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但民間有言: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認為七月是鬼月。夜晚、野外陰氣重,中元節前後更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
▌月冤魂厲鬼遊蕩,夜晚野外陰氣重
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鬼門。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為了讓陰陽二界的人鬼都平安,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在七月設醮普渡的習俗。民間在七月鬼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後一天都要進行拜祭。
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望眾鬼早日脫離地獄之苦,不再騷擾人間活人
人們認為,為這些鬼魂舉行「普渡」禮,一方面可以使他們早日脫離地獄之苦,另一方面希望他們不再騷擾世間活人。所以每年七月除了行「普渡」禮外,還在路旁多燒些冥紙,以廣結冥福。
▌鬼月四天,祭拜普渡風俗
鬼月的第一天,即七月初一日,是私宅「開地門」的日子,需要祭拜。這一天鬼門關開,諸鬼來到凡間,就當是放暑假吧。祭拜有大祭和小祭。大祭就是做一桌豐盛的菜,小祭就是簡單賣點水果餅乾。不管怎麼樣,就是表達一個敬意。
鬼月的第二天,即七月初二日,是公共場所「開地門」的日子。商號、衙門等單位祭拜都是比私宅晚一天。祭拜的目的就是讓這個月平安度過,別出什麼靈異事件。
鬼月的第十五天,即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即鬼節。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候陰氣最重,所以當晚最好不要上街。這一天的黑夜(清晨和深夜),鬼神大聚會,陰氣最盛。同樣道理,第二天,即七月十六日,公共場所祭祀。
鬼月的最後一日,即八月初一日之前一日,叫做「關地門」。這一天是眾鬼放完假期,重新回到地獄的日子。我們要善始善終,在這一天,也要祭祀,為的就是剩下的日子保平安。
▌鬼月的20大禁忌,一定要注意!
1、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的直呼別人名字,否則一旦給好兄弟(閩臺民間對鬼的敬稱)聽到後,會趁機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回應。
2、別拍肩膀。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3、不可吹口哨。經過墳地時,口中要不斷默念「對不起,打擾了!」並保持肅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6、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也不玩碟仙。住家門口前別種容易卡陰的榕樹,另外屋子內也別亂掛風鈴,不玩碟仙、不上陰廟,這樣可以減少陰靈上身的可能。
7、夜遊。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
8、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隨便撿起來;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好兄弟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9、路經喪事場所,嘴裡及心裡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10、忌亂踩冥紙或亂燒冥紙,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明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11、別亂靠牆休息,沒事不要亂靠牆,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12、收好衣服防鬼「借」。晚上睡覺或天黑以前,要把曬在外頭的衣服收回來,以免被鬼借去穿。半夜勿曬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嚇人的);
13、別亂照相。夜遊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好兄弟會入鏡與你合影,手電筒也不要往樹上亂照,以免驚動喜歡附著於樹梢上的「好兄弟」。
14、筷子插在飯中央。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5、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16、玩碟仙。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17、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18、熬夜。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19、拔腳毛。俗話說:「一支腳毛,管三個鬼」,所以腳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20、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中元節如何養生?
中元節處於農曆七月,此時陰溼氣較重,但天氣表象很熱,若貪涼,會使陽氣不足而損傷身體。怎樣去除體內的溼氣呢?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避環境溼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2、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4、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第3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此外,雨水過多也會導致溼氣過盛。《黃帝內經》中說「溼氣通於脾」,所以,這一時期要加強對脾胃的養護,健脾祛溼。最簡單的健脾祛溼的辦法便是食療,比如芡實蓮子苡仁湯。
長按二維碼關注京南固安微信公眾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