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止於至善」,關注我的公眾號
.
張藝謀的電影越來越像中國足球了,縱然挨了很多罵,但每次仍能圈來大批觀眾,並且還能把觀眾留在座位上——腿都氣直了。饒是你如何破口大罵,下次再有國師的新片上映,又賤意蠢蠢地跑去找虐。在這種希望到失望的死循環中,曾經粉絲的熱情漸漸蛻變成一種坎普趣味,看張藝謀電影就是為了看他能拍得多爛,就是為了找個機會罵他。從這個邪惡的角度看,張藝謀自《英雄》之後,鮮有讓觀眾失望的表現。
我就是帶著這種不厚道的態度走進影院的。之前在網上看《長城》預告片時就很激動,不瞞各位,我從沒看過那麼爛的片花。張藝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不無興奮地宣稱,自己一直想拍一部好萊塢式的大片。問題是張導演大約不清楚,他西北農民式的氣質跟和好萊塢電影的大工業根本不搭啊,他的商業片嘗試也沒有成功的先例,這有點像同樣一身西北農民氣質的賈平凹當初異想天開寫《廢都》一般,想從《金瓶梅》《紅樓夢》裡扒出點古典意蘊來,結果搞成了不古不今、不土不洋、不城不鄉的怪胎。一個難堪的真相是,對於好萊塢來說,張藝謀充其量算個二流導演,他幾乎沒有選擇拍什麼的權利,若不是出於商業考量,製片方也不會瞎了狗眼選擇他,就像真正大牌的華人導演李安也不會接這個片子一樣。
所以屎盆子不能都扣張藝謀頭上。劇本也不是他定的,演員也不是他選的——怎麼會選景甜?張藝謀至少在選擇女色方面有著三個孩子父親的正確眼光,幾代「謀女郎」論姿色和氣質都遠超景甜。連頂名謀女郎的景甜都不是他的,可想而知張藝謀打開這個命題作文的姿勢是多麼寒酸。可無論我們怎樣為張藝謀導演找轍,他都該奉獻出國內最好導演化腐朽為神奇的影像敘事神技,哪怕算是為國爭光呢,別讓了洋大人小瞧咱們。應該說,張藝謀是會講故事的,不必提他以前那些亂七八糟的獲獎片,就說《有話好好說》,這部一直被低估的作品,張導演有能力把一個小故事講得搖曳多姿充滿驚喜。然而此後,我們一次次看到張導演在所謂的商業大片中平庸甚至拙劣的敘事,不能不有「張郎才盡」之嘆。
儘管我在心底深處還為張藝謀的爆發留了一絲希望,但這次他真沒有。也許下次吧,就像中國足球進世界盃,下次吧。
既然是好萊塢的劇本,我就不多做評價了。我個人覺得這個劇本創意簡直就是「日了狗」,大約好萊塢影視大佬們感覺中國式魔幻就是個市場空白的大IP,急三火四要來搶佔。眾所周知,魔幻題材最好要選擇深入人心的IP,像《魔戒》《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哪怕《西遊記》呢(來個馬特呆萌版的孫悟空也不是不可以的嘛),若沒有現成IP,就只好在故事中利用當地文化元素了,請參見橫掃中國電影市場的《功夫熊貓》系列。我們不敢想像一個寫《殭屍世界大戰》的編劇會寫出多麼靠譜的中國故事來,不過將饕餮這種中國神獸設定為影片核心魔幻形象,並成功地魔獸化,倒是讓人耳目一新。影片中饕餮的形象設計雖然挺酷炫,但怎麼看這貨也不像是中國地產的,有點像恐龍、異形和殭屍的3P產物。尤其它們不管不顧一味猛撲的勁,絕有《殭屍世界大戰》種瘋狂殭屍的既視感。
《長城》最失敗之處就是一個魔幻故事非要一本正經地切入中國某個朝代,若像《琅琊榜》那種直接架空歷史則會省卻很多真相與傳說的糾結。可當影片把故事設定在北宋時,中國觀眾的歷史印象就會對影片的故事邏輯產生懷疑。比如鋪天蓋地的饕餮幹嘛不去吃遼人、金人、蒙古人,非盯著有長城保護的大宋不放,它們是為了吃人,又不是熱愛金子的龍,必須要到富貴繁華中去。這種對歷史感的虐戀應該是張藝謀的毛病,美國佬才懶得分辨你們中國的朝代呢。問題是,張導生拉硬拽的歷史設定除了幹擾大家的審美樂趣之外,並沒有什麼卵用。我們從影片中也看不到任何大宋的特色文化背景。
所謂的「無影禁軍」,像它的名字一樣純屬沒有影的瞎編,還煞有介事分成虎軍、熊軍、鹿軍、鶴軍、鷹軍,看到這裡我的尷尬癌差點都發作了,這顯然是對《功夫熊貓》虎、鶴、螳螂形象設定的抄襲,《功夫熊貓》作為純粹的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做這種浮皮潦草的添加情有可原,張國師也這樣照葫蘆畫瓢就太低幼了。再有主將死了放孔明燈吼秦腔,這是哪朝哪代哪個地方的風俗呢?早在《大紅燈籠高高掛》時,就有人批評張藝謀胡亂販賣中國民俗,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這種「去哪房睡就在哪房掛燈籠」的民俗,之所以添加這種偽民俗,只是為了華麗的敘事,為了迎合外國評委和觀眾。然而張藝謀不思改過,反而愈發變本加厲地在電影中添加這些無關主旨的民俗,例如《活著》中的皮影戲,《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鉅碗,這也造成了張藝謀作品對本土元素的運用和解讀,既缺乏歷史質感,又缺少文化靈性。看看他導演的開幕式就足以說明問題了,他只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簡單地拼湊在一起,像端上了一大碗陝西大燴菜,還特碼沒有燴菜的滋味。《長城》裡充斥著這種張式中國特色,打花鼓的女兵、高臺跳水式的守城、長滿倒刺的長矛、美國隊長式的圓形鋼盾,還有我第一次看到宋代將士的鼓掌,平胸而論,這些細節都比饕餮魔幻多了。
很難說是不是影片的人設有問題,還是張藝謀駕馭這種人物眾多的大片力有不逮,這個影片活活把豪華卡司浪費掉了,連馬特呆萌都把馬特演丟了,只剩下呆萌。看完此片的觀眾都會有這種印象:男主角是饕餮,女主角是景甜,其他的人都是打醬油的。張涵予說了兩句廢話就領便當去了,劉德華演了一塊木頭,鹿晗小體格縮在甲冑怯生生地奉獻了幾個不尷不尬的表情,彭于晏則是個標準龍套,臺詞比西遊記裡的沙僧還簡單,每個中國演員都處於一種夢遊狀態。只有景甜意氣風發,處處是她的面癱特寫。這個電影整個就是景甜與饕餮共舞的MV。我甚至都有點可憐國師了,為一個國家拍宣傳片,哪怕為中國鐵路拍宣傳片才是你的飯轍,怎麼就淪落到為一個三流演員量身定做了呢。
如果你只為了看視覺特效,這個電影的2D版應該還是值得一看的,3D就算了,我擦了幾次眼鏡都覺得模糊。除此之外,影片實在乏善可陳。連張藝謀招牌般的中國風光展示都帶著舞美效果,更別提戰爭場面了,每次他們煞有介事地喊出「霹靂彈」「響箭」「防護隊形」「跳臺攻擊」之類的偽戰爭術語時,我都寒戰連連,這也太幼稚了吧,好像評書中常說的「看法寶」。這就是張藝謀對戰爭的市井味的理解,他的影像敘事必須帶旁白解釋,他的敘事節奏必須靠喊話來句讀,在《魔戒》和《霍比特人》中的魔幻戰爭場面深入人心之後,張藝謀的宏大敘事完美地證明了什麼叫「畫虎不成反類犬」。
張藝謀已死。這話在《英雄》之後,就不斷有人說,卻仍舊有人期盼他死而復生。這次張藝謀又死了,每次他都死得這麼難看,真不知道他怎麼有臉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