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北京人說話喜歡帶兒化音,還衍生出很多兒化詞。兒化音比較多用於「小稱」,表達一種比較親密的感情,或者形容小這種狀態,比如同樣的一個名詞,走大字眼叫「寶貝」,通常用來形容珍貴的物件,但走小字眼說「寶貝兒」,那就可以用來形容關係親近的人或者寵物了。石頭跟石子兒,就是大跟小的區別。
外地人學北京話大多是亂加兒化音,這也是對方言的嚴重誤讀,最典型的就是周杰倫周董的《我的地盤》,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加兒化音,北京朋友聽了能笑背過氣去。
名詞或者形容詞加兒化音倒也無傷大雅,但在對人使用小稱的時候,就不好掌握規律了,尤其是人名後面加「兒」,這就得看兩人關係有多近,解讀出來的信息也會不一樣。
最典型的,德雲社于謙,郭德綱在臺上喜歡叫他「謙兒哥」,嶽雲鵬等人也叫他「謙兒大爺」。這是因為他們關係近,所以這麼叫也非常自然,最重要的是于謙自己也不介意。
但如果關係不夠親近,上來就是「于謙兒」,那就非常不禮貌,而且帶有輕蔑和貶低的味道了。比如去年《老師好》上映的時候,公式相聲博士李宏燁在微博上就用「于謙兒」作為稱呼評論電影,遭到了網友的炮轟,認為李宏燁不尊重于謙。
李宏燁辯解這麼稱呼是覺得有親近感,而且德雲社內部也這麼叫于謙,問題是于謙跟他並不熟,說白了不跟你過這個,那麼你稱呼「于謙兒」就不妥了。
而現在德雲社很多粉絲也愛給演員名字後面加「兒」,比如「燒餅兒」「張鶴倫兒」等,這一通瞎叫不但不可愛,反而有點噁心,因為在不明白兒化音真正意義的時候,胡亂使用很容易踩雷,尤其是相聲這個傳統行業,對於語言的使用非常嚴格,禁忌也比其他領域更多。
比如侯寶林侯大師,生平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別人叫他「侯寶林兒」。侯寶林大師的文友,著名曲藝評論家薛寶琨說過,侯大師一生最看重的東西,就是作為藝人的尊嚴。
我最需要的就是一點尊嚴——是一點做人的尊嚴、 一點藝術的尊嚴,人老了尤其如此。
侯大師把相聲從街頭玩意兒變成藝術,把相聲演員從藝人提升到藝術家的高度,他奮鬥了一輩子,到死都在為之努力。試想一下他看到現在這種娛樂至死的行業亂象,不知道該有多心痛。
侯先生看來,在名字後面加兒,不是「親暱」,而是「輕蔑」。他的名字叫侯寶林,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叫,但加上「侯寶林兒」就變了味,後者含有「小」、 「賤」的成分,是貶低而不是親密。
侯寶林並不是單獨對兒化音反感,而是他經歷過舊社會,藝人毫無尊嚴,被當成「玩意兒」的黑暗時期。那時候人們去看曲藝演出,會說: 「走,看玩意兒去!」侯先生每次聽到都會大為惱火,到底藝人是「玩意兒」?還是藝人的藝術是「玩意兒」?
侯寶林當年去南開大學講課,有人起鬨「侯先生,您來一段兒」,侯寶林立刻掉了臉,回答「對不起,我是來講課的」。這不是耍大牌,而是藝人自尊自重,如果你走到哪裡到了什麼場合,別人都拿你當戲子看,而你也為了撈錢什麼底限都不要,那就是自輕自賤。
所以說人名後面別亂加「兒」,那不是親暱,而是輕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