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金元浦應邀來到位於紐約44街的ICN國際衛視,接受界面專欄資深主持人薛純陽先生的採訪。
薛純陽:剛獲悉你的《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一書的英文版在這次紐約書展上舉行了首發式,並獲得了很好的反響。你這本書開宗明義,要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今天要提出中華文化的復興?
金元浦: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正在和平崛起,一頭睡獅正在醒來,中華民族正走在復興的道路上。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復興,一是必然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否則談何復興?二是一個大國的崛起,最終是文化的崛起,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源泉。
數千年以來,中華文化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近代一百多年,中國文化遭遇到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改變了曾經在世界上擁有的崇高地位,成為愚昧、落後的象徵。在西方工業革命強大的科學技術潮流的衝擊之下,中國文化落入低谷,被視為落後的、封建的糟粕,近代無數先覺者,曾振臂高呼打到,必欲去之而後快。由此開始了中國百年的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又繼續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封資修之首,將其打倒在地,並踏上千萬隻腳。從晚清開始的近150年中國歷史,數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歷史,都以批判、打倒和拒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流。
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多年,中國的發展也主要是借鑑西方,形成了一種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但是對文化的復興還是從中共十六大之後才開始逐步形成建設文化大發展與大繁榮的局面。
十八大以來,中國新一代領導人高度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前所未有的把中華傳統文化提到黨和國家文化發展的新高度。習近平提出了「兩個最」:「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習近平還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強大的中華精神和中國力量。
薛純陽:為什麼會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這兩個「最」的新評價?
金元浦:習近平主席認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一判斷十分重要,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既是中華文明歷史延續(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古國)的需要,更是當下現實的需要。我認為綜合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是當代中國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國當下社會呈現出諸多問題,如金錢至上,唯利是圖,道德失範,信仰缺失,價值混亂等,要求我們給出回答,而中國傳統文化對此有著深刻的、富於歷史感的解悟,是建設中國當代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庫。
二是當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中國從知識分子到官員,從商人到老百姓都普遍缺乏個體理想人格的培育,缺乏精神境界的追求,缺乏歷史責任和民族使命的擔當。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經典的人格理想的準則,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是培育個體高尚理想人格的文化淵源。而習近平本人則是體現這一個體高尚人格的典範。
三是當代這個混亂爭鬥的世界也十分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智慧提供的解決方案。雖然離世界對中國方案的的接納還有不少距離,但不少國家和人士,已經發現了和合共贏的中國智慧的精妙。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兩個「最」的定位,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是在中國共產黨黨內,在新的歷史時期,倡導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最有力的領導者和推動者。同時,他把復興中華民族每一個個體的理想人格和精神氣質的追求放在極為重要的高度來倡導。這就從整體國家文化發展的大局和每一個個體的人格追求兩個方面開拓了民族文化復興的新途徑。
薛純陽:你剛才已經談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和當今世界的發展有非常密切的聯繫,那請你繼續談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世界究竟有什麼聯繫和區別?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對於當今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金元浦:中國傳統文化不只屬於中國,一個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智慧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它包含著許多人類文明的生存智慧和優長之處。在確立人類社會普遍的道德規範方面,它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中華智慧。從本體論來看,這些思想對於當今世界探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內心的複雜關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的學說,都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思想資源,對歷史的和今天的世界,對人類的生存與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從方法論上看,百家爭鳴的文化發展和進步的模式,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在競爭中實現百家興盛。歷史上曾成就先秦時代文化與文明大發展大繁榮的經典時期,這對於今天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也提供了一種方法論的途徑和實踐論的社會運營方式。
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也是世紀之交以來全球文化轉向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世紀之交以來,西方文明對數百年來的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化路徑展開了深刻的反思。後現代文化對現代性發展中的諸多弊病,如過度開發,生態破壞,精神凋敝等現代化弊病進行了後現代的批判和矯正,對忽視文化,過度張揚物質、經濟和為獲得霸權所進行的無休止的爭奪予以反省。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戰火頻燃,爭鬥不已,災難和恐怖行為頻繁發生,緊張局勢時時出現的世界。而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和合,這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是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它追求和諧、和愛、中和、和平的大同理想,主張執兩用中,中道而行的辯證思維。這種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一系列巨大難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道路和方法。比如在如何對待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上,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的理念給我們重要啟示:人類應視自然為親眷,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以自然為友,來改變數百年來人類徵服自然、掠奪自然,以人類為極端中心的現代化路徑。在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的衝突和對峙中,這種和合的文化主張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允許各個民族國家保有自己充分的獨特性。並在這種獨特性之上尋找共同認可的政治、經濟和道德的共識。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老的理念,成為處理現代衝突的圭臬。
薛純陽:今天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傳統文化怎麼發揮實際作用?
金元浦: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並不是原樣地挪用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教,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創造性的改造,以適應當今社會科技的高度發展,適應文化與科技與市場的高度融合所帶來的新的變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是對當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的再思考。它是一種思想的力量,是一種重新解說的經典,從解釋學的意義上來講,復興絕不是對過去經典的原樣照搬,不是依循以往經典的「凡是」派重複,它是歷史流傳物在今天的再闡釋、再解說和再弘揚。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一次新思想的偉大創造。
薛純陽:謝謝金教授給我們精彩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