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大於太陽兩倍的恆星,當他們耗儘自己的全身燃料,面臨死亡的時候,便會在「引力坍縮」過程中擠壓自己,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形成向內的壓力,最終直接形成一個黑洞,使得原本的外貌全部消失,只剩下了中心的「核」。
這就是黑洞的形成,頗像是一個光明的象徵,在死後卻化作了無盡黑暗,將自己曾經所釋放出來的光明,原原本本的吞咽到不知名的地方去。
黑洞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我們一抬頭,它就在我們頭頂之上,只是中間隔了太遠太遠的距離,它可能看得到我們,但是我們永遠也看不到它,對於許多了解科學的人來說,可能會普遍的認為黑洞是屬於20世紀的發現,可是,早在一七八三年,一個牧師並且兼職了哲學家的約翰·米歇爾,就已經開始對恆星的內部引力以及形成的物質進行了一定的推測,為黑洞的無盡吸附做了最初的猜測,並且表示即便是光那樣的速度,也無法逃脫黑洞的桎梏。
不過這樣的想法偏離了當時科學研究的主流,雖然幾年後科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對於當時米歇爾的概論很感興趣,也提出了一定的想法,但由於新理論的推行——「光將不受引力的影響」,使得這個理論概述被遺忘。
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誕生之後,「極大的質量集中到一個足夠小的空間中,時空曲率將會變成無限大。結果便是時空中會出現一個「奇點」,那裡的引力強到連光也逃不掉。」的論點被提出來,這是愛因斯坦自己都沒有想到的結論,他當時也並不怎麼相信這樣的「奇點」。
幾十年過去後,天體上的重大物質又再度掀起了被研究的狂熱浪潮,在物理學家的逐漸承認,「奇點」逐漸站上了舞臺,「黑洞」也成為了愛因斯坦理論中一個不可避免的結論。黑洞可以吸附物質,不只是遺失在宇宙空間弄的石頭,更是有我們人類無法觸摸到的一些物質和光線粒子。
也就是說,當恆星死亡之後,隨著坍縮材料變得越來越緻密,其中心的引力場也會變得異常強大,等它再度進行變化和不斷坍塌聚集的時候,一個連光也無法逃脫的臨界點到達,在這種情況下,宇宙中的深淵巨口——黑洞便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