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回「佳」,只為這支「人文之眼」——唯卓仕AF 23mm F1.4 EF-M 全方位評測

2021-02-19 山東攝影之友

       

      金秋10月,期待已久的唯卓仕AF 23mm F1.4 EF-M Mount終於發布了。之所以說期待,是因為這個焦段彌補了佳能EF-M系統的空白。

      以前曾經用過幾部佳能M系列的機器,可以說M6之後的機器無論是成像、像素、對焦、高感還是操控,都已經可以作為主流機使用了。唯一的缺憾就是可選鏡頭,特別是高畫質的定焦鏡頭太少(目前官網僅有7款在售)。

       

       為此,我曾經採取過轉接的方案,使用佳能EF 35 F1.4L和EF50 1.8,畫質雖然得到了保證,問題依然存在,比較突出的一是頭重腳輕,體驗感非常差,二就是全畫幅鏡頭換算到APS—C畫幅上焦距比較長。EF-M口的22和28雖然焦段合適,但光圈又不能滿足實際使用需求。

      所以這支唯卓仕AF 23mm F1.4 EF-M Mount發布以後,填補了EF-M口在等效35焦段大光圈鏡頭方面的空白,我第一時間就預定了一支,正好又趕上佳能官網秋促活動,重新買回一臺M6,就為了更為輕便的攝影體驗。

    一、概述(參數、外觀與重量)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支鏡頭吧。

      

      10組11片的鏡頭結構,9片光圈葉片,包含了兩枚ED和兩枚高折射鏡片。對焦馬達採用STM馬達,迅速果斷。可以說用料還是相當厚道的。

       特別是採用無級光圈和光圈環的設計,非常便於拍攝設置,對於視頻拍攝也更友好。

       

      以下就是開箱的全套配置:附送了遮光罩和鏡頭袋,非常人性化。

       

      這個鏡頭重量只有260克,再加上M6機身390克,套機重量只有650克。

      

     650克什麼概念?這個套機重量還不如A7R4(665克)、尼康Z7(665克)佳能EOSR(660克)單機身的重量,是佳能三代小白(1480克)鏡頭重量的一半都不到。

      

      可以看出,安裝到M6機身上,顏值相當高。我出門的配置:佳能M6+15-45套機\唯卓仕AF 23mm F1.4 \唯卓仕AF 33mm F1.4。

     

       這一機三鏡,其中兩個大光圈鏡頭,總的體積有多大呢?看這個鏡頭包,長寬還不如一本A4紙大小的書。

 

     二、人文實拍

      

      這套配置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就是街頭拍攝了。掃街這種主題,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也存在很大風險,主要是怕被拍攝對象發現,所以還是機身越小、越隱蔽越好,鏡頭也要廣一些,便於盲拍。所以這個頭是非常合適的。

       

      下面就發幾張用這個頭掃街的作品。

      先看一下色彩,後期稍微有一些調整,可以看出是非常油潤的。

       這裡有很多是盲拍的作品。我曾經用很多器材進行過盲拍,這套M6+唯卓仕AF 23mm F1.4,鏡頭等效35F2,可以說是非常適合進行盲拍和抓拍創作的。

       

      近距離拍攝,得益於STM馬達,對焦非常果斷,也基本聽不到聲音,大光圈焦外也很柔和。

       

使用M6的翻轉屏,攝影變得更加輕鬆。

 

    

      三、風光實拍

       

      這個焦段的鏡頭,其實完全可以勝任一部分的風光拍攝了。於是我也拿它來拍攝了一部分風光片,看看效果如何。我趕到煙臺的海邊拍攝海景。

       

光圈在F14情況下的表現

      

光圈在F2.8情況下的表現

      

      以下是原片和100%放大後的截圖,可以看出,鏡頭在色差控制、解析度還有銳度上完全對的起千元級別的價格。

      

       再看眩光控制,還算是很不錯的,附送的遮光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人像實拍

      

       等效35毫米焦段,最適合的就是環境人像和室內人像。這也是佳能M系統機身的一個弱項,畢竟之前人像頭只有原廠的32F1.4可選,而那個等效50毫米左右,更適合拍攝人像特寫。使用維卓仕23F1.4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等效35毫米可以更好的展示人物所在的環境,1.4的光圈也可以突出主題。

       

       首先是環境人像實拍。

       室內人像實拍。

      

      可以看出,室內拍攝也能耍的開了。

    五、評測總結


     總結來說,唯卓仕AF 23mm F1.4 EF-M Mount這枚鏡頭,顏值高、體積小、重量輕、價格低、成像優,可以說是能夠勝任人文、風光、人像拍攝的全能型鏡頭。在銳度表現方面,焦內畫質非常不錯,而焦外則得益於F1.4的大光圈,虛化也是還算不錯的,可以說在畫質方面,達到了較高水平。在色散控制上,該鏡頭也擁有比較不錯的表現,值得肯定。另外,該鏡頭的對焦速度很快,聲音寧靜,即便是f/1.4的光圈下,藉助於無反系統的優點,這支鏡頭仍然可以非常輕鬆的實現人臉高精度自動對焦,非常有助於人文拍攝。

       

      最後從其不到2000元的售價來看,我個人覺得唯卓仕AF 23mm F1.4 EF-M Mount是一支非常值得推薦購買的鏡頭,畢竟f/1.4的光圈還能自動對焦,價格還非常良心,最重要的是,國貨雄起!

相關焦點

  • 評測| 不負期待,唯卓仕AF 23/1.4 XF鏡頭
    之前試用唯卓仕AF 33/1.4 XF的時候曾經說過(試用報告看這裡),對未來發布的23mm和56mm更加期待。
  • 圖麗推出33mm f/1.4 X、23mm f/1.4 X鏡頭 為富士X卡口而生
    23mm f/1.4 X、atx-m 33mm f/1.4 X正是兩款最新的產品,它們定價分別是479美元、429美元。    atx-m 23mm f/1.4 X是一款APS-C畫幅定焦鏡頭,約等效全畫幅35mm視角,它由10組11片鏡片組成,其中2片是低色散鏡片,最大光圈為
  • 不到兩千塊錢的唯卓仕AF 56mm F1.4 M究竟表現如何?
    早上帶著佳能EOS M6 MarkII和一隻在雙十一剛剛發布的唯卓仕AF 56mm F1.4 M去天壇拍了一點照片回來。應該說,這次拍攝還是比較特別的:首先是連續幾天晴朗的北京突然起了大霧霾,早上7點日出後天空一直呈現出昏黃色調,與前幾日的那種碧空如洗形成了鮮明對比;其次,我雖然另外帶了一支23mm鏡頭,但由於這次拍攝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檢驗新款的56mm鏡頭,因此在絕大多數時間內我只能用這個等效85mm(APS-C)的「人像頭」去拍攝天壇這種宏大場景。
  • VILTROX(唯卓仕)85mm F1.8 實拍外國小姐姐
    近期,收到一支索尼E卡口的VILTROX(唯卓仕)85mm F1.8(PFU RBMH 85MM F1.8)自動鏡頭,從參數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支人像頭。      可以說85mm鏡頭就如同50mm,是各廠家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佳能最新推出的RF 85mm 1.2L USM,還有索尼的FE 85mm F1.4 GM,都代表了器材廠家頂級的造鏡工藝。
  • 玩轉鏡頭 | 人文之眼—徠卡M 35/1.4
    在攝影領域裡,談起35mm繞不開徠卡,而徠卡35mm最精華就是這枚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下文簡稱M 35mm f/1.4)了。它也是新手徠卡粉的首選鏡頭,其特點是擁有精密的光學鏡片技術和明亮的f/1.4最大光圈,有利於在弱光條件下工作,並可更好地控制景深。
  • 35mm f/1.4隻需2079元的這支鏡頭素質到底如何?
    許多人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會為自己配置一支大光圈定焦鏡頭,它輕巧、畫質好,虛化效果使照片顯得高級,固定視角和類似人眼的透視也有利於構圖的學習。用戶的選擇往往集中在35或50mm焦段之間,前者是一個已經非常成熟的焦段,在這上面衍生出無數大師作品和優秀設計的鏡頭,視角特性決定著它退可建築風景、進可人像靜物,平常掛在相機上掃街記錄生活都是很好的選擇。
  • 寧靜小痰盂 佳能EF 50mm f/1.8 STM評測(全文)_佳能 EF 50mm f/1.8...
    這裡我們先列出鏡頭的主要參數性能,供大家做簡單了解:    鏡頭焦距:50mm    APS-C下等效焦距:80mm    鏡頭結構:5組6片    光圈葉片數:7片(上一代為5片)    最近對焦距離:0.35m(上一代為0.45m)    最大放大倍率:0.21x(上一代為0.15x)    濾鏡尺寸
  • 新品測評 | 人文鏡頭首選七工匠 35mm f/1.4
    上個月我終於拿到了七工匠的35mm f1.4人文鏡頭,短短的一個月時間的上手體驗,這次來測評下這支鏡頭看看值不值得入手呢?這次七工匠是以紀實人文為主題為賣點,外形的設計的材質有點蔡司的質感,上手的份量有點重,手感還不錯的。想不到已經有m mount概念加持的七工匠,玩出人文攝影的概念也許也是不錯的選擇,我覺得每個產品必須賦予它的含義或者給它來個定義,也蠻有意思的 。
  • 經典「小痰盂」的新生 佳能RF50mm F1.8 STM評測
    在單反時代,50mm F1.8一共有三代產品,分別是1987年,1990年以及2015年發布的產品,最新的是EF 50mm f/1.8 STM,而佳能進入無反時代之後,並沒有立即更新RF卡口的50mm F1.8,而實在EOS R系統發布兩年之後,EOS R系統擁有四款機身以及十多支鏡頭的背景下,才正式發布了RF50mm F1.8 STM,那麼這支採用了全新卡口的「小痰盂」實際表現到底如何呢?
  • 體驗測評 | 人文鏡頭首選七工匠M35mm F1.4
    上個月我終於拿到了七工匠的35mm f1.4人文鏡頭,短短的一個月時間的上手體驗,這次來測評下這支鏡頭看看值不值得入手呢?想不到已經有m mount概念加持的七工匠,玩出人文攝影的概念也許也是不錯的選擇,我覺得每個產品必須賦予它的含義或者給它來個定義,也蠻有意思的 。
  • 唯卓仕85mm f1.8 z口鏡頭
    來源:新浪眾測作者:貓妖貓大王唯卓仕85mm f1.8 z口鏡頭非常開心尼康無反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支副廠自動對焦鏡頭,@VILTROX唯卓仕85mm f1.8。那麼唯卓仕又解決了第二個問題,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z口的副廠鏡頭群一定會龐大起來,也給我們這些尼康用戶一條活路吧…原廠真的太貴了.全家福言歸正傳,這支85mm f1.8還真的很不錯,除了自動對焦之外還可以支持眼部對焦,對焦速度也很快,暗光素質也比較不錯,對焦速度也很棒棒。
  • 銘匠50mm f/1.4 ASPH 評測
    ,更誇張的還有拿去和徠卡50mm f/1.4 Summilux對比的。無反版價格進一步下探,來到了239刀,最近對焦更近了,來到了0.5m。銘匠很明顯借鑑了徠卡旁軸鏡頭的外觀,字體都是相似的,站在個人的角度,希望它家能夠有自己的設計語言,不過徠卡的設計能被大多數人接受,且經受過時間的考驗,不失為一種好選擇。鋁製鏡身做工優秀,人機工學合理。這支50mm f/1.4比常見的標準定焦鏡頭略長,整體 尺寸比較接近索尼的FE55mm f/1.8。
  • 器材世界 帶著35走歐洲 —— 佳能EF 35mm f/1.4L II USM使用體驗
    此番佳能的這支新推出的35mm定焦鏡頭,無論在鏡身做工還是鏡頭的成像效果上都具有上乘表現。其實35mm這一焦段可以拍攝的攝影作品題材豐富,從風光到人文,都可以由它來創作。那麼這款全新的EF 35mm f/1.4L II USM的表現到底如何,我們也使用它搭配EOS 5DSR在奧地利進行了拍攝。
  • 輕量化白炮 佳能400mm f/4 DO II評測(全文)_佳能 EF 400mm f/4 DO...
    而這款400mm f/4 DO II就是該系列產品中的最新款。這枚採用了DO鏡片的佳能400mm鏡頭,由於在原理上和傳統的僅依靠折射的光學鏡片不同,使得鏡頭可以有效地實現小型化和輕量化。這也使得400mm f/4 DO系列鏡頭成為佳能超遠攝鏡頭中,便攜性最好的一款。不僅如此,得益於DO鏡片在色差處理方面的優勢,鏡頭的成像水平也更具優勢,可謂是一款頗具看點的新款超遠射定焦鏡。
  • 佳能發布32mm F1.4 STM EF-M無反鏡頭
    新款鏡頭採用14片8組的光學結構,使用了非球面鏡片和超級光譜鍍膜,並且提供0.23m的最近對焦距離。據悉,佳能新款32mm F1.4 STM EF-M無反鏡頭將於本月晚些時候上市,其售價為479.99美元(約3,278元人民幣)。
  • 圖麗發布atx-m 23mm F1.4 X、atx-m 33mm F1.4 X鏡頭
    11月20日,圖麗發布atx-m 23mm F1.4 X、atx-m 33mm F1.4 X兩款富士X卡口APS-C畫幅無反鏡頭。
  • 評測丨經典定焦鏡頭 佳能35mm F1.4 II試用體驗
    無論老頭怎樣優秀,新一代35mm鏡頭的出現必然有其道理,產品加入了BR鏡片。大大降低了色散提高了成像質量,這也會更好的配合高像素的5DS 系列相機使用。這支全新的佳能35mm F1.4 II鏡頭整體外觀設計依舊保持了佳能的設計風格,新鏡頭的長度達到了105.5mm,比上第一代產品長出了近20mm。
  • 佳能EOS R6轉接EF 35mm f/1.4L II USM試玩報告
    我本人也非常喜歡35mm焦段,作為一名資深的佳能用戶,尤其是喜歡佳能EF 35mm f/1.4L II USM這支鏡頭。  但自從換了佳能EOS R6全畫幅專微之後,對35mm f/1.4依然念念不忘。但是很可惜的是佳能並沒有推出RF卡口的35mm F1.4鏡頭。
  • 評測| 佳能RF50mm F1.8 STM,一千五的「痰盂」值不值?
    好在佳能並沒有讓大家等待太久,在去年末的時候RF版本的50mm f/1.8 STM終於上市。它終於來了…就這款產品的外觀來說,可聊的著實不多。RF 50mm f/1.8 STM保持了佳能RF鏡頭一慣的設計風格。
  • 小三元扛鼎大將 佳能EF24-70/F4L IS評測(全文)_佳能 EF 24-70mm f...
    【寫在開頭兒】  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可能有會網友疑問,為毛EF 24-70mm F4L IS是小三元的扛鼎大將啊?小三元的組合不早就成行了麼?放在中間的EF 24-70mm F4L IS雖然和24-105鏡頭同為77mm濾鏡口徑,但是在個頭上卻短了不少啊。這就更不用去比82mm口徑的新24-70mm F2.8L II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