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派我來扶貧,再苦再累再難,我都要把第一書記的職責履行好,只有貧困群眾脫了貧,我才無愧於組織的信任和培養,無愧於家人的默默支持,無愧於扶貧人的工作職責。」在石金勇的駐村日記裡,寫著這樣一段話。
石金勇曾是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菸草專賣局(分公司)的一名菸葉技術員。從2015年8月至今,根據組織安排,他先後擔任石梯鎮青套村、譚壩鎮惠坪村和官子溝村三個貧困村的第一書記,已在脫貧攻堅一線奮戰了1600多個日夜。
「對扶貧幹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心上,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石金勇說。這是他對扶貧工作最真實的感悟。
一幅粉筆畫 一條致富路
惠坪村地處秦巴山深處,一條蜿蜒曲折的泥土路曾是群眾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2016年4月,石金勇來到惠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剛到惠坪村,石金勇就馬不停蹄地走村入戶了解民情、聽取民意,用一個月時間走完了全村10.6平方公裡的溝溝壑壑。在這裡,他看到了低矮漏雨的土坯房,看到了留守兒童光腳踩在泥濘的路上,看到了群眾渴望擺脫貧困的眼神。
通過走訪,石金勇了解到,惠坪村連接河西鎮,附近村民要到集鎮上需走40多公裡的「弓背路」。
「這條路以前難走得很,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有時到鎮上辦事要走大半天。」回憶起當時的境況,惠坪村村委會主任李功群說道,村裡人都希望能修一條好走的路。
要致富,先修路。但對於這個窮山村而言,修一條水泥路談何容易!石金勇白天跋山涉水、走村入戶,晚上收集整理資料,看著案頭的調研手稿越堆越高,他苦苦思考、夜不能寐。
「既然想不出,不如先畫出來!」石金勇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在由教室改建的宿舍牆上畫了一幅「粉筆畫」,畫中村域、農舍、水源、道路一目了然。在這幅「粉筆畫」上,實線是已經修好的水泥路,虛線則是泥土路。
「這條路貫通惠坪村,向西,通過黃石灘村連接付家河;往北,直通鴨蛋河村,是四裡八鄉的交通要道。如果這條主幹線路被打通,惠坪村到安康城區的路程將由65公裡縮短為25公裡。」石金勇說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石金勇的「粉筆畫」打動了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這條路必須修!」聽了石金勇的詳細匯報後,王孝成堅定地說。
五個月後,一條嶄新的鄉村路猶如一條白色的玉帶鑲嵌在綠水青山之間,徹底解決了包括惠坪村群眾在內的4000多人的出行難題。
路通了,發展脫貧產業刻不容緩。搞養殖、種菸葉、辦家庭農場……在石金勇的帶領下,惠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於2016年年底正式脫了貧、摘了帽。
石金勇的努力工作得到了惠坪村群眾的高度認可。他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菸草好人」,還被推舉為譚壩鎮黨代表。「第一書記不是掛職做樣子,要把自己當作村裡的一員,做群眾的領路人、貼心人,儘自己所能讓群眾滿意。」石金勇說。
一幅「粉筆畫」,畫出了群眾美好生活的藍圖;一條致富路,修到了群眾的心坎上;一片片菸葉,託起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強忍的淚水 虧欠的責任
駐村扶貧4年多,對於貧困群眾而言,石金勇是他們的領路人,但對於家人,他則是「缺席者」。
「在我駐村的這幾年,是妻子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照顧老人和兒子,她任勞任怨。」談起這些,石金勇滿是愧疚。
2016年7月,正值惠坪村修路的關鍵時期,石金勇整整48天沒回過家。事後他才得知,在此期間,年邁的母親因病住院,為了不讓他分心,家人並沒有告訴他。
「我駐村的這幾年,家裡人給了我很大支持。除了妻子,我的兩個兄長也主動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他們經常對我說,『你只管把扶貧的事做好,家裡有我們』。」石金勇說,母親經常叮囑他要努力工作,多為貧困群眾著想。
和諧的家庭關係,是良好家風的充分體現,也是石金勇最珍視的財富。
兒子的教育問題,是石金勇牽掛的事。為了兼顧兒子的教育,讓兒子更多更深地了解農村,石金勇想到了一個辦法:讓兒子和妻子也「駐村」。「駐村扶貧,對我來說是一種歷練,對於兒子來說,更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和生活體驗。」石金勇表示。
每年寒暑假,石金勇都會讓妻子和兒子到村裡看看,讓他們親身感受群眾的生活狀態和村裡日新月異的變化。
舍小家為大家。正是有了特殊的「駐村」經歷,妻子對石金勇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兒子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脫貧「領頭雁」 群眾「主心骨」
作為第一書記,石金勇明白,必須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才能形成脫貧攻堅的合力。
在惠坪村任職期間,石金勇堅持以「三會一課」、技能培訓為抓手,充分利用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平臺,定期組織村內黨員幹部學習先進經驗,著力提升黨員解決實際問題和帶頭致富的能力。
2017年年初,到官子溝村任職後,石金勇收到上級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反饋: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對此,石金勇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官子溝村的這個「病根」徹底醫治好。
抓學習、辦培訓、建制度,石金勇從「三會一課」入手,一改過去「一張嘴,一杯茶,一份文件念半天」的模式,或送學上門或開辦夜校,加強對黨員的動態管理,使基層黨員的擔當意識進一步增強。
在日常工作中,石金勇堅持以身作則、主動作為。「在農村,沒有合力就做不成事。剛開始駐村,群眾對你不信任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我們做事情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急。」
對此,石金勇從自己擅長的業務做起,指導菸農種煙。「菸葉移栽期間,石書記一大早就出門,一整天都在煙田裡幫忙,經常來不及吃飯就趕到下一戶的煙田裡。」官子溝村村委會主任鄧德平說,在田間地頭經常能看到石金勇忙碌的身影。
頭雁高飛群雁隨。在石金勇的帶動下,如今官子溝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提升。「石書記說了,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幹成事。有任務、有困難,我們一起克服。」官子溝村監委會主任王成祥說。
扶貧工作任務繁重,容不得半點馬虎。為此,石金勇加強扶貧痕跡化資料管理,創新實施「一戶一檔」三篇章(基礎篇、幫扶篇和成效篇)檔案管理模式,前後對應、一目了然;探索實行日記、周報、月志、季評「四位一體」工作法,即「民情日記」抓痕跡、「信息周報」述做法、「工作月志」展動態、「季度點評」推經驗,各項工作紮實有序推進。
1600多個日夜,石金勇以村為家,傾力幫扶,展現了菸草人的良好形象。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他堅守初心使命,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一線,成為名副其實的脫貧「領頭雁」、群眾「主心骨」。
「服務地方、回報社會,是陝西菸草商業系統在新時代承擔的一項重要使命。當前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期,我們必須做好各項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盡心盡力,為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漢濱區局(分公司)局長、經理薦春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