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先生紀念館。
義學正牌坊。
大眾網聊城·海報新聞記者 侯曉 李連顯
「黑狗白狗你別咬,我是辦義學的武七跑不了。」這是《武訓興學歌》中的一首《武訓要飯狗不咬》其中的幾句歌詞。數十年的討飯生涯,一段極具傳奇色彩的經歷,聊城冠縣人武訓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第一人。
武訓像。
嚶鳴臺。
關於武訓,民間多有流傳他的故事。家喻戶曉的是,武訓在臨清、館陶、堂邑辦義學的故事。武訓的事跡響遍全省,時任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後,特下示召見。張曜聞還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直接引領一波捐助武訓辦學熱潮。
武訓魂,碑刻武訓先生興學歌。
祠堂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就連光緒帝都親自授匾,為武訓頒以"樂善好施"匾額,並授以「義學正」名號。1906年,武訓去世10周年,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家紛紛題詞。
祠堂內部布置。
祠堂前一座武訓半身雕像。
在武訓祠堂內,有一座高歌臺,為弘揚武訓精神有特殊貢獻的代表人物所建,他們是郭沫若、何思源、陶行知、馮玉祥、李士釗、趙丹、孫瑜等。高歌臺為梅花型全石結構,以示武訓興學的艱辛歷程及弘武代表人物的卓世風骨。
武訓紀念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11月,武訓紀念館舉辦武訓義學文化節,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主要景點除了高歌臺外,還有武訓祠、武訓墓、武訓陳列室、武訓碑廊、武訓魂、武訓義學堂等幾部分。
武訓在冠縣興辦義學舊址,後進行改造。
武訓美名享譽全國。辛亥革命以後,蔡元培、黃炎培、鄧初民、李公樸等民主人士,蔣介石、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馮玉祥、張學良、楊虎城、張自忠等軍界人物,陶行知、鬱達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讚頌,或題辭紀念,或為以武訓為名的義學捐款。
武訓故裡柳林鎮武莊村,道路旁樹立著近現代知名人士親筆題詞。
儘管武訓未娶妻,沒有子嗣,但武家後世子弟仍在不斷傳承武訓精神。走進武訓故裡柳林鎮武莊村,武訓先生的故居仍有跡可尋。故宅前,12通石碑全部為名人題寫,包括陶行知、林森、蔣介石、季羨林、廖靜文等近現代知名人士。
武訓舊居,看上去有些破敗,後來幾經重修,現有武家後人居住。
武訓故宅就坐落在武莊西側。武莊,原屬東昌府堂邑縣,後來堂邑撤縣,武莊劃歸冠縣,現屬柳林鎮轄區。武家後人武成君的家中簡直就是一座武訓紀念展廳,展廳內布置著武訓畫像、各界名人的親筆題詞、各類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等。
據武成君講,每年家裡客人不斷,他都會把武訓生平及興辦義學等事跡毫不保留地講述給參觀的遊客。現在的武成君除了忙活手頭的工作,還是武訓精神的傳播者。「武訓作為冠縣的一張名片,作為親屬,我們有義務進行傳承和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武訓,了解冠縣。」武成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