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康斯坦丁1900
Ella陳嘉樺《終於愛情》產後復出首唱《脫單告急》電影主題曲啟春 - 啟春音樂時間
董子健、鍾楚曦和春夏,本來衝著這三個演員去的,對片子的質量實在不報期望,甚至已經做好了看爛片的準備,沒想到看完竟然出乎意料的精彩,並且心生感慨——中國商業電影真的進步了。原因無他,商業片成功的基礎就是類型化,我們不需要部部都是文藝經典,但當我們期待獲得一種觀影體驗時,電影院能夠提供。
一 作為類型片校園性喜劇
「類型不僅僅是為電影分類編目」,「它是以大眾文化的商業化為訴求,以不同領域的公眾為目標,形成類型化的大眾文化」。電影既被動的被分成類型,也被主動地按照類型進行創作。我們人類的感情、經歷、故事母題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是極其有限的,有時候我們就是想在電影裡找到那種感覺,體驗那種經歷,釋放那種感情。喜劇就是要開心,戰爭片就是要震撼,武打動作片就是要生猛。電影不能部部都經典,如果能夠達到有足夠多的類型片,供大眾去消費娛樂,就已經是一個電影工業巨大的成功。近兩年來,國產電影越發能打,一般的好萊塢大片逐漸失勢,就是和國產電影類型化的不斷發展有關。《戰狼2》強化了動作片,《前任3》照著性喜劇來拍。電影是門技術活,在類型片的瓶子裡,裝上本土的酒,能讓觀眾在一定電影藝術的技藝裡,感受到特定的情緒,豈能不成功。而無法實現視覺奇觀的好萊塢大片,以後越發打不過這樣的國產片。對此,我真心樂觀。
《脫單告急》實際上就是性喜劇中的一個亞類型,校園性喜劇。這個亞類型對於國內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幾乎每個大學的論壇或資源站都有過《美國派》系列,成為了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這些電影往往主題簡單,一個有些木訥但內心善良,不高不帥很像最普通人的那個男生,想方設法結束處男身份,中間經歷好基友的各種插科打諢,最終贏取真愛,獲得成長的故事。校園性喜劇往往製作成本不高,演員也都新人較多,但如果拍好了真能出不少好作品。自己心中最喜歡三部校園性喜劇,《鄰家女優》、《青春大反抗》和《歐洲任我行》。
《鄰家女優》現在看來還是十分好看,一個高中生喜歡上了隔壁鄰居,但這個鄰居竟然是最火爆的成人影片演員。女優帶著男主改變了很多對未來的安排和理解,儘管影片的後半部分太崩了,但整體極具娛樂性,甚至還有對美國社會和生活方式的反思。其中三個主演日後也都小有名氣,埃米爾·赫斯基的《荒野生存》躋身IMDBTOP250之列。
《青春大反抗》已經不是一部校園性喜劇了,它甚至更像一部文藝片,一個男孩如何發現與世界格格不入,如果走向成人世界。麥可·塞拉演的太棒了,最後的瘋狂與失控,似乎是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中國的青少年,想像過無數次但從沒有經歷的。
《歐洲任我行》黑了很多國家,最終大鬧梵蒂岡時,也實在腦洞大開。這部電影按喜劇來看,已經足夠優秀。作為校園性喜劇更為出彩,四大主演性格鮮明,都十分出彩。還有馬特達蒙插科打諢,實在有趣。不同於前兩部,這部片子很多段落都很香豔,讓當年中學的我,印象深刻。
這三部電影都有起轉承合,上半部分往往為了破處不顧一切,各種搞笑,下半部分往往回歸生活,重新去認識自己和世界,甚至上升到了思考人生的高度。不過,人們喜歡的得是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做得好會加分,但畢竟作為類型片,它的重點是第一部分。《脫單告急》出人意料的是,前半部分做的挺好,後半部分雖然有差,但也算回歸真善美,完成了類型片最終的要求(《前任3》的成功在於最後的反類型)。
二 《脫單告急》的成功之處
《脫單告急》有兩個成功的地方,第一是選角,第二是劇本紮實。
董子健之前一直get不到他的帥點,看完《脫單告急》發現他身上真正出彩的,就是那種不那麼帥的氣質。如果所有校園性喜劇的男主一樣,他很像校園中那些最普通的人。成名作《青春派》中估計也是這種氣質打動人吧。
鍾楚曦因為《芳華》著實讓人印象深刻,確實有種不那麼整容臉的漂亮。影片中表現也很精彩,戲很足。
相較之下,春夏的角色戲就沒有那麼多,但從《踏雪尋梅》後,她已經有諸多拿的出手的作品,已經領先了同齡人一大截兒了。
《脫單告急》劇本很紮實,起轉承合幾個部分青春,前半段笑點密集,雖然有些點比較生硬,但絕大部分已經比較生活化了。一查才發現,原來編劇是任鵬,這個編劇和影片的監製陳正道已經合作了多部水準之上的作品,是類型片的老手了。在紮實的劇本之上,導演柯孟融和監製陳正道用臺灣青春劇的技巧,把所有的內容紮實呈現,因此最終效果不俗,觀影過程中笑點密集,喊叫不斷。
電影後半段一般都回到真善美的喜劇結尾,最終的戀愛四個步驟來了一次反轉,既有一定戲劇上的用心,也打破了了戀愛是一門絕對的技術活的設定。其實這種模式很多電影都用過,最典型的就是威爾史密斯的《全民情敵》,同樣是戀愛指導發現真愛,發現愛情之所以珍貴就是在於人力不可控。影片中,鍾楚曦最終發現原來之前的四個步驟都是真的,不過對象錯了罷了。
三 《脫單告急》僅僅是合格而已
雖然影片在類型化上有驚喜,但最終成片質量還是頗多不可取之處。主要體現在環境的現實程度和演員的角色設計。
校園性喜劇,一定是在校園,一定要有校園感。即使離開校園,也有學生的生活特徵。影片中校園感有點差,可能臺灣主創的校園生活太豐富吧。相較於《致青春》等片子,影片中的大學有點不像大學,一個年級做飛機去畢業旅行,不知道是哪所大學這麼好。
三個主角,和兩對主要配角,均扮演了類型化的臉譜角色。兩對主要配角要求不高,其中博士和女友告白一段竟然還挺感人。三個女主,鍾楚曦出彩,董子健一般,春夏的角色實在既扁平又不合情理。鍾楚曦本身濃墨重彩,確實不錯,外形和身材也夠,幾處爆發也可圈可點。董子健個人形象氣質太討喜了,但是最終沒有表現出頓悟和成長,而這種類型片最終成功與否就是在於男主的頓悟,所以讓人感覺平淡。春夏的角色感覺就是災難了,妝容不好,沒有拍出春夏的美麗。設定就更差了,是和鍾楚曦一般的女神,還是超級乖乖女,也太輕鬆被拿下了。角色性格特點不突出,前後沒什麼變化,可惜了好演員了。
餘論
儘管影片可能不會大爆,但我很建議想去電影院看一部喜劇的觀眾去嘗試一下。類型化確實標誌著中國電影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導演、編劇,不再走之前藝術導演的路子,長期在好萊塢商業片的侵淫中,他們的審美取向,創作意識已經不是名留影史或自我表達,如何弄出觀眾喜歡的電影,如何做成優秀的商業片,可能是他們區別於之前的電影工作者的重要特徵。從電影工業的發展來看,這真是令人欣喜的變化。正式在類型片的框架下,影片中的很多靈光乍現的段子和點,才讓人有了更進一步體會的幽默。出場要有光那段,我總是想起《情書》中的柏原崇,不知是主創有意還是無心,總之是讓我很開心。
PS:可吐槽的部分很多,但確實有很多意料之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