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熱播,女排精神在很多人心中燃起。
那是一段常看常新、每每想起必會熱淚盈眶的記載。
也是一段點亮了很多人,同時也讓很多人深藏功與名的輝煌。
說到深藏功與名,吳剛飾演的袁偉民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人物的出場不多,但每一個鏡頭都讓人印象深刻。
他在聽到「其他國家已經開始用電腦分析,而我們現在還不能把這項技術用到女排」的消息時,露出的不甘、無奈讓人心酸。隨後的加大訓練強度,更讓人熱淚盈眶。
科技發展固然很快,但能創造更多可能性的,永遠是人——不服輸、不認命、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
說句心裡話,演繹這個人物的難度係數不低。
而吳剛不僅做到了「活靈活現」,還在完成度很高的基礎上,加上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或許,這和他沉澱十多年的那段經歷有關。
1985年那會兒,吳剛曾面臨兩個選擇:進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當播音員,或者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選擇了後者的他,當時只為了「有更多的表現空間」而已。
可現實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連「表現空間」都沒給他。
最初的吳剛,不是打燈就是站在幕布邊上。
有時候好不容易能露臉,還是一眨眼就下去的那種,連句臺詞也沒有。
不想輕易放棄,但也不能幹等。
於是吳剛的身影,出現在各種電影、電視劇的邊邊角角裡。
1994年版本的《三國演義》
《東周列國》裡,他出演了伍子胥。
對了,在1991年的春晚小品《換大米》裡,也有吳剛。
只是那會兒的他,火候還不到,所以並不出彩。
不出彩也沒關係,畢竟吳剛最心心念念的,還是話劇。
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出演《譁變》裡的格林渥。
但陰差陽錯下,最初的吳剛只能跟飾演格林渥的任寶賢前輩,搭個戲。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等到十多年後人藝重排《譁變》,吳剛已有資本說出「非格林渥不演」的話。
他本人,也真的憑這個角色拿到了「金獅獎」。
資本哪來的呢?當然是一部又一部作品積累出來的。
馮遠徵是吳剛的同班同學,在影視圈早就大放異彩。
等到吳剛嶄露頭角的時候,已經是2008年了。
《潛伏》裡的陸橋山,吳剛的演技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某種程度上,這個角色和達康書記有點像,都屬於很立體、很多層次的那種。
而《梅蘭芳》裡的費二爺和《風聲》裡的二爺,兩個「二爺」截然相反。
唯一一點相同的是,都讓人過目不忘。
尤其《風聲》裡的二爺,輕聲細語和禮貌微笑,都能讓人不寒而慄、後背發毛。
但最反差的角色,當屬吳剛演的《鐵人》裡的王進喜。
文質彬彬的他,為了演好王進喜的硬朗和勇敢,不僅減肥、學方言,還特意把嗓子喊啞。
據說那會兒的吳剛,幾乎每天都保持著嗓子充血的狀態。
《鐵人》裡有一場戲,是井噴。吳剛為了拍好這場戲,二話不說就跳進水泥池裡。
大慶的寒冬,氣溫零下20多度。池子裡的水泥漿,熱度能灼傷皮膚。
高壓管噴射出來的水泥,差點毀掉吳剛的眼睛。
好在,吳剛又一次攥緊了到手的機會——憑這個角色,拿到了金雞獎的影帝。
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角色一個風。
有時候,吳剛也會出演一些讓人不敢認的角色。
但每一次,他都做到了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去。
幾年前的節目裡,朱軍問過吳剛關於「走紅」的問題。
他也清楚當時的自己,在觀眾心中到底處於什麼位置。
至於那段「艱苦歲月」是怎麼過來的,他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機會落到我的身上,我絕對不能辱沒他。
吳剛還提到濮存昕的爸爸蘇民老前輩的一句話:
痛飲生活的滿杯。
這兩句話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吳剛人生的「密鑰」。
不辱沒機會,其實就是在間接地成全自己、不辱沒自己。
所謂「痛飲生活的滿杯」,不過就是對所有的經歷、得到都照單全收,然後用自己的節奏、方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輝不輝煌,是別人的標準。
成不成功,問自己的內心。
做好自己,認真度過每一個當下,大概就是「不認命」的不二法門。
或許只有走到功成名就的時候,才能雲淡風輕地說一句:紅不紅,沒那麼重要。
但只有自己最清楚:你曾經為這一天付出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