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按照「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主題教育總要求,為進一步加強領導幹部法治思維,提升工作服務能力,7月29日,由市婦聯副主席王丹萍帶隊,市婦聯機關領導幹部一行到紅橋區人民法院調研學習家事審判工作並參加旁聽庭審活動。紅橋區委副書記芮永玲,紅橋區人民法院黨委書記、院長李鶴賢全程陪同。
此次繼承案件,因遺產分割過程中溝通不暢,造成六個子女和98歲老母親七個家庭之間產生矛盾,對薄公堂,幾十年的親情即將毀於一旦。
庭審過程中,面對本是親姐妹的雙方當事人情緒激動、言辭激烈的情況,審判員張彥海法官在及時平復當事人情緒的同時,運用流暢有序、規範嚴謹的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的方法,幫助雙方當事人釐清了被繼承房產的範圍,確認了法定繼承人身份,贏得了七位原被告當事人對法院判決的信任,充分彰顯了司法審判的莊嚴與公正。庭審結束後,法官從修復親情關係入手,在原被告雙方協商繼承方案仍存在分歧,面對面調解存在困難的情況下,提出了背對背調解的建議。
家庭和睦則國家安定。一起遺產繼承案件牽扯七個家庭,讓大家切身感受到家事審判工作在化解家庭矛盾糾紛和促進平安天津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大家表示,要積極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法治思維,提升法治能力,牢牢把握婦女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這一奮鬥目標,把維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大旗扛在肩上,聚焦矛盾問題,積極主動作為,讓婦聯成為婦女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娘家人。要刀刃向內,深刻檢視問題,把婦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工作成效的檢驗標準,以更緊密的聯繫和更有效的服務,把維權工作做得更精準,更實在,推動全國婦女十二大、天津婦女十四大精神,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往心裡走。
觀摩庭審前,市婦聯一行還參觀了紅橋法院,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化開展審判工作,特別是家事法庭作為全國法院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試點單位,自2016年3月成立以來,針對婚姻家庭關系所具有的社會道德屬性及其個性特點進行積極探索,引入心理治療室、申請家事審庭專用「合」字形法臺外觀專利,制定家庭財產申報、婚姻冷靜期等制度,發揮家事審判的診斷、修復、治療等作用,紅橋區婦聯主動發揮家事調解優勢,選派優秀婦聯幹部作為家事案件調解員,直接參與家事案件的調解,有效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共同保護當事人,特別是未成年、老年人和婦女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