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德雲社的班主,主業說相聲,還會唱戲,京劇、河北梆子、各地小曲小調,他都會唱,還在喜馬拉雅說書,如今還出書了,五十歲不到,與文藝相關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都得攪和攪和」,影視他當然也沒放過,跨行跨的太遠就有點力不從心了,所以他參與的電影,票房不樂觀。
但是,如果說他出書,我對郭老師充滿信心,他絕對有這能力,因為他是一個「中年宅男」、「油膩書蟲」,這樣的郭德綱是不是跟你了解的不太一樣。
1、「我太愛這行了」
聊郭德綱的書之前,我覺得有必要來大略了解下郭德剛這個人,比如生長背景,比如文化程度。對人了解,才知道他寫的書值不值得看。
郭德綱7歲學藝,16上臺演出,1995年與張文順創立北京相聲大會,2003年改名「德雲社」,至今。
7歲什麼概念,也就是說別人家的孩子還在跟小朋友滿街道瘋跑的時候,郭德綱已經跟著前輩大師學藝了。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在曲藝行學藝,可不同於現在的孩子們報的興趣班。
跟老藝人學藝那是吃住都跟著,學習相關的史書古籍、傳統文化,學習專業技巧,說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一點都不為過。除此之外還要茶前飯後伺候師父、言聽計從,這叫跟著師父學做人,修身修德。只要進了師父門,就得全聽師父的。
現在的孩子,報特長班,喜歡就多學學,不喜歡或者家長心疼,怕孩子吃苦,就乾脆放棄,也不心疼錢不錢的,孩子最重要。可是,往往這種一時的疼愛卻是對孩子長遠成長的傷害。
所以說,郭德綱有這十年的紮實基本功做基礎,沒個不成,只是時間和機遇的問題。
郭德綱幹了相聲這一行,櫛風沐雨,坎坷艱行,無處不在,他都險阻不懼地趟過來了,為什麼?
郭德綱在很多的採訪中都多多少少說起過當年維繫德雲社的艱難,當主持人問道:那麼難為什麼還堅持?他都會說:我太愛這行了。
是啊,他那麼小,就被曲藝文化薰陶、傳統養分培養著,能不愛嗎?這些東西已經紮根在他的骨子裡。而他創辦德雲社,舞臺上歷練,舞臺下鑽研,半生顛沛,滄海桑田,又有多少人生感悟!
所有的一切,如果都融合在他的文字裡,以古看今,以古人言行比對自己和身邊人,那得是多麼深刻的領悟。
2、就愛在家待著
我們印象中的郭德綱,鏡頭裡的郭德綱,是言語犀利、風趣幽默的人,是左右逢源、反應敏捷的人。
可是,你可能無法想像,生活裡的他,可以沉默寡言到一天不說一句話,閉門宅舍到家裡人以為他不在家。
舞臺下的郭德綱,愛讀書,當然,因為自幼的文化薰陶,他愛讀史書、傳統文化相關的書,他喜歡書法,有自己郭體,個人還是很喜歡的,規整中透著點俏皮,很符合他的職業特點。
他從不上網,但是卻有一臺自己的高端電腦,誰也不能碰,因為那裡面是很多大家的相聲、戲曲,他四處搜羅,存到電腦裡分類整理,沒事了就坐在電腦跟前,反覆地聽,反覆地琢磨。
關於他這電腦,還有一個好玩的故事,跟他搭檔于謙的「小少爺」於思洋有關。
於思洋很小到時候就認郭德綱為師,藝名於雲霆,「雲」字科的徒弟。
這是相聲門的規矩,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認自己的搭檔或者圈中好友為師。
郭德綱特別喜歡這個小徒弟,經常把他叫家裡來住,小傢伙也喜歡跟著郭德綱玩。於思洋三四歲的時候,一天他看師父郭德綱在電腦前忙活,就跟師父說:「師父,你別老自己玩,讓我也玩會。」
郭德綱說:「這可不行,這是我工作的電腦,你去樓下,玩樓下那臺電腦。」
於思洋站在一邊半天沒說話,過了一會臨走,到門口回過頭說了一句話,把郭德綱都逗笑了,他說:「師父,你就玩吧,一會電腦就炸了。」
郭德綱寧願在家跟一幫孩子逗悶子,也不願意出門應酬。他更喜歡宅在家裡,沉浸在曲藝世界裡,史書古籍裡,不斷琢磨、攀登。
在古人的故事裡參悟人生百態、處世哲思,在大「家」的往昔作品裡提煉技與藝。
3、錯知的正史
再來說說這本書,他之所以叫《文史專家》,我想一定是郭德綱對自己的戲謔,因為封面右下角有一行小字——郭德綱趣談歷史。
既然是「趣談」,又如何「專家」呢!專家講數據,講出處,更以嚴謹為準則,所以不可能趣談。
況且,郭德綱從來不對所謂的專家高山仰止,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誰敢說自己在某一個領域就是為我至尊、無所不能呢。
這本書裡收錄了17篇文章,每篇文章針對一個主題,多方引證,多角度舉證,擺在那,讓讀者自己判斷事實真相。
這本書裡記錄了哪些你一直誤會的歷史真相呢?
比如,你以為師爺是官職,其實他就是縣老爺私人僱的合同工,朝廷不給發工資。
你以為古代的公主錦衣玉食,有皇室這個大背景,一輩子不受委屈,大錯特錯了,公主的委屈你不想像不到啊?
「三家分晉」我們都以為是歷史的車輪無情碾壓,但事實上,這背後有一個幕後推手,這個推手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
還有很多我們一直誤會的歷史上的人和事,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傳奇逸事,都在這本《文史專家》裡,有趣的靈魂獨一無二,而這些故事的講述者郭老師就有著一顆博學而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