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約翰·埃利奧特 譯/楊盛翔
傳統上,1588年西班牙艦隊戰敗的故事,也被視為一個國家遭逢危機又自我救贖的故事——經歷了危機和救贖的,是16世紀末葉的英格蘭,它面對和挫敗的對手是菲力二世的西班牙,一個勢不可擋的強國,一個自封的羅馬教會捍衛者。在時人和後代的眼中,這座由童貞女王(編按: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嫁,故有此稱)統御的小島竟然擊敗了西班牙和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陣營的龐大勢力,可謂天意使然的大事,對於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新教徒而言,這場勝利也提供了有目共睹的憑證,證明上帝絕不會拋棄他孤苦無依的子民。
「上帝吐納風雨 他們因之潰散」
勝利的喜訊傳來後,一場舉國同慶的感恩節與伊莉莎白一世登基30周年的紀念慶典,一道安排在1588年11月,日程包括為期一周的禱告儀式、布道宣講和列隊巡遊,與此同時還伴有明亮的篝火和四處迴響的教堂鐘聲。
這是一場為天降救贖舉辦的慶祝典禮,為了共同紀念這起偉大事件。英格蘭和起義的荷蘭諸省(編按:自16世紀起,今荷蘭地區受西班牙王國統治,直到1648年獨立建成共和國)還打造了許多紀念章,其中一枚刻畫了無敵艦隊被「新教之風」吹散的景象,還烙有「上帝吐納風雨,他們因之潰散」的字樣。這場突然籠罩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劫難,極大地鞏固了16世紀晚期正在英格蘭呼之欲出的一種國家自我想像。在想像中,這是一座蒙神祝福的島嶼,一處崇奉新教的自由樂土。
17年後,在伊莉莎白的繼承者詹姆斯一世即位之初,又有一幕彰顯了天降救贖的好戲再次確認這種想像。1605年11月5日,天主教組織成員蓋伊·福克斯刺殺詹姆斯一世及兩會議員的火藥陰謀被破獲。11月恰恰是伊莉莎白登基的月份,這位女王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光輝在當時與日俱增,此時披露羅馬天主教會的驚天密謀剛好提供了新的憑據,證明上帝一直在照看他的這片國度。隨著教皇和敵基督的勢力又一次遭到挫敗,一項年度慶典自1605年開始設立,旨在每年提醒英格蘭的男女,牢記這兩次都稱得上無與倫比的大事,為此他們有必要永遠忠於信仰的事業。
最後,好像是為了再三強調上帝將非凡的祝福賜予了這個國度似的,奧蘭治的威廉(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荷蘭王」)在另一陣「新教之風」的助力之下,於1688年11月5日在英格蘭託爾灣登陸。他將要履行身為光榮革命捍衛者的使命,而這場革命最後確保了新教和自由的決定性勝利。在一個團結的英國威嚴地邁步向前的進程中,它其實是懷著驕傲的自信依次超越了西班牙和法蘭西兩大帝國,直到在這世上遠超群倫。它堅信自己是一個得到垂青的國家,它的宗教、自由無不安如磐石,它的艦隊也好像有銅牆鐵壁。不過等到1888年,當擊敗無敵艦隊的第三個百年紀念日,在各地分散的慶典中度過時,典禮本身已經無甚必要了,大不列顛統治了海洋。無敵艦隊的故事早已被重述了無數次,19世紀的一批傑出史學家,在重述時還補充了新的文獻證據,如今這個故事早已深刻地烙印在國家記憶之中。
即便如此,到了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晚期,世界又迅速地發生了巨變,這將激烈地改變英國及其世界帝國的前景。1940年的情景一如1588年,這個國家的生存再度命懸一線,某個狂熱侵略的強國正咄咄逼人地跨越歐洲大陸,迫使一個又一個國家在其顯然不可阻擋的打擊下屈服。兩件事相隔幾個世紀,卻又如出一轍。這讓一位年屆不惑、曾經在哈佛大學接受學生訓練的美國史學家加勒特·馬丁利心緒難平。很快,當他的祖國加入戰爭並於英國並肩作戰時,他也即將前往美國海軍服役。「寫一本有關西班牙無敵艦隊戰敗的書,」他的序言如此開端,「一定早就有人動過這個念頭,而我第一次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在1940年6月,那時全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轉向了英格蘭的海岸及周邊海域。」
泰坦之戰 時過境遷
19年後,即馬丁利逝世前三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敗》出版,批評界和大眾讀者的好評隨即如潮湧來。英國史學家普拉姆寫道:「這部書無可挑剔,是一部大多數史學家都會不惜耗費半生心血以求完成的傑作。」
馬丁利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他沒有僅僅把無敵艦隊的故事局限於英國,或者英西雙邊關係的歷史劇本中,而是將此事置於全歐洲這場大戲之下。它不僅涉及倫敦和馬德裡,巴黎、布魯塞爾和羅馬也都深深捲入了戲劇衝突。
在此前沒有任何歷史學家曾經取得徹底成功的地方,馬丁利成功了,他揭示了一張覆蓋歐洲大陸的盤根錯節的多邊關係網,將英格蘭的事業放在更為遼闊的歐洲語境下進行敘述,無敵艦隊一役也被納入新教勢力與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陣營相互對抗的宏大敘事之中,變成了這場囊括寰宇的全面戰爭中的轉折時刻。從另一重角度看,這場戰役甚至成了後來1940年春夏之際達至高峰的另一場全面戰爭的預演。
整個故事或許更適宜從德雷克完成於1587年至1580年的環球航行開始起筆,是這次週遊而非蘇格蘭的瑪麗女王在1587年的死刑處決,讓利益遍及世界的西班牙帝國感到了真切的威脅。同樣,對1587年至1588年的全神貫注,還制約了故事另一端的敘述視野。這個故事無論如何不該以1588年無敵艦隊的戰敗和潰散告終。新的入侵艦隊將會在16世紀90年代再度向不列顛群島進發,未來十年裡,西班牙權勢的駭人程度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似乎並不遜色於從前。
當然,1588年這一戰確實導致了一些重要的後果。徵服英格蘭的宏圖大計在這一年落空,對西班牙人和英國人的集體意識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就西班牙而言,這暗示著因為自己的罪過,上帝已經轉而與他的選民彼此敵對。這種意識連同此後接連不斷的挫折和戰敗,為西班牙的國民心理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直至20世紀的最後數十年才得以雲開霧散。另一方面,對英格蘭來說,這場大捷宛如一針強心劑,在全體國民的心中奠定了勝利的意識,這種集體意識不僅在漢諾瓦和維多利亞時代解除了輝煌的碩果,還讓英國人面臨德國1940年發起的猛攻時,能夠舉國上下堅定一心,勇於成為這場泰坦(編按:希臘神話中統治世界的古老神族)之戰中活下來的那一個。
時間又到了1988年,慶祝擊敗無敵艦隊的第四個百年紀念日來臨。當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慶典展覽在格林威治的海軍博物館拉開帷幕時,看上去無敵艦隊的故事終於耗盡了它對國民情感的所有號召力。就像馬丁利本人首先期待的那樣,當年涉事的各方都已各得褒貶,得其所哉。伴隨英國的國民心理自20世紀中葉以來的變遷,多數時候,無敵艦隊一役已難以在集體意識中喚起共鳴,故事的遺音餘韻正隨塵埃落定。結果便是,無敵艦隊的戰敗作為一起遙遠的歷史事件,到今天不過意味著按時重放的富有戲劇性的文獻紀錄片而已。
雖則如此,1940年那場黑暗和光明的偉大角逐畢竟距今未遠,現實的強烈呼應更為戲劇化的歷史重塑注入動人心扉的力量,仍將感染讀者與之同行。
作者為當代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欽定講座教授,著有《大西洋世界的帝國:英國和西班牙在美洲1492—18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