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過完了,堆在你房間裡的物品是不是更多了?只有丟掉一些「沒用」的物品,才能騰出更多的空間來。可是有些人認為,滿屋雜物充滿了記憶,丟掉它們是一種背叛,就像割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他們覺得丟棄物品除了能帶來一點兒宣洩的快感,剩下的都是痛苦。
「囤積」不是現代才有的麻煩 在生活中,為什麼丟棄一些幾乎永遠用不到的物品會讓有些人顯得如此痛苦?在針對囤積問題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堆積雜物或丟棄物品的心理。
從表面上看,囤積是一個伴生於商品消費文化的現代概念,是一種心理感受(表現為遺憾或焦慮)的副產品。其實,它有著久遠的根源。例如,哺乳動物習慣於囤積過冬的食物,以抵禦食物匱乏以及其他動物的侵擾。與此類似的是,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方式的遠古人類也有在隱秘處囤積食物的習慣,既是為了避免遭受動物的侵擾,也是為了躲避同類敵人的掠奪。美國史密斯大學的心理學家蘭迪·弗羅斯特推測,任何一種文化,只要能生產大量廉價、易得的物品,就會產生嚴重的囤積問題。
目前,世界上有2%~6%的人會因為囤積問題而遇到麻煩,且大多為中年人。有證據顯示,囤積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嚴重。然而,囤積行為也許發生得更早,且有可能在人類青年時期就產生。心理學家指出,經常有50歲左右的中年人來尋求治療和幫助,其實他們已經被囤積問題困擾數十年了,找醫生就說明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了。
囤積強迫症 直到最近,囤積強迫症才被認為是強迫症的一種,但是它和其他強迫症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他強迫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消極想法,從而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比如焦慮症或抑鬱症的患者一般通過上癮般的丟棄物品行為緩解壓力。而囤積強迫症人群(患者)有著更為積極的一面:囤積愛好者只是喜歡某些特定的物品,並因為囤積行為的本身產生喜悅感和幸福感。
腦科學研究也強化了囤積行為在大腦內有明顯的思維範式這一看法。雖然目前相關研究進展不大,但是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囤積愛好者(囤積問題不是特別嚴重的人群)在做決策時,腦部活動區域明顯不同。具體來說,大腦中負責理解「一件事物為什麼至關重要」的區域一直非常活躍。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囤積愛好者的大腦在本該做出快速直覺反應時停止了某種運轉,導致他們對任何事情都要思考很久。
科學家利用磁共振儀對囤積愛好者的大腦進行進一步研究。在實驗中,囤積愛好者被問及是否需要保留他們的信、文件,以及不屬於他們的其他物品時,他們的腦額葉區域呈現出活躍狀態。
1980年,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察·泰勒提出了「稟賦效應」——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即使已經擁有了該物品,也會因為害怕失去它而更加痛苦。對飽受囤積問題困擾的人群來說,這是同理的。
尋找解決之道 2016年,科學家針對「囤積愛好者在決策任務中的表現」再次開展了一次對比實驗,結果與之前的實驗發現如出一轍。在處理信息時,囤積愛好者的腦部活動更為複雜。
他們不像正常人那樣可以高效地管理個人物品,而是更傾向於在自己的空間裡保留這些物品。他們房間裡的物品堆積如山,可是他們腦子裡卻像是有現成的地圖,能使得他們找到物品的大概方位。他們也容易沉迷於物品不同尋常的小細節,發現常人發現不了的獨特之美,比如,有的囤積愛好者可能會說出一個舊汽水罐的10種用途,並理直氣壯地以此作為囤積的藉口。科學家表示,囤積愛好者看上去非常聰明和有創意,但是這往往會成為他們的弱點。
另一些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囤積愛好者總是非常害怕做出「壞」決定,不管這個決定有多麼無關緊要。除了不善於管理個人物品,囤積愛好者還有完美主義的傾向。比如,他們在扔掉一本雜誌之前,喜歡一頁一頁從頭到尾地閱讀它;他們也總是猶猶豫豫找不到處理物品的最佳方案。
儘管每個人的囤積行為都很獨特,卻都有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可循。囤積愛好者總是認為:「說不定將來什麼時候,我保存的物件就有用了。」他們都有一種責任感:要讓其擁有的物品發揮最大的作用,這些物品必須被最為合理和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當然,很多時候他們會和自己囤積的物品產生感情,把它們看作紀念品,甚至賦予它們人格。
但這並不是囤積愛好者所獨有的思維模式。科學家指出:「我們保存物品,是因為情感的附著,或者認為它們今後遲早會有用,又或者僅僅因為我們覺得它們顏值高。人人都會有這方面的想法,只不過囤積愛好者把這一看法大力擴散和升級,乃至推向了極端。」科學家發現,囤積行為容易以家庭為單位產生,跟基因遺傳學方面也有一定的關聯。 那麼,該如何面對這一困擾呢?專家指出,不要為囤積的事情爭吵,爭吵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因為爭吵將會導致囤積強迫症患者感到焦慮,甚至囤積更多的東西。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向專業人士(比如心理諮詢師)求助,為期數月的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解決的途徑,儘管未必完全治癒這種困擾。囤積強迫症患者也應該對自己添置物品的行為動機和價值判斷進行一番審視,對購買物品制定一些規則,比如,有條理地整理財物就是個好辦法。
科學家表示,如果丟棄物品始終會讓你內心受煎熬,那麼這與你所秉持的信念和體驗的情感有關。丟棄並不容易,但是你可以嘗試改變。當然,這需要日久經年的努力,就像你為了肌肉和線條而苦苦健身一樣。
本文來自《科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