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艾夢
編輯:拂風
新一期《演員請就位》,李誠儒再次憑藉出圈語錄上了熱搜高位。起因依舊是畫風熟悉的導師互懟,學員混戰。
第二季《演員請就位》於10月開播。陳凱歌、爾冬陞、趙薇、郭敬明作為固定評審登場,在上一季中收穫了巨大關注度的李誠儒繼續以點評嘉賓身份參與,演員陣容中既有馬蘇、黃奕、倪虹潔、胡杏兒這樣的中堅力量,也少不了丁程鑫、何昶希、陳宥維等流量擔當,實力演員與偶像新人齊聚,經驗前輩與初生牛犢同臺。
熱熱鬧鬧的開場,果然回饋給了觀眾預料中的八卦和話題點,最出圈的莫過於李誠儒、郭敬明、陳凱歌之間的battle互懟。
上懟權威,下懟流量
節目一上線,最早引起熱議的,不是演員的演技和表演,而是以李誠儒為代表的導師點評。
以李誠儒為例,節目開播至今不過4期,光是在微博平臺,他就已經攬獲了多個高位熱搜,熱度比大部分演員更甚。
最被關注的兩次爭議,一是李誠儒和郭敬明的battle,圍繞的是S卡的標準。而第二次,則是李誠儒說沒有看過《無極》後陳凱歌后的回應。剩下林林總總,還有李誠儒對於演員表現不客氣的點評。
先來說說第一次。
何昶希飾演《陳情令》中的魏無羨,扮相見仁見智,而演員表演的程度,郭敬明自己也承認是「不太好的表演,你們就是在念臺詞」。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郭敬明依舊給出了一張S卡,給出的理由是他足夠有潛力和足夠特別。
S級在《演員請就位》有多難拿,參考同場的馬蘇和倪虹潔,以她們的經驗和實力,也只得到了B和A的評級。這樣一來,何昶希的一張S,就引起了現場和觀眾的巨大爭議。
這時候,一向以毒舌和實話實話著稱的李誠儒忍不住了,「我就弄不明白,如此之差,然後還發了一個S 卡。」
這不是李誠儒第一次扛上郭敬明了。早在第一季《演員請就位》,在看了由郭敬明指導的《悲傷逆流成河》片段後,李誠儒就直接甩出了一句:
「坐在這兒看這個,如坐針氈,如芒刺背。」
「難道年輕人現在就在看這樣的戀愛?」
李誠儒更經典的還有一句話是,「我只是認為,不能用廉價的筆觸,來引起廣泛的共鳴。」
「廉價的筆觸」這麼重的形容,幾乎是正對著郭敬明賴以成名的、以《小時代》為代表的一眾作品在打,無怪乎當場郭敬明的臉色就有些不好看。
紛紛擾擾之下,《演員請就位》剛開播不久就已經頻繁佔據熱搜,引發巨大關注度。隨著節目逐漸白日化,李誠儒、郭敬明、陳凱歌的互懟還遠未結束。
新一期節目中,李誠儒當著陳凱歌的面直言,「《無極》原片,不好意思沒看過……《霸王別姬》反覆看了很多遍……後來的片子都沒敢看,因為現在很多電影形式大於內容。」
這段話或許在李誠儒是真實坦陳,但陳凱歌聽來或許言猶刺耳——《無極》如果從口碑和票房來看,可算是滑鐵盧之作,任是眾星雲集、美輪美奐,然而豆瓣的5.4分到現在還高高掛著。
果不其然,這下陳凱歌沒忍住,面上還是和煦春風,言語裡卻夾槍帶棒起來:
「他比較保守,這個梨園世家的子弟,封閉世界裡出來的,只要西皮二黃一響,胡琴一拉,兩眼一閉,搖頭晃腦,戲就來了,所以其他都可以不看。」
「他是生活和沉浸在過去時代的,感受到時代夕陽的,一位老藝人。」
陳凱歌是語言藝術的高手,半句反駁責罵沒有,四兩撥千斤之間就把李誠儒劃到了老派和落伍上去了。此時的李誠儒也只能尷尬笑笑。
屢屢在節目上直擊痛點,屢屢被懟得頭破血流。是他真的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會全身而退嗎?顯然不是。縱觀已播出的幾期節目,#演員請就位反向安利#已成熱搜詞條,倘若再沒有這位「老藝人」的懟天懟地,節目熱度恐難以維繫。
觀眾為什麼需要李誠儒們?
李誠儒的觀眾緣好得出乎意料。
他懟郭敬明,大家樂見其成,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郭敬明的作品質量並不足以服眾,然而當李誠儒槓上頗有聲望的陳凱歌時,觀眾還是選擇站在他這一邊。
對於陳凱歌技高一籌地回擊,觀眾顯然不太買帳。不少人都覺得陳凱歌的嘲諷過於尖刻,李誠儒不合時宜的「老派」實在也是因為電影行業比起過去的輝煌可算是在倒退。
李誠儒被認同是因為他能站在觀眾立場上說話,敢於直言不諱,追根溯源,觀眾們憤怒的實則是這幾年市場上過多的粗製濫造作品和深受其害行業亂象。
的確,如果這檔節目再沒有對演技的深入探討,就太缺少應有「營養」了。所以無論出於節目效果,還是影視行業的實際格局,李誠儒都是必要的存在。而臺上幾位侃侃而談的導演,關於新人演員的討論,有著「各就各位」式的看似「尖銳」,實則遵循市場規律下的默契。
而李誠儒,他敢於懟「流量論」。對於以郭敬明為代表的「悲傷文學」,不少圈內人還要因為電影的高票房而贊一句「存在即合理「,李誠儒就敢於直接指出這是「廉價的筆觸」;就是不該被追捧的作品,再有流量也沒有用。
對於演技平庸的年輕偶像,大家還因為他們的高流量而以茲鼓勵,李誠儒卻是上來就一句「不知道你站在這裡在幹什麼」。對於如辣目洋子那般表演得當的演員,他不吝誇獎,而對於讓人失望的表現,他則繼續保持了毒舌做派,直接形容陳宥維等人的表演是「味同嚼蠟,味如雞肋,如此乏味」。
流量論、無演技、作品空洞……這些讓無數觀眾有苦無處說的痛點,李誠儒都直截了當地戳破了。有他這樣一位資歷深的前輩發聲,觀眾這才覺得解氣。
尤其是,這兩年的流量侵入和粉絲文化崛起讓審美評判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下意識忌口不言,觀眾已經習慣了圈內圈外共同營造出的糖衣,這樣的環境下才尤其顯得李誠儒們的稀有。
李誠儒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就提到過,「什麼時候說真話竟然能受到這麼大推崇,我簡直受寵若驚。」
觀眾需要的,其實是以李誠儒為代表的另一種聲音和宣洩的出口。
要出圈,更要專業
《演員請就位》節目組選擇李誠儒實在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李誠儒是圈內人,但這兩年游離於主流,不帶太多利益牽扯,由他說出的話便不用顧忌太多。再加上李誠儒的資歷也的確可以服眾。
李誠儒早期隨著楊潔導演在《西遊記》劇組做劇務,一做就是5年,那部被譽為時代經典的劇集也有他的大功勞。後期,李誠儒趁著時代浪潮轉而經商,竟然也大有成就。直到40歲之後,李誠儒又開始在演員的道路上深耕,參與了諸如《過把癮》、《重案六組》等高質量的作品。尤其是《大腕》中的名場面,更是教科書級的範本。這麼多年下來,無論是業務能力還是圈內人脈,李誠儒的積累都已算深遠。
這樣的一個人,當他和陳凱歌、郭敬明、爾冬陞等人同臺叫板的時候,觀眾才能信服。而以他為代表的「老派」,未嘗不是戲裡戲外都在被回憶和期待再現的影視黃金歲月。
只是,當《演員請就位》發展到現在,最熱的話題大多都圍繞著嘉賓們的互懟,(比如郭敬明的屢次被反駁,陳凱歌和李成儒的暗戰), 演員們的微妙競爭(黃奕的表情),甚至是戲外的八卦和退賽(爾冬陞的家庭故事,唐一菲拒演),唯獨關於演技的討論,少之又少。
似乎除了互撕看戲,節目就沒有太多發酵點了,連帶李誠儒和郭敬明,演變到如今竟然還能被湊起CP,討論他們的世紀大和解。
縱觀其他綜藝也是如此。
《中餐廳》開播至今,最出圈的還是黃曉明的「明學」,《姐姐》早期還有颯爽的生活姿態,到最終仍然變成飯圈攻擊……
如此種種,到了《演員請就位》也有觀眾表示不解:第一季請郭敬明或許是為了話題熱度,那第二季,為什麼還是「安排」他被陳凱歌和爾冬陞同場對比?為什麼焦點仍然是幾位導師的battle而不是認真討論演員表演?以李誠儒為代表的「憤怒派」人設的作用似乎就淪為吸睛引流,挑起爭議了。
然而觀眾在演技類綜藝裡要看的真的是互撕嗎?
回歸到最初,演技類綜藝的初衷是為了替行業篩選不被關注的遺珠,也是為了給年輕演員一個表現和成長的機會,讓觀眾的焦點從八卦回歸到表演本身。樹立尊重演技本身、尊重專業規則的行業氛圍。然而如今,演技類綜藝只能靠噱頭吸睛。多多少少有些背離初衷。
除了漫罵諷刺,導師互懟,節目要怎麼樣真正打出高品質,回歸到本質上來,引導精彩表演的誕生,推出更具潛質的演員,提升節目本身的權威性,這才是應該思考和關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