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義
55年前,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是繼美國、蘇聯、英國 、法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這顆原子彈,是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鬥,傾全國之力研製成功的。按陳毅元帥的話說:「中國人就是沒有褲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彈」。中國原子彈的研製成功,讓全世界都不得不另眼看待中國。
今年為國慶70周年獻禮的作品無論從藝術還是思想內容上,都是兼具歷史真實與藝術創新的上品佳作。其中,《激情的歲月》再現的就是核武器研發過程歷經的苦難和艱辛。是一部「致敬無名英雄,再現激情時代」的優秀之作。許多青年觀看後都深受感動,對劇中「無名英雄們」肅然起敬。
首先,片名《激情的歲月》非常精準的展示了情的那個年代的時代精神。這是一部唱響中國人自力更生的頌歌。劇中歷史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中國需要靠自己的力量研發原子彈,但各方麵條件都非常艱苦,搞研究連資料都沒有。再加上,帝國主義封鎖我們,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背棄我們。雖然我們一無所有,但我們有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相信在共產黨領導下,我們一定能造出原子彈。正是憑著這種激情,年輕的科學家們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投入祖國的兩彈一星研究。
在劇中還展現了新中國老一輩革命家們對研究核武器的決心和毅力。當一九六一年有人寫報告因暫時困難要求下馬核武器引起爭論時,周恩來、賀龍、葉劍英、聶榮臻等人拍了桌子,要求不能下馬核武器。陳毅開會說,賣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十大元帥十大將堅定主張不能下馬。從中央到基層,大家都有一個信念,原子彈就是用一萬年,我們也要搞出來。
今天,我們到馬蘭基地烈士陵園憑弔,那裡埋葬著為試驗原子彈犧牲的烈士300多名。那一片威嚴壯觀的碑林中有院士、將軍、科學家、也有普通戰士。
以往表現的兩彈一星人物大部分是為輿論熟知的人物,如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科學家。而這部戲卻是以六十年代我國核研究的一批知識分子生活為基礎,作品中的人雖然有大致相近的原型,但卻是進行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形象。這是一部真正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作品。過去的這類作品大多依照人物傳記和史料再現真實歷史,是藝術化影視化的紀錄片。這部片子卻不同,這部影視作品不是為某個人立傳,是為整整一代人作傳。那一代人,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不是口號是行動。
第二,這部《激情的歲月》為我們上了一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課。我們的初心在哪裡?我們的使命是什麼?我們從那裡來?我們又去向何方?《激情的歲月》用一代人創業的故事和獻身精神作出了回答,我們的初心就是為最廣大的勞動人民謀幸福,我們的使命就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比如鍾培林,一個老科學家,回國歷經艱辛,上船之際,科研資料卻被扣了下來,女兒辯解那是家書,才成功幫父親脫困。然而,父女卻就此天各一方。再比如,王懷民與何吟薇是一對留蘇的夫妻,蘇聯為留住這兩位有才華的科學家,答應讓他們的後代接受最好的教育,同時讓他們加入國家科學研究院。但兩人最後義無反顧的回國支持祖國建設。但當王懷民夫婦最後踏上了歸國的列車時,何吟薇因被特務推倒早產。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出那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三,劇中真實再現了研發原子武器的艱難過程。在缺少資料、缺少數據的背景下,中國科學家開始一步步探索。在原子彈內爆式和槍法式對比試驗的過程中有人犧牲,讓研發是否還要進行下去的問題,引起研究人員激烈爭論。這些細節故事都飽含著編導的良苦用心。劇中以大量生動感人的細節告訴我們,自力更生是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中國要發展必須靠自己努力奮鬥。縱觀如今國際形勢,我們才能理解「核武器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深刻戰略意義。
作者簡介:陳先義,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國家重大題材影視作品審查專家組成員。原籍河南蘭考,北師大畢業,曾任後勤學院教員、解放軍報文化部主編。現從事重大題材文藝研究。著有《為英雄主義辮護》《走出象牙之塔》《捍衛我們的英雄》《追尋丟失的精神》等十餘部,另有報告文學、散文集《橫槊東海》《戰神之戀》《在統帥部當參謀》《中國軍人看世界》等作品。其作品曾多次獲中國新聞獎政府一等獎,全軍文學創作一等獎。曾獲全軍具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