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任何一個優秀的音樂節都不是隨隨便便成功的,就像簡單生活節,當你了解到主辦方的智慧與細緻時,你會發現它可一點都不簡單。
文| 馬曉峰
音樂節是舶來品。有人把國外較成熟的音樂節比喻成遊樂場,人們參與其中或跟著音樂狂歡,或和朋友露營野餐,十分享受。近幾年音樂節在國內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這種伴著音樂,在大自然放飛自我的派對形式。但隨著數量增多,整體質量也參差不齊,很多音樂節只是曇花一現。
一個音樂節品牌想做到盈利至少需要3年,用這段時間積累到良好的口碑之後,票房、贊助都會水到渠成,從而進入良性商業模式,實現盈利。目前很多音樂節主辦方都認識到了口碑的重要性。
上海簡單生活節就是典型的依靠口碑迅速崛起的音樂節品牌。除了具有獨特的文藝格調外,良好的內容品質、舒服的現場體驗都是簡單生活節樹立優質口碑的重要因素。
今年十一小長假上海大型的戶外音樂節只有兩個,簡單生活節作為其中之一,主辦方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由於場域調整和安保升級,單日人數被限制到了去年的一半。不過,為期三天的上海簡單生活節以「2017限定版」的形式出現,從場域設置到內容編排更加凸顯了溫馨舒適的觀眾感受。近60組藝人輪番登臺,與三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歌迷觀眾相約上海世博公園,一同完成了這次文藝味道十足的音樂文創大派對。
簡單生活節2017限定版短片
本屆簡單生活節人數的相對減少客觀上讓現場整體氛圍顯得更為輕鬆自在,也讓每一位來到現場的觀眾,真切地感受這個城市每一個細節的美好。圓滿落幕後,主辦方街聲團隊表示:「我們做到了」。
這簡單的五個字不僅指今年頂著壓力交出的完美答卷,更表示簡單生活節在上海落地四年做出的顯著改變。
2014年,在臺灣已經成功舉辦過幾次的「簡單生活節」首次登陸上海,簡單生活節的主創團隊想要在世博公園勾勒出一副「Simple Life」的模樣。於是他們就將初心定為了第一屆的主題:「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吸引內地有創造力的和對生活有想法的年輕人參與進來。
四年過去,今年的簡單生活節恰逢國慶和中秋雙節,主辦方驚喜的看到了不少以「家庭」為單位的遊客。「簡單生活」的理念已經被一部分人接受,受眾也打破了年輕人的界限。就像這一次的主題「a Simple Day」一樣,主辦方不用再去引導和宣講,很多人把「簡單生活節」變為了每年必過的節日,真正的參與其中一同創造,也將理念傳遞給了身邊更多的人。
這是街聲團隊最希望看到的。
「我們是簡單生活節,不是簡單音樂節,也不是簡單生活音樂節」。街聲工作團隊夥伴告訴道略音樂。簡單生活節最突出的是生活理念,是一個節日。而音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簡單生活節裡市集有著和音樂表演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上海生活的小許此次是第二次參加上海簡單生活節。她不是一般的觀眾,而是集市上的一名攤主。她的攤位在「森林集市」,主要賣一些環保袋,手機殼,明信片之類的物件,上面都是她畫的圖案。
小許告訴道略音樂,大學畢業之後她在一個企業裡任職,離開這家企業後,自己就開了一間工作室專心畫畫,在廣告行業工作的丈夫則負責作品的推廣,比如參賽和製作周邊來維持生計。
簡單生活節攤位的攤主幾乎都像小許一樣,是熱愛設計有生活理念的人,是真正「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的人。正是他們讓簡單生活節變成了能量的交換場,也讓簡單生活節變成了「a Simple Day」。
2017簡單生活節被定義為」限定版」。主辦方重新調整了舞臺動線,新增果實舞臺和果實樂園,讓現場觀眾得以在黃浦江邊感受城市與文創的新面貌。
除了場域改變這一限定之外,也蘊含著「青春限定」的意思。這一屆是上海簡單生活節四屆裡上登臺音樂人平均年齡最小的一屆。從作為獨立音樂中堅力量的趙雷、逃跑計劃,到90後的梁博、孔雀眼、黃玠瑋、吉克皓、四枝筆,再到95後的謝春花、崔開潮、Higher Brothers,新一代音樂人都在以極快的速度崛起。
孔雀眼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幾乎都是街聲所服務的藝人。
在今年道略音樂產業研究中心主辦的音樂產業博覽會上,街聲總裁賈敏恕講述了街聲全產業的布局和思路,相關報導一出引來不少行業人士關注。
關於閉環,我們都知道摩登天空已經基本實現了。摩登天空旗下的藝人產生了新作品後,公司幾乎可以幫其完成之後的所有環節。
而從街聲的布局來看,也已經達到了閉環的效果,只是和傳統唱片公司的閉環不太一樣,這個閉環更像是一個完備的服務體系。
首先,街聲從網際網路音樂平臺出發,做音樂人才孵化器。之後,街聲的「派歌」來代理獨立音樂人的音樂版權,完成從創作人溝通、行銷方向,到後來全球發行一些的程序。最後,還有街聲的演出代理提供專業的演出系統。獨立音樂人只需要安心做音樂。
坡上村
此外,街聲的大事發聲系列取代了傳統宣發的渠道,以當下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直播節目讓獨立音樂人獲得一定聲量,實現所謂的快速增值。
而簡單生活節做的,其實就是近幾年人們常說的「場景化營銷」。
今年簡單生活節的重大突破就是,在簡單生活的理念漸入人心的時候,開始給大量不知名的優秀音樂人提供表現機會,比如果實舞臺和微風舞臺的大部分藝人,他們都獨具特色,可能很快就會像趙雷,謝春花站上星空舞臺。
當吹著黃埔江的風,漫步在世博公園或穿梭市集之中,突然傳來一段讓人記憶深刻的音樂,會讓人忍不住去了解這個未曾聽過的歌者。我覺得這是簡單生活節裡最美妙的事情。
簡單生活節的模式,代表了音樂節行業一個新的方向。
國內音樂節行業還不夠成熟,過高的風險和收入上的瓶頸,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從近幾年崛起的一些音樂品牌上,我們可以看到音樂節未來發展的四大特徵和趨勢。
1.品牌差異化明顯
隨著引進的國際音樂節增多,讓很多主辦方認識到了本土化以及擁有原創IP的重要性。其實有很多音樂節已經有了品牌性,品牌性的背後是音樂節差異化的定位。
在這個方面,草莓音樂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突出企劃,氣質和內容,複製性比較強。目前草莓音樂節登陸了多個城市。
再比如Concrete & Grass混凝草音樂節,也是近幾年很耀眼的音樂節之一。融入很多前衛的亞文化的元素。
2.「音樂+其他」形式嶄露頭角
簡單生活節就是「音樂+其他」類型的代表,它是目前國內規模和盈利最大的節日活動。雖然仍然被歸為音樂節,但是簡單生活節較多的還是生活理念的傳達。
把展會的優勢提高到與音樂相同甚至大於音樂部分,是未來國內音樂節發展很值得探索的模式之一。像淘寶造物節,其實也是這種概念。
3.音樂節與旅遊景區結合成熱門
音樂節+旅遊的形式也是近幾年常見的類型,一些地方的音樂節,比如西湖音樂節,長江國際音樂節和瓜州音樂節的影響力都已經擴張到了全國範圍。這些音樂節已經成為了當地的地標。
西湖音樂節 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休閒旅遊屬性的音樂節很多都有政府的參與和支持,在審批方面會比較有優勢。不過複製性很差,往往對場地或者地域依賴性強。
4.垂直類型音樂節增多
垂直類型的音樂節有百威風暴音樂節,摩登天空新推出的主打嘻哈的MDSK音樂節。這些音樂節天生自帶年輕屬性,都是一些「會玩兒」的年輕人。垂直類型的音樂節複製性很強。
當然,這四個特點不是對立的,很多音樂節都具有多個特點。好的音樂節往往是全方位的考量。
比如簡單生活節雖然強調是生活節,卻有著比一般音樂節還要強大的陣容,今年的李宗盛、張艾嘉、劉若英、黃韻玲、樸樹、譚維維、李志、高旗、熱狗、張震嶽等均是在樂壇盛名已久的音樂人。
另外,主辦還安排了一系列獨特的合作和表演內容,比如高旗與歐陽靖,彩虹合唱團與熱狗,飛與小老虎的混搭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影響。這些都是為音樂節加分的細節。
現在由於交通發達,很多人都會飛去國外看音樂節,觀眾們的眼光都很高。想要做一場大部分人都滿意的音樂節,真的不太容易。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任何一個優秀的音樂節都不是隨隨便便成功的,就像簡單生活節,當你了解到主辦方的智慧與細緻時,你會發現它可一點都不簡單。
(圖片由街聲提供 攝影:七仔攝影工作室)
道略音樂產業ID:miresearch專注音樂產業研究、監測音樂市場動態
微信/手機:185 1323 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