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的時候,身體容易不適,作者這幾天就精力不濟,雖然這段時間的熱點新聞好多,有不少腦洞想和大家分享,但是都沒有精力提筆。也請大家保重身體。
熱點新聞那麼多,以至於差點忽略了2018年的4月,正是日劇黃金十年時代極具爭議性又極為美好的一部電視劇《魔女的條件》播映的第20年,在只有VCD的時代,這部劇被廣為傳播。《魔女的條件》由松島菜菜子、瀧澤秀明主演,時年16歲的瀧澤秀明扮演的正是一名符合其真實年齡的高中男生與大他好多的松島菜菜子展開的一段驚世駭俗的戀愛,沒錯,講的是一段「師生戀」的故事。放在今天,大概是要被拿來做批判的靶子的。遙想當年,卻成為少男少女心中純愛的經典。(你要的汁源,請到文末獲取)
時間的沙漏流淌20年。其間,也有過很甜美的「師生戀」,依稀記得《搞笑一家人》中那個偷偷愛著徐老師的「允浩」。不知怎地,現在「師生戀」的題材已經很少見。而「魔女」估計也只有作者這種80後的叔叔阿姨才記得這部劇了。
當我再看到電視劇聚焦「師生戀」題材,是2017年大熱的《以人民的名義》。如果以第二男主角祁同偉為主線,這就是一個講以「利益」為目標的「師生戀」最後悲催收尾的故事:大學男生祁同偉被女老師梁璐愛上,梁璐為了得到祁同偉運用不正當手段逼迫祁同偉就範,然後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兩人相互折磨……最後東窗事發。
當年提到「師生戀」想到的是驚世駭俗,卻還有著對純愛的讚許,現在倒是不會驚世駭俗了,卻往往聯想到的是「利用」、「利益」。
文藝作品直接反映了生活,到底不是一句虛言。
老師和學生,之所以一旦發生為親密關係就容易被質疑,就在於老師和學生之間從來不是平等的關係。老師握有更多資源,有臧否學生表現的權利,其日常工作就是從學識和思想上影響學生,誰知道他或她會不會「假公濟私」?一旦他「假公濟私」,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為自己的欲望服務,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這也是禁止「師生戀」,或者把「師生戀」等同於「性騷擾」言論的重要根據。
哪怕不是談戀愛,老師和學生走的近一點,學生受到的「寵」更多,難免會被人吐槽「瓜田李下」。
就舉我自己的例子。大學時代因為學生工作關係,跟幾個女老師走得近,也曾聽聞一些「傳言」。好在「學霸」人設不崩,學習實力和工作能力有目共睹,確實也是付出和回報成正比,這樣的「流言」才不至於被人「坐實」。
可想,那些確實關係更近,學生的能力又相對一般,即便沒有發展為真正的情侶關係,容易被人詬病也就不奇怪了。
其實,「假設你不是「老師」,ta還會跟你在一起嗎?」這道題,考驗的不僅僅是老師,也包括學生。
大學時代有個輔導員,每年都會和一個學生談戀愛,一年後必分手。分手原因無外乎女方另有新歡。在戀愛期間,這個學生穩步獲得了優秀學生、入黨、獎學金、工作機會推薦,而這些差不多一年時間搞定了。
有個剛工作不久的女老師,愛上了剛剛進大學的男學生,兩個人拉風的時候,校園裡常常見到男學生騎著摩託載著女老師的身影。最後男學生得到女老師的身體、也得到了與女老師在一起能夠得到的一切跟學校有關的榮譽,最後畢業前徹底88。
有個男男CP,男學生常常騎自行車接送男老師,兩個人對外展示的「甜蜜」絕對不輸現在任何一部大熱BL劇。當然,男老師也把自己管的社團資源雙手奉上,時不時向男生所在學院舉薦他。最後,在拿到所有想得到的東西後,男生狠狠地甩了男老師,還給送了一份舉報信。
千萬不要以為「師生戀」中老師是永遠掌握優勢地位的,這是一種世俗的偏見。像這類反過來被利用的,其實也比比皆是,因為老師在輿論中是佔下風的,所以被報導出來的往往是老師,而不是這些反過來利用的學生,所以知曉率比較低罷了。
雖然很不齒運用手上的資源作為戀愛籌碼的做法,但是我更不齒那些以「戀愛」為幌子獲得好處的人。
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
所以看起來,身邊的花花草草還是不採為好。
事實上,不僅僅是師生關係,所有基於「不對等」的關係而產生的戀愛關係,多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隱患」、「危險」。
比如最常見的,老闆和下屬之間,其實和老師和學生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是,人哪裡是靠講道理就可以被說服的物種?
事實上,有不少的兩性關係(包括同性關係),就是基於這種「不對等」而產生的。這種「不對等」可能恰恰是關係能夠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有些人究其一生,就在尋找一個可以給ta像老師一樣指導的伴侶。有些人究其一生,就在尋找一個可以給ta像學生一樣開導的伴侶。這種戀愛關係叫「師生模型」。你會發現,這種類似於「師生」一樣的戀人關係,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少見的。有一方,就是喜歡頭頭是道,振振有詞,而另一方畢恭畢敬,像極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崇拜一樣,對自己的戀人加以崇拜和遵從。愛情三角理論的發明人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發現「師生模式」正是兩性關係的幾十種腳本之一,而且可以說是比較常見的一種。
習慣或者喜歡這種關係模式的人,在真實的師生關係中,當然也就更容易尋找到理想的伴侶。
所以要禁絕「師生戀」,或者說更廣義的「師生模式」兩性關係,除非人類物種進化了。
更何況,愛情產生的一個基礎就是「身邊人」效應。我會愛上你,至少你得在我身邊啊。日久生情,何況這些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學生呢?再也沒有別的相處模式,能夠像老師和學生那樣,不用刻意約會,也能經常見面,並且「約會」的內容還是還是「指導」和「被指導」了吧!
所有的關係,發展的好,就是一段佳話,發展的不好,就是一段孽緣。
師生關係,師生模型的戀愛關係尤甚。
特別是師生關係真實發生在一個彼此工作的環境中,關係的變動,會對彼此造成的「打擊」是現實可見的。
而且,如果有一方不再希望保持關係中的「老師」、「學生」這樣的角色定位,或者找到了新的「老師」、「學生」,處理起來比較麻煩。
更何況,往往「師生關係」模型中的「老師」、「學生」身邊也是有「老師」、「學生」的,他們中不少人也嚮往「師生模型」卻不可得。妒忌心會讓人做很多自己理智狀態不會去做的事情,如果自己得不到這樣的關係,有些人就會使壞,想辦法毀掉。
如果再把「師生戀」和道德聯繫在一起,而一個人的道德有問題,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指控了。
如果你受不了這樣的「危險」、這樣的結局,那麼趁早結束這樣的關係。
如果你真的願意「背叛全世界」,也不願意背叛彼此,那無論網上什麼樣的風浪,無論會遭到多大的現實阻力,我想也是不會放棄的。
在這個時代,談一段戀愛,還能遭到各種阻力,上演言情小說裡的各種情節,這樣能夠考驗愛情的機會並不多,且愛且珍惜。
《魔女的條件》劇名中的「魔女」,就是引用自中世紀歐洲出現的狩獵女巫事件,暗喻劇中主角會被世人唾棄及流離失所。雖然結局是HE,但是過程不免B。
生活與文藝作品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我們無法左右結果,沒有人能預測結局是HE還是BE。
假若是BE,你還願意去嘗試嗎?
不得不補充一句,在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正常的情況下,任何為了愛情或者沒有得到愛情或者受到壓迫而選擇自殺的行為,都是不值得被理解和原諒的,像這樣草率結束生命的行為,首先應該批評,而不是粉飾。無論發生什麼,生命都是自己的,沒有人可以為你的生命負責,試圖用這種方式來「懲罰」任何人,不僅極端錯誤,也是幼稚的。
首發!一整年精品文章匯總!!咖啡編輯部的新年精神大餐!!!
幾個可能非常適合你的好活動
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少有人走的路4》線上共讀
不負春光,你我相遇 |4月裡來一杯咖啡換一次相遇,報名啦
快到碗裡來:一杯咖啡英語編譯組組員招募中(2018版)
107個有助於提高工作能力的實用建議,一杯咖啡免費送你!
一杯咖啡會員社群加入攻略(2018最新版)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點擊閱讀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會員5大社群。
關注一杯咖啡微信公眾號(coffeecenter)
回復「魔女」
欣賞這部甜美的電視劇吧~
這麼老的片子,是私家珍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