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羅》不同的人性,不同的行為

2020-10-31 樂恨天

剛看幾分鐘,我突然想到了「狼孩」,他們同樣的遠離社會、不會說話,同樣的茹毛飲血。可是阿修羅與狼孩相比多了一絲「孤獨」。

在第二次相遇的時候,他們談論人獸之論。我感覺人性包括獸性(欲望:求生欲)和理性。

阿修羅的成長曆程好似一個一個原始人類到智人的過程。人總是由獸而人,若不能吃飽果腹,誰會無聊空談仁義道德。所以對電影中村民的行為我也是很無奈

相關焦點

  • 《阿修羅》人性
    故事是在一場大饑荒的背景下發生的,孕婦生下來阿修羅,可是在那個沒有吃食的年代,激發了人的獸性,女人居然想吃自己的兒子,這在阿修羅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獸性,為了生存,什麼都能做吧!在遇見高僧之前,阿修羅一直都是以野獸之心活著的。在遇見若狹之前,阿修羅不愛任何人。
  •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這些或許是《阿修羅》帶給我們的思考。這部動畫並不像之前我所接觸的任何一類動畫,雖然以往的動畫也對人性都諸多考量,但很少將人性放在最極端的環境中進行判斷,而《阿修羅》這部動畫,將人性置於昭和時代,在人都吃不飽穿不暖的基礎上再對人性進行深入刻畫。
  • 火影:神性和人性的矛盾,其實就是阿修羅和因陀羅的矛盾
    阿修羅和因陀羅矛盾的原因阿修羅和因陀羅同為六道仙人的人兒子,但是他們兩個還是產生了矛盾,究其根本大概是因為他們所掌握的力量不同吧。因陀羅一開始的時候就有著強大的人實力,在他看來只要有了力量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在六道仙人給他的考核當中他靠著力量就完成了考核。
  • 《阿修羅》人類憑什麼張嘴閉嘴談人性
    剛剛看過《哪吒魔童降世》,朋友就發來一張關於《阿修羅》的圖片,說哪吒抄襲了阿修羅,把這部塵封已久的曾經的「禁片」又炒了起來。他出生在災荒年代,他的媽媽是個平凡的女人,飢餓使她把自己的骨肉當成了食物投入了熊熊烈火中——這不是人性的扭曲,也不是道德的淪喪,這正是人性本身——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斥責她的人要麼是沒遭遇過要麼吃人要麼死的絕境,要麼就是真的高尚(就像若峽,寧肯餓死也不吃她眼裡的「人肉」)。可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如果不能活下來,高尚只是他人口中的佳話——毫無用處。
  • 《阿修羅》人性本獸
    阿修羅不是天生如此,他不是天生壞蛋愛吃人。想到一句電影中的臺詞,如果有的選擇,誰不想做一個好人? 而那些叫囂著他是怪物,要殺了他的人呢?當面對生死關頭,面對利益,面對食物,可能只會變得更像怪物吧。所以在極端情況下,人性和獸性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 《阿修羅》從獸到人的轉變
    «阿修羅»漫評∶阿修羅是1970年的作品,因為過於黑暗和血腥,被封了40年,直到近十年才得以重見天日,網上關於阿修羅的評論很少,反而是經常和另外兩部作品比較,一個是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另一個則是多羅羅,前者我個人認為是無稽之談,除了角色形象有一點相似,其他的地方完全不同,而多羅羅和阿修羅,這兩部動漫一個是1967年誕生,一個是1970年誕生,單從想表達的內容來看,確實有些大同小異,但兩部動漫,
  • 儒家墨家法家:救世主張,有何不同?孟子荀子韓非對人性不同認知
    所以,他們的批判其實建立在方式的不同上,而方式或者過程的不同,大體可以歸結在兩個方面,接下來我們來具體分析。所以要想社會進行安定,那麼就需要一種手段來約束所有人的行為,表現在法家的觀念裡就是法治。
  • 《阿修羅》細枝末節的旁觀
    阿修羅吃的就是人肉,嘴邊淌著血,眼睛放綠光,完全是茹毛飲血的原始人狀態。而片中象徵著善的法師和女子,都是給阿修羅潔淨的飯糰和水。從食物的不同,反映出人的不同選擇,也為後文女子即使餓死也不吃以為是人肉的「救命糧」埋下伏筆。人對食物的態度,反映的是對人性的試探。
  • 日本動畫電影《阿修羅》——當身處地獄,你具備的是人性還是獸性?!
    8年後,阿修羅長大了。然而,已經長大了的阿修羅,到底是人類還是野獸?因為沒有人撫養,阿修羅與野獸無異,不會說話,沒有情感,像一頭野獸,見人就吃。沒有絲毫的人性可言。這六道中,天道和人道為善道,阿修羅本性善良,也屬於善道之一,但因為常常帶有嗔恨之心,也被認為並非真正的善類。然而這名和尚卻從中看出了這個野獸般的阿修羅內心深處還有未被喚醒的人性。
  • 動畫片【阿修羅】
    漫畫的主角阿修羅就是在這種極度饑荒的背景下出生的少年,本該走上邪路的他卻遇見了一個少女並且即將扭曲的靈魂也被她救贖了。自此走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成為了一代高僧 فىلىمنى تۇلۇق كۆرمەكچى بولسىڭىز ئەڭ ئاستىغا قاراڭ
  • 同樣是《阿修羅》,差別咋就這麼大!
    京都大火沖天,民不聊生影片通過主角阿修羅的成長經歷,為我們講述了這個時代的悽慘。在這樣的絕境下,人們面臨著一個選擇:為了活下去,要不要吃人。片中的每個角色,都經歷了人性的蛻變,其中以阿修羅、若狹和村民們作為三類不同人性的代表,漫畫家秋山向我們緩緩道來這個殘酷的故事。
  •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
    首先,母親生下阿修羅的時候用斧頭殺死了狼,斧頭成了阿修羅以後的武器。她讓孩子多吃奶,快長高,這一幕很觸動。她獨自一人把孩子生下來,此刻她是愛孩子的。饑荒。母親步履蹣跚,但還要用多餘的力氣抱孩子,還要餵他奶。人人都餓到不行的時候,阿修羅爬上母親身上,去觸摸乳房想進食,這一幕同樣讓人觸動,母親開始心理變態「這可能大概只不過是個孩子嘛,我只想要點吃的。」
  • 《阿修羅》關於阿修羅
    主角阿修羅的形象好像新聞圖裡看到的狼孩,人類的軀殼下卻有一顆野蠻好鬥,警惕嗔恨的心。從母親懷中溫暖哺育又被拋進火堆,到一路斧頭抗肩屠殺以生存,跌跌撞撞帶著仇恨與暴力流浪在這塵世間,到第一次喝師父給的不帶血味的清湯,到接受了善良美麗的若櫻的關懷與照顧,阿修羅漸漸會說話,有了名為在乎的情感。
  • 人間煉獄——阿修羅
    在隨後40年,漫畫《阿修羅》由於內容過於「兇殘血腥」,幾乎沒有一位動畫人試圖將漫畫拍攝成影視作品。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之後,受地震慘象觸動,日本動畫導演佐藤敬一開始著手將漫畫《阿修羅》搬上熒幕,2012年6月18日,動畫電影《阿修羅》正式上映。在中國封禁多年後,該動畫電影於今年解封。所謂經歷,不是得到什麼,而是歷盡劫難後得到的東西再失去。
  • 《迷霧》——不同視角的人性窺視
    然而大衛這時候才幡然領悟到,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外面那一團團黑漆漆的東西,而是與自己一起躲到超市中的那些曾經如此熟悉的鎮民們,人性與生命,在這一刻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驗。因為電影的主題不是講驚悚故事(這樣的太多了)而是反思(同《老無所依》相似),是人類的自嘲:我們其實很無知,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能嚇得我們喪失人性。表面看起來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靜和智慧。但其實他跟那些缺陷明顯的人並無本質區別。《迷霧》可以說是它的又一創新之作,用不同視角的人性窺視,在幾近最後都乍看平凡的好萊塢電影中,令勇敢冷靜男主形象的崩潰,窺視以人性自身的盲點。
  • 人性片:面對愛與死亡,籌碼不同,選擇與結局就不同
    但一部片子跟著幾次劇情反轉追下來,看故事的角度不同,想法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覺得與其說是懸疑推理,更多的是一部討論人性的片子。說的再具體點,是討論該如何看待「愛與死亡」這個主題。是的,這個是個經典話題,而這部片子裡就是圍繞著這兩個東西,每個人手裡的籌碼不同,性格不同,選擇不同,最後導致了不同的結局。
  • 《阿修羅》:公開挑戰好萊塢的國產奇幻片
    片中梁家輝、劉嘉玲、吳磊、三人一體,將一個人性分裂的阿修羅刻畫的入木三分。三人數不清斬不斷的關係,欲望、善惡與糾纏每一刻都在反覆上演,煎熬中釋放出人性的一切面目。不同於以往的奇幻爛片,《阿修羅》的劇情是一個純粹的,嶄新的,且良心製作的東方奇幻故事大片。
  • 一部被重口味的島國封殺了40年的動畫——《阿修羅》
    當人們給他食物後,他也明白並接受了這好意。這說明阿修羅在老和尚的馴化下,多多少少有了一點人性,但是離真正的人還有很大的距離。地保家的囂張兒子欺負窮人時,誤傷到了阿修羅,阿修羅直接撲上去啃了這個富家公子。
  • 《何以為家》:三種不同的養育態度,折射出的是現實對人性的拷問
    故事以主人公的庭審為開端,採取倒敘穿插的方式緩緩展開整個故事的敘述,給觀眾展現了贊恩傷人、起訴父母的行為背後,那段催人淚下的辛酸過往。就像人不應該就高低貴賤之分,人性也不該有善惡之別。生而無養、有生且養、無生而養,通過不同的人群面對相同的殘酷的現實而表現出的對於孩子的不同養育態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人面對現實對於人性的考驗所作出的不同反應。
  • 【作家專欄】鄭媛|人性中不同的自己
    人性中的兩個自己鄭媛  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我們在看到某事的時候,往往賦予它美好的想像.比如視頻看到的是我和女兒在背詩,很多朋友評論回復譬如是,女兒勤奮、媽媽言傳身教的影響、或是母女互動其樂融融、共同討論讓人羨慕之類的美好祝福,觀者因為看的是片段,是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