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新聞,昨天取材於抗美援朝中志願軍最艱苦的戰役之一的電影《長津湖》正式開機,吳京和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聯合導演。
正巧《金剛川》觀罷不久,予有感焉。
1
中國的傳統戰爭題材電影,正在經歷一個很重要的轉折期。
這些年,伴隨著國內電影行業的發展,大批優秀題材的作品取得了較為喜人的票房。現代軍事題材的《戰狼2》,《紅海行動》,科幻題材的《流浪地球》,現實題材的《我不是藥神》,喜劇題材中《唐人街探案》系列和開心麻花也都表現不錯,連動畫也有《大聖歸來》,《哪吒》等一群後起之秀。
而擁有大量愛國主義素材的傳統戰爭,卻一直涉獵較少。
前些年《芳華》中對越自衛反擊戰裡面的那個驚豔的長鏡頭,算是近些年對於傳統戰爭一次淺嘗輒止的嘗試,也發覺觀眾對此的接受度還可以,於是從今年的《八佰》開始,大批傳統戰爭題材電影紛紛提上議程,搭配大導演,名演員,力爭能從各種角度的試錯之中,獲取一條觀眾喜聞樂見且能輸出愛國情懷的傳統戰爭題材電影。
《八佰》和《金剛川》都是聚焦於小規模的戰鬥或是任務;明年的《長津湖》,其實才算是這些年來最重頭的,對於大戰役的一次試水;之後張藝謀的《最冷的槍》,更多注重戰場上的個人(開掛的個人),在這些嘗試進行完畢之後,吸收經驗,類似《上甘嶺》等更重頭的作品才會真正披掛上陣。
當然,《冰雪長津湖》算是這種成長轉折期裡面相對而言挑戰最大的一部了。
前幾天《金剛川》看完,講真有些失望。
三位導演+無數優秀的演員,碰上了被壓縮的拍攝與製作周期,導致成片效果高不成低不就,多視點的故事結構同樣沒有能獲得觀眾的青睞,裡面潛藏的一些令人不安的觀點也讓人不禁憂心裏面是否埋藏了不該有的導演私貨。
但是《金剛川》說到底,還是上面說到的「小規模戰鬥」的一個嘗試,因為素材過少而需要通過故事講述技巧來填充劇情或是硬生生加入一些沒來由的劇情來煽情(金剛川最後人橋那一部分,大概率是編的,甚至金城戰役其實也並不是金剛川修橋的背景)。
長津湖戰役,則並不用架空,也不用升華,單單這個故事本身就足夠震撼。數萬戰士身穿單衣,堅守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之中,很多就是一閉眼就再也醒不過來的境地。
但就是在這樣因為天氣而大幅減員的條件下,我們依舊把聯合國軍(主要是美軍)趕出了三八線以北的長津湖地區,讓他們聖誕節前回家的夢想破滅。還迫使美軍完成了他們口中「最偉大的一次撤退」。
前幾天我專門去維基上看了一下長津湖戰役的故事,很有趣的是,維基上的長津湖戰役,更多是以美國視角描述的,於是就像《金剛川》中的美國飛行員視角一樣,我得以一窺不同政治語境下的,對於這場戰鬥的描述。
慘烈,確實是慘烈,即便裝備充足的美軍也在倉皇撤退中凍傷凍死數千人,而他們撤退的途中,一路上經常能見到本應是等候伏擊,卻整隊凍死在雪中的志願軍人。
我讀著的時候,很心痛。我覺得他們不應該被忘記,所以真的很期待能重現這場戰役。
同時希望《冰雪長津湖》不會重蹈《金剛川》的覆轍。
2
我是吳京的鐵粉,但是吳京先後在《攀登者》和《金剛川》中折戟沉沙,倒不是表演不行,而是劇本撐不起來,希望這次劇本能出色一點,打個翻身仗吧。
私心希望吳京去演《最冷的槍》當一個開掛的槍神多好,在冰雪長津湖中,吳京和易烊千璽都有很大的可能性犧牲或是被凍死,如果兩個人只能活一個的話,也是吳京會死(這種電影中一般會留下年齡小的,代表留存的希望),《金剛川》裡有血有肉,啃玉米棒子,有菸癮,有點自傲,卻在最後時刻用生命點亮夜空的吳京,一下就死了可真是太令人傷心了。
3
就像是《金剛川》由三位導演共同拍攝一般,《長津湖》也選取了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三位導演。
這三個導演,一看就是奔著大場面,戰鬥場景,動作戲去的。
但是,還是有些擔心。
陳凱歌這些年的作品質量都非常一般,《我和我的祖國》裡被人詬病的《白晝流星》,布景華麗麗,但是劇情一般般的《妖貓傳》,再早,就是同樣看上去酷炫,但裡子扒開空空蕩蕩的《道士下山》了。
林超賢有著對於動作場面的把控倒是不用擔心,《紅海行動》,《湄公河慘案》都是當代戰爭題材電影中的佼佼者,當然上一個春節檔跳票的《緊急救援》,聽說各個救援場面宏大,但是劇情同樣是軟肋。
徐克,照舊是有場面,有特效的典範,尤其前些年的《智取威虎山》,正好也是雪原戰鬥題材的,可是這幾年的《狄仁傑四大天王》,還有《西遊伏妖轉》,同樣讓人有質量滑坡的感覺。
這三個導演,一定要配上好劇本啊。不然打得火熱,情感沒起來,那可就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