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流年匆匆。
2019年11月18日,著名的殯葬業界研究專家、上海理工大學喬寬元教授,離我們而去。生命遠行一周年的日子,仿佛轉眼而至。
平日裡,我們習慣暱稱喬教授為「喬老爺」,這與他總是笑容可掬的臉龐,滿頭銀髮下戴著一副方框眼鏡的親和形象十分貼切。每每思懷,喬老爺邏輯清晰的睿智見解,抑揚頓挫的獨有音色、音調,猶在耳畔響起,成為與他親近之人永不磨滅的記憶。
一喬老爺以學者的身份,潛心研究並與殯葬行業積極互動的20餘年,可謂是行業文化被普遍重視提升,先進理念被廣為宣傳實踐的「黃金時代」。
他從科學的視角,以系統管理的思維,投身殯葬事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謀求公眾從保留骨灰向保存人生文化的業態轉型。他先後參與並主導了多項殯葬課題研究,從宏觀到微觀,既包括政府層面的殯葬政策研究、區域殯葬發展規劃,也涵蓋殯葬實體的戰略規劃,幫助殯葬企業在行業文化理念引領下進行實踐。
在我擔任濱海古園總經理期間,委託喬老爺完成的文化發展戰略研究,成為彼時指導古園從「硬文化」(硬體設施)向「軟文化」(人文文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轉型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指引,推動古園在主題園區文化建設(愛心苑、上海故事)、紀念館文化建設(人生文化博物館、海葬文化博物館、墓葬文化博物館)、人文主題活動開展(海葬公祭典禮、清明文化節)等方面理論結合實踐,是「產、學、研」在殯葬業的重要合作示範和落地成果轉化,極大提升了古園的「軟實力」和「影響力」,使古園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殯葬業參觀交流的品牌基地。
除殯葬科研外,喬老爺倡導的殯葬教學、殯葬文化研究,共同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三駕馬車」。
全國第一本行業文化類雜誌《殯葬文化研究》創辦,國內第一套「殯葬學科叢書」陸續出版,高校第一個殯葬管理碩士研究生班開設,第一家以殯葬行業發展史為主題的博物館「上海殯葬博物館」開館……幕後強大專家學者團隊的組建,科研院校學術資源的聯動,殯葬文化史的挖掘和呈現,無一不有喬老爺積極運籌的身影,也吸引了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加入到殯葬研究中,交流和共享殯葬文化研究成果,在這個文化陣地上顯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出版的眾多殯葬文章和專業書籍,為收集當代殯葬觀點,貢獻出豐富的文化盛宴。
二喬老爺在《殯葬文化研究》上陸續發表了數百篇文章,囊括殯葬研究的各方各面。後期還開設了專欄「喬老爺信箱」,解答全國業界讀者的來信疑問諮詢及話題探討。
他以上海公墓業現狀調研為基礎,通覽全盤概況指出問題與癥結,呼籲公墓業避開「死墓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要以形成科學規劃為前提。他預測節地葬式將成為業界倡導的主流葬式,「創新」與「可持續」將成為節地生態建設的指導思想,公墓綠色化,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的「生態墓園」是公墓發展建設的目標。他從大眾慣常討論的「死有所葬」中,提出要實現向「死優所葬」的攀升,「優者,優化是也。節約土地者為優,高雅為優,不佔地葬式為優,實現文化傳承和生態園林為優」,探討墓地的結構優化問題,指出公墓建設應堅定不移地走質量型、內涵型發展的道路。
他從公眾殯葬活動中所享有的具有公益性的「基本權利」與可選擇的「非基本權利」個性化消費著眼,探尋滿足公眾需求過程中的殯葬業發展使命,公益保障與市場機制的發展平衡。他指出從現代追悼會「131模式」(念一遍悼詞、三躹躬、轉一圈)中應體現對人生文化的保留和傳播,他主推「人生小電影」和追思形式、內容的策劃多元化,因為他堅定地認為「殯葬活動的本質特徵不是遺體處理,而是文化,一種關乎生命的文化,不能把技術性的遺體處理服務當作殯葬服務的本質」。他是每逢清明、冬至行業節日時滬上媒體競相採訪的對象,化身與公眾對話的殯葬專家,發揮橋梁作用,積極呼籲公眾摒棄喪葬陋習,消除對殯葬的偏見,共同走向殯葬活動的文明。
喬老爺對上海乃至全國殯葬行業的文化提升、發展和變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是學者中對殯葬傾注感情最深、持續研究時間最長、影響推動最大的一位。他不是殯葬人,卻比殯葬人更了解殯葬,更愛殯葬,更渴望殯葬得到提升,是學者中最接地氣的殯葬專家,是殯葬界鑽研最深的學者。
三如今,以中殯協公墓委的視角看中國殯葬,我更深刻地感覺到,國內殯葬業的建設方向、發展趨勢,提供公眾優質殯葬服務的理念共識,正朝著喬老爺的觀點指向在發展,四個方面的呼應可窺一斑:
一是行業發展上,政府正在加強健全基本殯葬服務制度(基本權利),加強殯葬市場監管和喪葬習俗改革(審視傳統喪葬文化),各項改革趨向深化。在今年的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中,「補齊殯葬服務短板、推進殯葬文化建設」被重點提及(服務提供多元化、注重文化內涵)。
二是規劃建設上,公墓業的節地生態成為發展趨向,墓園更加注重規劃和環境友好,以自然可循環的綠色生態、具有家國記憶的人文紀念為方向(死優所葬、公墓綠色化、生態墓園)。
三是服務管理上,客戶服務趨向線上互聯,在網上實現業務辦理、網上紀念、遠程實景祭祀,個體祭祀趨向個性紀念,實現紀念擴容等(建設「殯儀文化多媒體技術平臺」和「生命文化信息技術平臺」),實現睦鄰友好型殯葬設施建設,傳遞生命關愛(破除負魅場效應)。
四是融合發展上,昔時《尋夢環遊記》的熱映和諸多聚焦生命話題的個體人物紀錄片呈現螢屏(人生小電影記錄生命、正視死亡、消除殯葬偏見),殯葬有著更廣的文化跨界和全生命周期延伸的服務,各種人文紀念方式及百姓家書湧現(人生文化的保存和展示)。
縱觀以上,喬老爺可謂極富文化研究深度和思想上的先見,所倡導和引領的發展模式正在行業內跨越時空變為現實。他用科學研究精神給傳統殯葬的經驗主義帶路,使殯葬活動與時代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步伐同步,他對行業思想、改革實踐發揮著積極的引領作用,對推動殯葬發展有著潛在的、深遠的、巨大的貢獻。
可以說,我從事殯葬20多年中,是喬老爺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殯葬行業的文化積澱是如此之深邃,但在實踐中又是如此之粗淺。殯葬的發展需要文化建設,而文化建設需要更多的「喬老爺」置身於殯葬文化研究。
有喬老爺是當代殯葬行業之幸,失喬老爺是當代殯葬行業之痛。喬老爺安排自己以「人生小電影」的方式,與參加他告別會的來賓們作最後一次告別,踐行他自己提出的文化殯葬變革理念。
砥礪宿昔青雲志,不負蹉跎白髮年,願喬老爺在另外一個世界安息、圓滿、美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