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成語叫合浦珠還。這話來自《後漢書》,說的是那會兒東吳一個叫合浦的地方盛產珍珠,而當地的郡守貪得無厭,為了錢財,每年不分時節、沒完沒了的捕撈珍珠貝,折騰得蚌不聊生啊,貝殼們不開心,紛紛搬家,如此,合浦便沒有珍珠了。後來,貪郡守被一個名叫孟嘗的靠譜郡守頂替,孟嘗講道理,採珍珠都定時定量,按規矩來,因為他人好,貝殼們又慢慢回來了。
以前有種說法,說長珍珠的貝殼,大多愛住在離水面五到七米深的海底崖山旁,等到水清沙幼,風和日麗,就跑到海面曬太陽,這時,要有小沙粒被吹進殼裡,便結下了珠胎。合浦是個日光充足,夏天酷熱冬天溫暖的地方,能曬太陽的日子數呀數不完,大概因此,貝殼們整天都在誤吃沙子替人懷珠,而當地正好沒什麼良田,村人乾脆就下海撿貝殼,用珍珠交稅和換米吃。
這活法聽來挺神氣吧,但實際,在古代下海採珠可是兇險的工作。因為就算你水性像魚、肺活量極大且在水底還千裡眼吧,卻無奈當時自然環境超好的,滿海裡遊的都是鯊魚。唐宋明清的書中,都有採珠人葬身魚腹的記載,明嘉靖年間,還有個兩廣巡撫抱怨說,採了80兩珍珠,死了我50來人,天下都說珍珠是人命換的,現在,人還倒賠上了呢。
然而,雖說合浦珍珠的慘烈度堪比今天的非洲血鑽,但到清朝時候,皇室卻喜歡起了黑龍江的珍珠,這就是東珠。李蓮英的侄子寫了本《愛月軒筆記》,裡面詳細記著慈禧陵墓裡的寶貝目錄,這書現在沒了,但有傳說,太后棺木里舖的是一層東珠一層錦被,又一層東珠再一層錦被,蓋棺前為了填縫兒,又倒了幾百顆珠子進去,由此可知,太后絕不是豌豆上的公主。再後來,這棺木被軍閥孫殿英給搶了,我遙想他當年打開蓋子啊,肯定像日本小混混中了柏青哥彈子機頭獎吧。
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是個用小盆子往家買珍珠的女人
跟慈禧有一拼的,是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她也是個用小盆子往家買珍珠的女人。一世姐挺有意思的,一生不結婚,長痘,牙黃,但男朋友無數,且第一愛時髦,英國的手套熱,緊身胸衣熱,口紅熱,香水熱,每一件都得說到她,當然也包括珍珠熱,在她的年代,貴族女人都有珍珠耳環,絲綢衣服也以鑲滿珍珠為最美。而她去世後第九年,英國王室又立了法,規定除皇室成員外,一般貴族專家學者都不許佩戴珍珠了,珍珠於是成了御用。那是在17世紀,不只英國,其他歐洲宮廷也以珍珠為第一大寶貝,鑽石紅寶石之類都是陪襯,因為當時大海還很可怕,珍珠便很難得。
要說皇室珍寶,現在還常被八卦的珍珠首飾,是珍珠淚王冠,但原因不是貴重,而是晦氣。珍珠淚有兩頂,第一頂,是1825年希臘國王做了送給王妃的,送完不久,國王得了神經病,帶上珍珠淚的王妃果然迎來了天天哭的日子。第二頂,是1914年英國王室仿造的,這頂珍珠淚後來傳給了黛安娜王妃,結局也天天哭。
然而,晦氣的人生真能怪蚌殼嗎?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也愛帶三串珍珠短項鍊,是啊是啊,她的婚姻不幸福,後來丈夫還遇刺了,但5年後,傑奎琳帶著孩子嫁給了希臘船王,兩人在一起直到船王去世,雖說這是各取所需的婚姻吧,但這也是一個女人利落的自主決定,這決定保護了她的道路和她想要的生活。
其實比傑奎琳更早更自我也更霸氣的無冕女王當然是可可香奈兒。這位女王大人,真正拆掉了珍珠的王室架子,把它們玩弄在手掌心裡,如果珍珠有腰的話,大概會排隊向女王大人鞠躬表歸順吧。是從香奈兒開始,珍珠才走上了大眾時尚之路,因為女王不停的用她不容置疑的口吻給每個女孩洗腦:你要有珍珠,你要把它買回家,在你穿任何衣服的時候都應該戴它,因為珍珠是百搭的。甘迺迪傑奎琳,當時可能也是這些女孩中的一個,所以她的珍珠不是戴妃式的皇室珍珠,而是被可可大姐大加持過的獨立女孩兒珍珠。
左為帶著珍珠淚王冠的黛安娜王妃,右為愛帶珍珠項鍊的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
但不知是不是可可老太對珍珠的加持太強大,以致今天戴起珍珠項鍊,仍難免叫人想起美國的二十到六十年代,連戴著,會不小心想起貼滿花壁紙的老年臥室與搖椅。於是最近,似乎只能在復古少女的脖子上看到珍珠串了。
----
如何訂閱我們:
方法1:「添加朋友」,搜索「zjszzhyxh1994」
方法2:掃一掃下方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