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國慶檔院線主題似乎註定是回歸,《姜子牙》是對拯救蒼生的思索,《我和我的家鄉》是對標小人物的情感和對家鄉的聚焦,《奪冠》是借女排闡述拼搏精神,總體上都是基於人性層面的回歸。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家鄉》到底該怎麼定義?除了人性層面的一次回歸,其實嚴格來說它可以看作是《我和我的祖國》的另一半拼圖,《祖國》講述的是英雄的感人事跡,《家鄉》則是緊抓小人物情感脈絡,細想之下不難發現,二者其實還是遙相呼應的。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既然要串聯解讀兩者的關係,必然需要一個共同的線索,《家鄉》中的第一個故事《北京好人》,主人公張北京恰好就是這樣一個存在。沒錯,就是《祖國》裡《北京你好》單元的主人公。張北京本質上是個小人物,對比《祖國》中的原子彈研發人員、飛行員來說,他顯得實在有些普通:被家人嫌棄被同事嘲弄,愛吹牛又有幾分雞賊。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祖國》中他做了一番思想鬥爭,為立志圓夢看奧運會的小男孩讓出了門票,《家鄉》中,他用自己的雞賊幫農村來的表舅治病,和稀裡糊塗的醫務人員們來了一番「鬥智鬥勇」,在故事結尾,張北京回到了家鄉,得知表舅也擁有了醫保卡,醫療費用也能報銷。自此,整部影片的視角從城市轉向了鄉村。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家鄉》一改《祖國》中各式英雄們自身的孤寂,轉而代之的則是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焦點上從大轉小,情感上由豪邁轉為接地氣,是一次純粹的底層關懷。而兩部影片結合來看,恰就是傳承本身。《祖國》這塊敲門磚在前,表的是犧牲和奉獻,《家鄉》這個姐妹篇講的是各有缺點的小人物們,用自己的方式送溫暖。
02
要談底層人民對家鄉的情結,自豪感是不可或缺的,接下來要重點闡述的自然就是鄉愁。而鄉愁這個點如果單立足本土民眾的視角,顯然比較局限,「他鄉變故鄉」這個主題的重要性就應運而生了。單元三《最後一課》和單元五《神筆馬亮》講的都是這一主題。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先來講講《最後一課》,其成功就在於植入「他鄉變故鄉」這個概念,手法毫無教條痕跡。主人公老範是一名老教授,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對當下的人和事認不清,卻始終對記憶中的支教事宜念念不忘。兒子和媳婦為了老範,毅然聯繫老範年輕時支教所在地望溪村,幸虧當年的不少學生都在村裡,眾人的任務頗為艱巨——重現1992年的一堂課。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為了打造出一間年代感十足的臨時教室,眾人拆了蜂屋砸破屋頂,人造風雨重現老範上課時教室屋頂漏雨的情景,手法幾乎是電影片場教學級別,把老範給唬的一愣一愣的。然而紙到底是包不住火的,一系列的意外還是驚醒了老範,隨著老範失魂落魄身形踉蹌的出走,在記憶和現實的交替下,我們看到了老範的彷徨,更看到了歲月的變遷,村子發展的欣欣向榮。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如果說之前的情節高度體現了一眾學生的尊師重道精神,老範迷失在街頭的無措感,滿眼的迷茫和困惑和躊躇的步伐,所體現的是老範在回憶和現實中的自我迷失,以及他由支教建立的「鄉愁」,這便是真正的「吾心安處是故鄉」。老範所追尋的,是當年學生畫的學校,這一執念所體現的其實不僅是老範的鄉愁,更是一名老教師對學生的掛念和對教育本身的思慮。
03
現實和回憶產生的衝撞往往更能體現人性脈絡,摒棄教條和訓誡的敘事,取而代之的是接地氣的親切感,這正是這一系列的高明之處。無論家還是國,人情都是不可迴避的元素,《祖國》講的是犧牲和奉獻,《家鄉》講的是付出和收穫。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用最明顯的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層關係,《祖國》中張譯飾演的原子彈研發人員,在一次次的實驗中摧垮了自己,為了工作的高度保密性,只能辜負自己的愛人,毅然投身這項隱秘的事業。實驗成功了,人倒下了,空留對象的一縷幽怨。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家鄉》中的馬亮,為了完成發展鄉村的任務,放著考上了的列賓美術學院不去就讀,瞞著有孕在身的妻子毅然決然去當村支書,為了隱瞞事實真相,他選擇曲線救國,借會議室一隅打造成學校宿舍,讓村委會幹部戴頭套畫雙眼皮冒充外籍室友,為了應付媳婦看網購毛衣是否合身的要求,乾脆光著膀子用油畫顏料倒騰了一把人體彩繪以假亂真,為了偉大的事業拼到這個份上也是真不容易。露陷之後得到的不是妻子的怒斥和埋怨,而是妻子的諒解和讚許。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這個系列所呈現的不止是新中國歷史上無數英雄的縮影,更是對人性自身的一次映射,縱然小人物或缺點多或脾氣大,但只要認對路用對力,創造奇蹟絕非空談。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家鄉》作為一部主旋律影片,格局雖不及《祖國》,但人性脈絡的精準拿捏和情感的把控則絲毫不遜,作品體量決定的是比較基礎,真正決定成敗的,是那寫不完道不盡的人性。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這就是《家鄉》,一部老少鹹宜的合家歡主旋律片,集親情、愛情、鄉情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