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十個問題,是從粉絲裡徵集來的。通過回答來對這季節目做一個整體的總結和評判,也歡迎各位發表想法。深秋了,記得添衣,明年夏天再開新專欄。
其實能達到「多次」淘汰又復活的應該就是五條人了吧。作為呼聲極高的樂隊,不僅僅是復活榜毫無疑問的第一,兩次Call Out裡被提名也說明了他們在超級樂迷心中的地位(當然有一次是因為運氣被「風」選擇了)。
這造成一種即使他們改編賽就被淘汰了,卻一直在這個節目出現的錯覺。表演的次數也極多。還有一個就是改編賽被淘汰的木馬,表演次數可能是最多的。
在這個流量即一切的世界,最後拿第幾名其實真的沒那麼重要,曝光度才是關鍵。
至於是不是「過猶不及」,很難講。審美疲勞更多的可能是剪輯的原因以及網路其他渠道的過分討論。我本人對五條人也感到很疲憊,因為他們真的太火了,各個雜誌的封面也都是他們。
但是轉念想想,樂隊堅持到現在,可以賺大錢了,不敢說這個行業起來了,起碼這件事情讓人挺開心的。
Joyside的《太空浪子》可能是他們最差的一個舞臺,但專業樂迷給出的分數之高我現在仍有印象。
專業樂迷很多並不生產任何音樂作品,但他們都是音樂產業從業者,必然在這個過程中和各種唱片公司和樂手打交道,私底下也都互相認識,甚至都是好朋友。
任何人打分都無法做到絕對的客觀,因為音樂評判本身就沒有客觀標準。所以也許這首歌對一個人有重要意義,比如《南方》;也許這支樂隊幫過這位專業樂迷很多很多忙,比如救場或者不收演出費;也許他們本身對流行音樂就有偏見,看不慣明星出場費幾十萬而自己的樂手朋友每天吃糠咽菜等等。這都會影響他們對每個樂隊嚴格程度的不同。
我覺得既然節目給了專業樂迷這樣的權利,也無可厚非。就像很多人猜測張亞東總是給Mandarin過高的分數一樣,他也只是在規則下正常行事。
關鍵是節目組的規則有問題。有句俗話說「踢球的不能吹哨」,給專業樂迷和超級樂迷過高的打分權重必然會引發非議——如果主裁判、邊裁、VAR裁判、主辦、協辦都是我的人,你怎麼跟我鬥?建議以後都一人一票,可能更客觀一點。
HAYA。實話說,最開始對HAYA沒太大的期望,認為只是一隻技術強大但風格比較固化的樂隊,萬萬沒想到最後我回看現場最多的是他們。《Papillon》、《遷徙》、《寂靜的天空》呈現的舞臺張力都極強,也充分表明了一個事實——當樂隊的技術達到某個水準後,他們可以表達的界限更加寬廣,不會因為技術原因而放棄某些形式。
舉例來說,飆高音只是一種形式,它不決定輸贏和樂隊的真正水平,但能飆高音的主唱,樂隊能發揮的領域更大。
說個可能找罵的回答吧——木馬。
我當然不討厭木馬, 「失望」的前提是抱有期望。可能是因為我太喜歡早期的木馬了,那種帶些哥特氣息的底色太濃烈了。所以當我看到《後來》、《Feifei Run》的呈現後還是有些失落。《舞步》很好,但因為一些原因歌詞必須修改。
總之,老木馬迷們喜歡的那支樂隊,是不適合在這個舞臺上的。現在這支不斷走向「體育場之歌」化的木馬,自然不能苛責太多。觀眾喜歡,樂隊賺錢,兩全其美,輪不到我這個醜八怪說三道四啦。
首先,不知道「泥塑」意思的朋友請先百度一下。
我也是在月亮組逛的時候才慢慢了解這個亞文化的。仁科、謝強、夏穎、李劍和張守望應該是被「泥塑」最多的樂手了。
雖然我不太理解這種文化,有時候在月亮組看到太多這樣的帖子也會有些心煩。但保持著自由的心態,在雙方都無實際傷害的情況下,不能去抵制它。
不喜歡就不參與好了,大家各自圈地自萌即可。
周深雖然是個主流圈歌手,但他和木馬合作的《她是黯淡星》太好了,這歌加一個高頻人聲,配合謝強的動作,天衣無縫。謝強其實是一個非常剛毅的人,儘管他看著很柔軟。
這裡倒是想吐槽一下周迅,完全沒看出她在這個節目有什麼作用。張亞東也把口碑敗完了,除了大張偉,超級樂迷該換批人了。
關於德夏,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裡詳細闡述過對這個節目的看法。
德夏的特點在於擺脫了預設立場和文化連接後,可以單純地從音樂層面來進行分析和欣賞。認真看過德夏的都會發覺,如果樂隊唱的是英文,Max和Julian大概率會聊一下歌詞。這說明了歌詞其實在表達上佔據很強的作用。文字的力量是非常直觀有力的。
評價音樂作品時,要允許對它存在的所有層面評論。歌詞、旋律、編曲和混音。如果歌詞不重要,它大可不必存在。德夏對歌詞以外的評論非常到位並且接地氣,這是節目受歡迎的本質原因。
我想不一定是更喜歡看聊音樂,而是這兩位德國人真的更知道怎麼交流音樂感想,儘管他們沒有絕對音感,甚至不懂樂理。
相反,在我看來,分析編曲的純技術樂評價值並不大,因為說到底,這是一個扒譜的活,普通讀者無法直接共鳴,甚至完全看不懂。藝術作為一個被人類創造的東西,它的本質還是共情和連接,這方面德夏給出了樂評的一種優秀方式示例。
不得不說,是的。
在節目播出前看到陣容時,我跟朋友說怎麼有這麼多摩登的樂隊,並且還預測最後Hot5有幾隻摩登的。畢竟第一季裡兩隻摩登(新褲子、痛仰),兩隻赤瞳(刺蝟、Click#15)和一隻霓霧娛樂(盤尼西林),分布均勻。
我當時覺得最多四隻,總得給其他公司一點面子吧。結果,Hot5居然全員摩登天空。
兵馬司旗下的樂隊結局都很慘——Rustic和法茲直接一輪遊,頭牌Carsick Cars也只撐到第二輪的改編賽。極具實力的聲音玩具,我至今也不太懂是怎麼被淘汰的,唯一能解釋的可能就是草臺回聲這家公司不夠大,聲玩的版權在蝦米,很多新人不了解(純揣測)。
摩登天空一家獨大的狀態讓大家吐槽這季樂夏已經成為摩登年會了。甚至可能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摩登的樂隊越來越火,草莓音樂節越來越火。而其他唱片公司的樂隊,市場份額被逐漸蠶食。這種事情也不是沒可能的。
希望大家能從別的渠道多發掘一下其他公司的樂隊。
儘管第一季被封神,豆瓣評分高達8.8,大家都在吐槽第二季有多麼裹腳布,我還是要說,第二季比第一季質量高很多。
《樂隊的夏天》有兩種觀看形式——完整版和純享版。
如果你看純享版,第二季因為樂隊整體水平比第一季高出不止一個檔次,純享版非常讓人享受。說句難聽的,第一季裡臭魚爛蝦太多了。
第二季被人詬病的原因是剪輯太長、賽制不合理、有保送型皇族樂隊等,但其實這是樂隊水平高造成的。我個人挺喜歡這種雨露均沾的剪輯,因為節目組無權決定我更喜歡看哪支樂隊。像第一季裡把很多樂隊直接「一剪沒」我是不能接受的。
這也是為何大家覺得第二季像裹腳布一樣的原因,賽制其實差不多,但因為每期時間過長,給人一種沒完沒了的錯覺。
這是網綜誒,感興趣的看看,不感興趣的直接快進就好了!我寧願自己選擇重點看什麼也不想節目組幫我決定應該看誰。所以這方面,我無條件支持第二季的做法。
但第二季沒有樂隊原創比賽環節,到後邊基本都是打歌了,這是個遺憾。
無論第二季如何被罵,觀眾還是會用腳投票——如此火爆的音樂節市場和五條人的出圈已經表明節目的價值,第三季絕對會辦。
節目到第三季,賽制必須有大變化。我希望能有樂隊限時創作比賽,不要讓樂隊在自己的舒適圈裡玩,這樣才真正看出樂隊的能力。
如果只是把他們在演出中表演千百次的歌換個舞美再呈現一番,意思真的不大。
另外,我十分不解節目組為何必須要求樂隊有主唱。純器樂的樂隊也大把大把,請過來,大家好好從音樂層面比拼一下也是很不錯的事。
同時,希望能請更多地區的樂隊,比如香港和東南亞,只要中文溝通沒問題即可。
最後,祝大家在接下來的秋天、冬天和春天依舊開心,一起等明年的樂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