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這部劇開播12集,豆瓣評分相對穩定(從8.6到8.5)。但隨著劇情的推進,這部劇的觀眾口碑已經出現動搖,一些不看好的聲音開始顯現,讓人不禁擔心《以家人之名》的熱度後續乏力。
目前來說,觀眾的爭論焦點在於以下幾點:
1.這部劇是否打著「家庭劇」的旗號,賣偶像劇的內核?
三個沒媽的孩子和兩個沒老婆的爹,一家5口相濡以沫,組成新的家庭。按這個設計,劇情焦點大概是有血緣關係的「前家人」和沒有血緣關係的「現任家人」之間的矛盾,內核是親情、治癒、成長。
但是,前面的12集劇情中,血緣和親情的糾葛佔比不能說不大,但最搶眼的卻是三個青春少年之間埋著的感情線:兩個學霸帥哥哥,一個團寵學渣小妹。如果按文字屆「未成年人(含高中生)不許早戀、不能超過牽手尺度,談戀愛的只能分手不許成功」的標準,三個主角怎麼也得熬成大人才有愛情戲。
好在編劇機智,劇中前期的暗線已經埋好,就等主角年齡合碼了。果然,劇中小哥過了18歲生日(為什麼安排這一段?狹隘猜測只是為了證明大哥已經成年),大、小哥都高考結束之後,開頭的「我娶你,當我傻啊」就變成了一句比一句認真的「我娶你」。從新加坡打電話回家,還要求「撒個嬌來聽聽」。收買了小妹好友,拍照求安慰。
這麼迫不及待、大規模高密度的「偽骨科」式撒糖,廣大老阿姨的粉紅少女心瞬間被激活,並紛紛表示可以理解凌霄和賀子秋離開李家,肯定是為了「小別勝新婚」、「距離產生美」,再回來就要瓜分李尖尖了!
但抱著看家庭劇治癒心靈的觀眾來說,愛情線太搶眼,顯得5人家庭相互扶持、治癒的故事單薄、苦情、狗血,幾乎要淪為青春甜愛的背景板,那麼這部劇就丟失了家庭劇中,關注原生家庭影響、家庭成員相互牽絆、溫情又治癒的內核。
甚至有人質疑:這不就是掛著羊頭賣狗肉,以家人之名,行偶像劇之實嗎?
2.熱搜、劇透,這部劇的營銷是不是太用力了?
電視劇的名字還沒上熱搜,但幾個重要角色幾乎都上過熱搜了。等等,一波又一波的預告和路透讓人不斷捋順、熟悉著接下來的劇情,懸念和期待一同在減少。
演員雖然也在各自營銷。可能三個年輕演員擔心被組CP、緋聞纏身,所以微博之間的交點只有轉發的官微消息,讓人很明顯地覺察到,線下的演員並不像劇裡的角色、幕後花絮中那樣溫馨、甜感,反而都有著遠離是非的謹慎。劇裡的爸爸演員有互動,卻又被質疑「用力過猛」。
一面是粉絲難帶,一面求預告一面嫌劇透多,期待降低;另一面是營銷尷尬,一面喊著「親兄妹」一面毫無互動;綜合來看是前期熱搜炒高了期待,路透、花絮消耗了期待,總之有點尬。
3.演員演技讓人出戲,到底是人設有問題,還是爽點在後面?
宋威龍在劇中飾演大哥凌霄。
凌霄的設定是這樣的,童年凌霄獨自照顧妹妹,結果妹妹意外死亡,母親又拋棄了凌霄。凌霄受到來自妹妹去世和母親離家的雙重打擊,所以對外是性格冷僻的學霸,只有面對家人時,才流露出溫情的一面。後來親媽回來找他,還帶回了同母異父的妹妹(胎記恰好和原來的妹妹位置一樣),凌霄在原生家庭受過的創傷再次被揭開,對母愛的渴望、對妹妹的虧欠等等矛盾都在母親回來的那一刻被激化。
這樣一個充滿矛盾、溫情、傷痛感的角色,在前面12集的劇情裡被宋威龍演繹成了霸道總裁式面癱。曲折的劇情推進,卻看不出情緒的起伏。只有在對李尖尖連說兩遍「我娶你」的時候,才用帥氣的臉和專注的眸擊穿了觀劇阿姨們的靈魂。和親媽、親妹的對手戲中,卻仿佛被注入了紙片人情感的帥機器。
後續劇情裡,等凌霄從新加坡回來,發現李尖尖有男朋友之後,暗戀情愫、吃醋耍橫等可能靠臉就能完美演繹。但遇上家庭劇情,細膩、深沉一些的情感表達會不會有所突破呢?
4.對非主角的女性角色塑造扁平、刻薄
其實,上了點年紀的人,尤其已婚已育的觀眾,對陳婷這樣的角色是充滿同情和不忍的。陳婷失去女兒,痛苦不堪,精神狀態瀕臨崩潰(不得不贊一句,演員真是get到了精髓,把一個神經質的妻子和母親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忍看)。但需要陪伴和開解的時候,丈夫卻不在身邊陪伴(不確定是否為了不面對一個發狂的老婆而加班、替班,畢竟沒有相關職業的朋友可以諮詢)。
她當時的狀態已經很不好了:言語過激、暴力和自殺傾向。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裡,全職家庭主婦尋找(名字)深度抑鬱症,心理醫生建議她不適合帶孩子,因為可能無意識傷害孩子。如果陳婷也能有條件諮詢心理醫生,估計得到的專業建議也是如此。
然而,偏偏一個自顧不暇的母親在新劇上線的第二天就被罵上了熱搜。第三天,也上了熱搜。陳婷這樣一個本應有血肉知疼痛,有情感被羈絆的立體的人,被塑造成拋夫棄子無情渣女的扁平形象。
更偏偏,賀子秋和李家結緣,卻是因為被「嫌貧愛富的文藝渣女」親生母親拋棄,臨拋之前還借了一筆錢,孩子長大了才回來還錢。能神通廣大知道前相好趙華光為了奪子整李家,還能說出「我有家庭了,他對我來說,是負擔」這樣的話。和陳婷相似的,都是一身清白的走,穿金戴銀的回,仿佛女人只要肯拋夫棄子,就能搖身變成有錢人。
偏偏,其他年長的女性街坊鄰居,熱心腸、嘴碎、愛做媒,和《三十而已》王漫妮老家的塑造不相上下地,很穩妥地,打造了良好友善充滿友愛和閒言碎語的社區氛圍。
總之,女性角色的塑造仍然是片面、扁平的,像是一種只有表情而沒有心理活動的符號,是推動劇情的工具人,她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湊齊這個5口之家,然後又強勢地剝離他們。觀眾只需要為了圓滿劇情線而了解她們、厭惡她們,卻並不需要在甜寵劇情的悸動中分出餘力來感受和理解她們。
剛剛看完了《三十而已》,為了女性角色塑造的高開低走而不滿的觀眾,在看《以家人之名》的時候難免會對女性角色的塑造有更多關注和思考。兩個熱劇交叉的觀眾,會感受到一些角色塑造上的刻薄和偏見,也是難免。
其實,有爭議、有質疑,說明劇夠熱。而且前面的劇情鋪墊有暖有甜,質量相當過關。只是,剛剛結局的《三十而已》高開低走,強大的示範效應讓人不免對這部高分劇的走勢有所擔心。究竟這部《以家人之名》能「行」什麼樣的「實」,我們還是懷抱善意,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