樣大熱劇《王子變青蛙》的導演劉俊傑,直到2014年才進入內地市場。接連的兩部劇《杉杉來了》、《何以笙簫默》因其精良製作、細膩情感表達,贏得了不俗的口碑。

時間倒回2011年,彼時國內電視劇市場出現了三部古裝劇,《甄嬛傳》、《步步驚心》以及《宮》。小鮮知道這三部劇並無可比性,可從某一層面上講,這三部片子和香港導演有著相當大的關聯。

《甄嬛傳》的B組導演高翊浚,正是今年水逆不斷的《巴清傳》的導演。《步步驚心》的導演李國立,身邊圍繞了不少北上的香港導演,比如林玉芬、吳錦源、高林豹等。於正《宮》的導演是香港女導演李慧珠,她的內地導演履歷表和於正的古裝作品幾乎可以畫上等號。

對於這種似乎類型綁定的狀況,當中必定有不少現實的無奈。近十年來,是國產電視劇井噴的十年,不僅要滿足衛視需求量,網劇的井噴使得資方更傾向於將資源投入到已有成功案例的導演身上。

因《花千骨》的成功,林玉芬導演又連續拍攝了同為玄幻IP題材的《無心法師》、《青丘狐列傳》、《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以及《醉玲瓏》等。這些作品,有的成功,有的水花一般。林玉芬導演自然了解資方選擇她來執導的原因。從製作周期緊張且經費有限的TVB磨練出走的林玉芬,總能最大限度的在不破壞品質的基礎上,為資方節省成本。

這是香港地區導演的共通優勢,因此內地大製作的古裝、玄幻題材幾乎被他們承包。

可分明在09年之前的十年時間裡,紛紛北上的香港地區導演有著更多元的類型創作,經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多元:1997回歸後至2000年代,

北上的香港團隊默默壯大

香港導演可不止會拍玄幻劇,時裝、武俠均有大拿

1998年,TVB 金牌監製、導演李國立自組公司,成立唐人影視。

他之前的TVB同僚們慢慢試水內地之作。那幾年,曾麗珍常與朱銳斌搭檔拍片,題材以偏情感的都市時裝劇為主,比如《上海之戀》、《情牽日月星》。曾麗珍涉足的題材範圍之廣,超出想像,例如反貪題材的《反貪風暴》,甚至還有2002年在央視八套創下收視奇蹟的家庭劇《摩登家庭》。

(《摩登家庭》)

蔣家駿、何澍培、盧倫常等也是同期北上的重要香港導演群體。如今在豆瓣上8.7分的經典國劇《千秋家國夢》,出自何澍培、盧倫常之手。2000年左右特別流行的兩部時裝劇《真情告白》、《緣來一家人》又分別出自兩位導演。

(《千秋家國夢》,幾乎囊括了兩岸三地重要演員)

而蔣家駿導演,幾乎是2000年代內地時裝劇的一把好手。《郎才女貌》、《醜女無敵》系列、《無懈可擊》系列等。他也試水過《少年康熙》、《神話》等古裝劇。

那個時期的香港導演們拍內地劇,常呈現出一股清新風。養眼的演員、精緻的服化道,時尚且尚算言之有物的劇情,為內地螢屏增色不少。

同時,不可否認地,香港導演十分之擅長拍古裝劇。

(不查不知道,經典的《少年包青天1、2》出自香港導演胡明凱之手)

其中因製作武俠劇聞名的,則不得不提鞠覺亮和賴水清。他們的創作路徑從不限於地域,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新加坡均有涉足。2000年後,他們的事業主要集中於內地。兩位幾乎承包了絕大部分內地對金庸、古龍小說的改編。

2003年,鞠覺亮作為聯合導演之一,執導了央視版的《射鵰英雄傳》和《天龍八部》。2011年,張涵予版的《水滸傳》也得到了不少好評。賴水清導演的經典之作,則是94馬景濤版和03蘇有朋版《倚天屠龍記》。豆瓣上分別7.8和8.0的評分是對作品經典程度的最大認可。

兩位老資歷的導演,在2010年之後,創作畫風有些走偏。經典作品的改編之路,走的並不順遂。2013、2014年,賴水清導演的《天龍八部》、《鹿鼎記》並未獲得良好口碑。鞠覺亮導演則從厚重偏歷史題材中出走,試水拍攝了《幻城》、《孤芳不自賞》等玄幻、IP片,效果不佳。

最後,唐人與仙俠奇幻劇,自然是不得不提的。2005年,《仙劍奇俠傳》的推出,可以說為內地電視劇貢獻了一個重要類別玄幻。而《仙劍奇俠傳》這個系列為市場貢獻了太多當紅的演員,也使得唐人一時風頭無兩。

這小十年的時間,是香港電視人融入內地市場,在內地開花結果的重要時期。相對的,這十年也恰巧是港臺電視劇創作逐漸萎縮的時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90年代港臺劇在內地的輝煌,只能鐫刻在書本和回憶裡。而這段歷史中也包括了最初港臺電視人在內地的起步歷程。

起步: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合拍/協拍模式為主

北上的港臺電視人們,有著長長的生命線

略晚於香港地區電影人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便在內地開啟了合拍片模式。整整十年之後,港臺地區電視劇團隊才開始在內地取景拍攝,以合拍/協拍的模式與內地的電影製片廠合作。

1980年代末,兩岸關係寬鬆。瓊瑤赴大陸探親,與湖南電視臺達成合作,便有了在內地取景的電視劇《婉君》。隨後整個九十年代,瓊瑤劇多在內地拍攝。「還珠」系列的經典程度自不必多講。

1993年,一部北影廠與臺灣地區合拍、港臺導演共同執導、香港演員主演的《戲說乾隆》,拿了當年電視金鷹獎的優秀合拍片獎。此後,類似的三地合拍片數不勝數,比如《新白娘子傳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又例如《雪山飛狐》。當時臺灣四大製作人周令剛、楊佩佩、瓊瑤、週遊因合拍而與內地結下了緣分。

此類電視劇,你很難依據簡單的出品方所屬,而為之打上一個專屬標籤。從感情上來講,簡單地將之歸入某一地區的電視劇範疇是不易的。內地的大好風光、優惠便利的拍攝政策,臺灣地區的製作團隊以及香港地區的主創陣容,缺一不可。

(《戲說乾隆》)

(《雪山飛狐》)

不然,難以促成作品的經典性。

1996年前後,有了第一批全內地資本,港臺導演北上拍攝的作品。紮根內地、首嘗螃蟹的人,自然均是業內大拿。比如大導演李翰祥,1996年拍攝了歷史片《火燒阿房宮》,遺憾猝逝於內地片場,未了部分由夏祖輝導演完成。

(《火燒阿房宮》)

從TVB而來的李國立導演,於1997年在中國電影集團任職製作總監,製作了經典的內地愛情劇《京港愛情線》;臺灣地區的孫樹培導演在執導《還珠格格1、2》的同期,開始深入內地,成為《康熙微服私訪記1》的聯合導演之一。

這些作品,幾乎包圓了80、90後的童年記憶。經典程度,無法逾越。

非全面地回顧港臺電視劇導演的北上之路,看似是一個「眾神」走下神壇的過程。其實是整個華語電視劇市場重心轉移的歷程。

以往崇拜港臺神話,多是基於90年代內地電視劇市場的相對貧乏。如今,電視劇井噴到泛濫的年代,大眾的審美在提升,見山不再是山,經典永在回憶裡,而難以在當下獲得。當兩岸三地的人才資源已經融合,正在經歷粗放型製作的電視劇市場,何時才能迎來精品化的高光時刻呢?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王家衛被嘲走下「神壇」淪落到拍電視劇《繁花》?象徵港片的沒落
    今日,翹首期盼五年之久,胡歌的新劇官宣,為該劇男一號,(老胡一定得是男一就對了)新劇《繁花》由王家衛做監製以及總導演從海報中發現昏黃氤氳的燈光下,胡歌身穿風衣側首一旁,從海報來看,就非常帶有民國味道。沒錯,《繁花》是以90年代初的上海作為故事背景。
  • 北上之後,臺灣導演在內地的困惑與成長
    當被投資人歸類後,提供給這些臺灣導演的逐漸就是某類固定的題材,自身很難有開拓新題材的機會和空間。因此,在被限定的作品題材中如何發揮自己的特色,並將作品風格與大陸相融合,就成為了擺在這批北上的臺灣導演面前的難題。
  • 章子怡周迅等出演電視劇 電影咖「走下神壇」?
    1月7日,章子怡發微博為自己的電視劇《上陽賦》宣傳,片方也先後發布了角色預告片及主題曲,這部於幾年前殺青且經歷了多次改名的劇,即將於1月9日正式開播。   「連章子怡都要來演電視劇了?」這一消息迅速引起網友熱議。電影演員演電視劇,會「演技碾壓」還是「走下神壇」?   出道以來首部電視劇,講的是什麼?
  • 康熙來了將停播 港臺引進琅琊榜 港臺綜藝和電視劇已沒落
    面對如此良心之作,港臺觀眾早已按耐不住,一早就通過視頻網站追劇「舔屏」了。在綜藝節目和電視劇上,港臺和內地似乎已悄悄換了位置。 與小S主持《康熙來了》將近12年的蔡康永,16日在臉書上宣布確定向節目道別,「我第一個當然是告訴小S,然後好好向節目老闆偉忠哥請辭。我說:我想做些改變。」
  • 承包了偶像武俠劇,為何港臺導演是香餑餑
    如《孤芳不自賞》、《青雲志》、《女醫明妃傳》、《微微一笑很傾城》、《克拉戀人》、《旋風少女》,以及此前的《何以笙簫默》、《花千骨》、《武媚娘傳奇》、《古劍奇譚》……它們幾乎全由港臺導演執導,用承包一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好像一點都不為過。針對這種現象,有人不僅發出疑問:為何偶像武俠劇被港臺導演承包?他們又是為什麼僅熱衷於這類題材,鮮少涉及其他題材?
  • 章子怡周迅等出演電視劇 電影咖開始「走下神壇」?
    1月7日,章子怡發微博為自己的電視劇《上陽賦》宣傳,片方也先後發布了角色預告片及主題曲,這部於幾年前殺青且經歷了多次改名的劇,即將於1月9日正式開播。  「連章子怡都要來演電視劇了?」這一消息迅速引起網友熱議。電影演員演電視劇,會「演技碾壓」還是「走下神壇」?來源:微博截圖。  出道以來首部電視劇,講的是什麼?
  • 電影咖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其實再回看這部電影,陳坤一人分飾兩角的能力並沒有那麼神,只是他演的雨化田太有魅力了,把他最迷人、最驚豔的一面展現了出來,感覺只有他能夠駕馭這個角色,所以觀眾們才對他的演技讚不絕口。看他們演的電影,感覺他們也並不是沒有藝術追求,可為什麼一演電視劇就會選擇這麼幼稚、這麼經不起推敲、這麼不符合他們本身氣質的角色呢?——大概是為了錢吧。再者就是現在不侮辱觀眾智商的電視劇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演員的選擇範圍也小了很多。另一個方面,電視劇給演員打磨的時間相對少了很多。
  • 內地綜藝節目逆襲 港臺藝人組團北上吸金
    內地綜藝節目的火爆躥紅速度讓人驚呼,在內地電視螢屏上,各路明星展示十八般武藝,如此氣勢自然也吸引了大批趕來撈金的港臺藝人。如今他們連北上撈金都是組團而去,選手、評委、嘉賓,製作單位擺出所有能想到的位置給前來撈金的港臺藝人,參與內地綜藝儼然成為「鍍金」的絕佳方法。  近年來明星真人騷、選秀節目充斥內地電視綜藝市場,引得無數明星為之競折腰。這其中不乏大批北上的港臺明星。
  • 陳芷涵「北上」之路的困境與機遇,臺灣團隊距離內地市場還遠嗎?
    相比之下,曾經在內地市場更受年輕觀眾歡迎的臺劇則走得慢一些,雖然知名的臺灣導演已經在內地影視劇市場小試牛刀,但大多數的製作人和團隊都還在觀望階段,內地市場的龐大對於港臺地區的製作人來說,是機會更是考驗,而地域差異以及市場環境、受眾的不同,也讓港臺地區的製作團隊「北上」多了更多困難。
  • 紅與黑,臺灣導演北上這十年
    《大灌籃》的大獲成功,更加堅定了朱延平北上的信心。在他之後,又有陳正道、陳銘章、蔡嶽勳、林合隆、劉俊傑、蔣家駿乃至侯孝賢等一大批臺灣導演紛紛北上。時至今日,臺灣導演來大陸拍片已有超過十年的歷史。臺灣的電影市場環境惡劣,電視劇市場同樣前途堪憂。2008年,臺灣偶像劇進入模式化瓶頸,加之臺灣知名藝人紛紛北上等原因,臺灣電視劇也顯現出持續衰落的趨勢。用臺灣編劇陳文貴的說法:「臺灣現在只剩下兩種劇,臺灣講閩南話的本土劇和講國語的偶像劇。」
  • 走下神壇的章子怡
    章子怡後來終究沒聽恩師的話,「下凡」拍了電視劇,雖然《帝凰業》至今還沒播出。結果,當年張紀中籌拍《笑傲江湖》時,曾100萬邀請章子怡出演嶽靈珊一角,當時的她很動心,可是恩師張藝謀代她拒絕了,理由是「電影咖不能降級去拍電視劇
  • 臺媒開始誇大陸、綜藝咖集體北上,內地娛樂圈要反攻港臺了?
    這不,最近皮皮看了一檔臺灣的綜藝叫《星鮮話》,主持人還是郭靜,就是唱《心牆》、《下一個天亮》的那位歌手啊。每期都由她和幾位嘉賓討論一個主題,前兩期剛好說到了內地電視劇,灣灣人習慣叫「陸劇」。說完電視劇,又聊到內地的小花們,對於趙麗穎懂很多嘛。
  • 好人和好劇——走下神壇的《神探夏洛克》
    雖然我很理解,導演也不容易,在按集賣劇情況下,拍太緊湊了就很難付演員的工錢。這年頭,寫文章寫詩歌拍影視都不好混,沿著前人走過的道路前進,要創作出新意很難,因為你能想到的別人早就想到了。網際網路人的見識也決定了他們不再是容易被忽悠的那批人。依然有人對舊瓶裝新酒樂此不疲。
  • 精選 據說大陸電視臺已經被偶像劇導演佔領了?
    從古裝熱劇《花千骨》《無心法師》《華胥引》《宮鎖心玉》到都市偶像劇《克拉戀人》、《旋風少女》、《杉杉來了》、《何以笙簫默》都有港臺製作班底。人傻錢多的看這裡▌時隔多年,代表作依然管用影視公司在選擇港臺導演時會選擇有著名代表作的導演。儘管近年來港臺劇呈現蕭條狀況,當年拍古裝戲,偶像劇支柱的導演們,也能依靠當初的代表作再到內地來行走江湖。製片方會找來原來在同等類型劇目有代表作的導演們來導自己的戲。
  • 走下神壇,童年女神們的再度復出,究竟是販賣情懷還是值得稱道?
    趙雅芝這一次的「復出「,令我想起眾多風華絕代的女明星們。她們,都曾紅極一時,都留下經典的角色供後來人瞻仰。她們,在隱退多年之後,再出現在觀眾面前,依舊上演著眾多的悲歡離合、人間悲喜。今天,我想聊一聊她們......
  • 京華時報:007幽靈黨,走下神壇的特工
    007走下神壇,從「間諜」成為了「特工」。邦德雖然依舊自帶光環,但是不再是頭髮不亂就能搞定敵人,高科技設備也不那麼出人意料。尤其是最近這兩部,只剩下可以識別指紋的手槍和炸彈手錶。他讓詹姆斯·邦德走下神壇,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甚至有點糙的人,在間諜片的外衣下進行了嚴肅的人性探討,這也是上一部《大破天幕殺機》獲得好評的關鍵原因。   從上一部開始,薩姆·門德斯就打得一手懷舊好牌,《幽靈黨》更是如此,不過創新力量也就隨之被磨滅了。為了延續懷舊風格,犧牲的是對人性深層次的觸碰。這部《幽靈黨》依然讓007在神壇之下,卻又不那麼徹底。
  • 13年過去了,《色戒》成就的湯唯,也該走下神壇了
    但是對於湯唯而言,艱難的磨礪才剛剛開始,一方面是和影帝梁朝偉搭戲,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導演李安的苛刻。確實,一部《色戒》,湯唯登上神壇,在此之後,她合作的也是陳核心、許鞍華等拍攝文藝片的大導演。她也嘗試突破自己,嘗試在電視劇中嶄露頭角,但無一例外,都以失敗而告終。就例如在《大明風華》中的湯唯,尷尬的演技,尷尬的臺詞,尷尬的妝容。
  • 金蛇勁舞 臺灣電視人"北上"淘金收入翻番
    她的北上是一個風向標。  自2000年以來,除了青春偶像劇與操著臺語方言的鄉土劇仍舊能夠保證市場外,曾經盛極一時的臺灣電視劇產業開始走下坡路。而大批曾經叱吒風雲的明星,不是沉寂了,就是到大陸尋救命草。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紅的馬景濤等臺灣演員,到林心如、吳奇隆、蘇有朋等藝人,再到林依晨、阮經天、霍建華、安以軒等一代新人,都毫不例外「北上」淘金,甚至紮根大陸,找到了事業第二春。據統計,現在浙江橫店影視城的藝人中1/5是港臺藝人。
  • 電影大咖、港臺導演、新人導演紛紛入局,誰將主宰網劇江湖?
    在這些電影人的加持下,該劇在劇本、攝影、剪輯、服道化等方面已經超越了網劇的水準,呈現出了電影的質感。《鬼吹燈之黃皮子墳》則找來了導演管虎執掌導筒。這位從電視劇起家,隨後憑藉《殺生》、《老炮兒》等電影收穫口碑的導演,從2013年後便沒有再拍攝電視劇了。此次管虎試水網劇領域,得到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
  • 港臺男星撈金現狀:黃金年齡40+,大陸女星是標配
    ,TVB星光暗淡,港劇勢微,臺灣綜藝也隨著《康熙》停播基本宣告終結,港臺藝人、幕後製作紛紛北上撈金,尋找新的出路。在港臺娛樂的輝煌和低迷期,大陸娛樂圈一直默默進行著「猥瑣發育」,而經歷一系列外部變化和自我修正,那些依舊選擇北上乘風破浪的港臺男神現狀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