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主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主講嘉賓】
孫 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精彩論述】
學生:孫老師您好,知道您多年從事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今天想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請您談談您的看法和理解,好嗎?
老師:好的。
學生:那就請孫老師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提出,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給我們做一些介紹。
老師:好的。作為當代中國的歷史敘事,大家都知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都為此而不斷探索、努力奮鬥,甚至流血犧牲。大家知道,孫中山先生最早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資產階級革命派組建的「興中會」、「華興會」這些組織名稱,均含有「振興中華」、「復興中華」的意蘊。資產階級改良派也是如此,如梁啓超先生最早提出「中國民族」、「中華民族」的概念,並為時人所接受並沿用至今。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講,就更是如此。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之中,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為一種口號或目標在黨的代表大會上鮮明提出,時間並不長。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出現「中華民族實現全面振興」的字樣,並提出「我們黨對中華民族的命運擔負著崇高的歷史責任。」2002年黨的十六大全面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黨的十六大報告,從序言到各個組成部分,幾乎都貫穿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思想,尤其在結尾部分做了前所未有的宣示:
「中國共產黨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之中。黨從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賦予民族復興新的強大生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前景。」
中共十七大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了進一步的闡發,而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度概括為「中國夢」,使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口號或目標變得更簡潔、更凝鍊、更形象,更易於理解和傳播。在去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代表全黨宣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並激勵全黨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可以說「中國夢」如今在中華大地深入人心,在海外華橋華人和世界各地產生廣泛影響,成為最具震憾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的實踐性口號。
學生:那麼,孫老師您是怎樣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呢?
老師:關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許多學者和理論工作者都做了詳細的研究和解讀,我沒有什麼新看法。我倒可以談談這一口號或目標的特點,或者說它的意義。
學生:好啊!
老師:首先,關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口號或目標的提出,我最強烈的感受是它將中國的歷史貫通起來,將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貫通起來,使人有種豁然的通透之感,使我們更自覺到中國當下的歷史方位和未來的奮鬥目標。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字面上就可感受到如下幾層意思:首先,我們曾經興旺發達過,曾經輝煌過,這是指古代我們確曾創造出燦爛的農耕文明,走在人類歷史的前列,為人類文明做出過重大貢獻。否則何談復興?沒有興旺過你復興什麼呢?
其次,我們衰落過,沉淪過,這是特指的近代。自西方工業文明崛起之後,我們落後了,深受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欺凌和壓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裡苦苦掙扎,這種落後和沉淪也就是近二百來年的事。沒有衰落,一直先進,那也就沒必要談復興。
再次,我們奮鬥過,努力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無數仁人志士為此拋頭顱、灑熱血,進行了艱苦卓絕地探索和努力。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一部中共黨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史。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提出,把中國數千年的古代歷史,百年近代史和近七十年的現代史貫通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氣勢恢宏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從這種大歷史觀看問題,中國的歷史被貫通起來,為我們煥發和吸納數千年中華文明史所蘊含的力量提供了可能;它還將歷史、現實和未來貫通起來,為我們明了當下的歷史方位和奮鬥目標提供了最主要的依據,從而形成新的民族自覺。再以這種民族自覺的眼光來審視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故事、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就會變得豁然通透。
我們常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在我看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它帶有標誌性和轉折性的意義。因為它回答的不是一般性的問題,而是回答了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在哪裡、我們向何處去這樣一種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我們國家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成員。當然中華民族也包括了臺灣、香港、澳門,也包括數千萬的海外華人華僑。一句話,中華民族統括了世界所有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民族復興需要匯聚整個民族的力量,因此如何將整個民族團結起來就是一個前提性的條件,或者說團結起來本身就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而民族感情又是一種熾熱而恆久的精神力量,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又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凝聚力,這從十多年來這一口號產生的實際效果可以看得很清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成為響徹中華大地的時代最強音。
如果說第一個特點是把歷史理順了,那麼這裡說的第二個特點則是把現實理順了。歷史和現實都理順了,未來的奮鬥目標自然也就明確了。
學生:聽老師您這麼說,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同時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提出的四個偉大:「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體會。那麼,對於一個中華民族的普通一員,應該怎樣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個人聯繫起來並付諸行動呢?
老師: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四個偉大」,是從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全黨發出的動員令,當然也是對全民發出的號召。從個體的角度來說,只要立足本職,努力工作,多為社會做貢獻,都可以說是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如果從思想意識上來強調,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值得加強:
一是要象中共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那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關於這個問題,毛澤東主席早在五十年代就曾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實際上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保證。所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時刻意識到,我們是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行動共同體,時時處處要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和睦,我們不僅在國內是如此,在境外、海外也應如此。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聯合,畫出最大同心圓,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築牢、築實。
二是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性成就,因此我們要倍加珍惜。實踐已經表明並將進一步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理論。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讓理想照亮現實,才能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儘快變成現實。我要說的也就是這些。
學生:謝謝孫老師!
老師: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