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蒼天補,四極正......狡蟲死,顓民生。」女媧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個特殊存在,相傳女媧是大地之母,創世女神。其實,女媧還有另一層身份。
影視劇中常常出現「女媧後人」這個詞,雖然大家都覺得很玄幻,但實際上,女媧的傳說固然有很多神異想像色彩,女媧本身卻並非虛構,因為她還是中華姓氏先祖之一。
不少古籍都提到,女媧乃三皇之一,華胥氏之女,與伏羲屬於兄妹關係。《軒轅本紀》記載道:「黃帝遊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伏羲生於此國。」《帝王世紀》又說:「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
「三皇」到底是哪三位,沒個定論,但大家普遍接受伏羲、女媧、神農並列。遠古時期,人們對女媧的崇拜,其實反映了母系氏族對女性的尊崇;倒是在宋朝,理學興起了,女媧因為是女性形象,被許多學者貶斥她不該以婦人之身居尊位,顯得很可笑。
要論對華夏文明的影響,女媧絕對不輸給炎黃二帝。如今我們常常自稱「炎黃子孫」,不單單因為炎黃部落是華夏族前身,還因為我們祖祖輩輩相傳的姓氏多半源自二帝,在中國人的認知裡,姓氏就是血緣相承的符號,值得自豪。
很多人都覺得黃帝是中華姓氏第一先祖,黃帝姓姬,所以姬姓是萬姓之祖;這個說法其實也沒錯,但號稱「中華第一姓氏」的卻並非姬姓,而是風姓。伏羲、女媧都是風姓,伏羲的父親風雷王燧人氏自立為「風」,形成中國人最早的姓氏。
據現代學者考證,伏羲女媧時期,華夏先祖逐漸摸索出「正姓氏,制嫁娶」的男女對偶婚制度,女媧和伏羲相結合,就反映了這樣的現象。如果一個宗族是以女子為中心傳承,就普遍稱姓;而如果是男子,就普遍稱氏,那會兒姓跟氏是分開的,直到秦漢時期才漸漸融合了。
只不過,現在風姓比較少見,跟李、王、張、劉、謝這樣的人口大姓比起來,風姓顯得有點兒「冷門」,甚至連《百家姓》前300位也沒排進去。不過,在雲南昆明、重慶、北京、上海等地區都是有風姓人口分布的,風姓傳承了幾千年從未消失,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
由風姓也演變分支出了不少姓氏,如果你是這些姓氏之一,除了可稱炎黃子孫,還可稱一聲上古女媧的後人,因為女媧和伏羲所在的華胥國,本就是華夏遠古的氏族、部族名,氏族內部通婚,繁衍後代,讓華夏大地上的人口日漸增多,這也是女媧被視為「大地之母」的原因。
這些姓氏分別是:任、姜、伏、韋、依、程、凌、包、熊、慄、姬、東、鮑,它們的一支主要起源便來自風姓,比如姜姓的一支便是因為癸+女=姜而來,上古的人皇部落居任,任有女癸,女癸嫁帝,子女全部獲姓為「姜」,另一支比較有名的姜姓就是出自炎帝了。
這14個姓氏流傳至今,雖然歷經了多番融合,但認真追溯起來,都可以與遠古女媧部族產生聯繫。我們經常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其實也是因為從古至今,這種血脈自豪感已經深深植根於每個人內心深處,即使跨越了千年,你還是和祖先有某種奇妙的淵源,無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