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名著導讀課例談

2021-12-17 稀水無淚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育改革又重新將目光投向了整本書閱讀。但很多教師對於整本書閱讀,應怎樣參與到語文教學當中一直心存困惑。本文通過名著導讀課的三種課例類型的呈現,以期給老師們以建議和啟示。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名著導讀 跳讀 精讀 深入閱讀





第一種類型:名著閱讀跳讀導讀,把握名著主題課

《西遊記》第一回,開篇詩云:「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預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這其實已經把《西遊記》的主題一語道破。《西遊記》主題明確,雖為西遊,卻並不只是遊玩,他有其正事。正事也並不只是取經,而是覆載群生「至仁」、「成善」。

對於主題明確的小說,我們可以在整本書名著導讀課上傳授名著閱讀方法。如:跳讀法教學。

以第五十六回《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和第五十七回《真行者珞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為例。

《西遊記》屬於神魔小說。「神魔小說,源於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提法,又稱神怪小說。神魔小說者,多言怪力亂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想像力豐富的「真假美猴王」章節,也定然不只是一場鬧劇,而應該具有現實影射作用。

先是背景介紹:

三藏遇強賊巧脫險,悟空救師傅殺二人。三藏埋屍首喋不休,悟空搗墳頭洩怒火。師徒借宿知真兇,三藏得信走後門。強賊追趕刀簇簇,悟空殺人又梟首。三藏趕悟空不留情,悟空珞伽山訴苦。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假猴王。

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的故事情節,在小說中卻是那麼的順理成章。假猴王隨著劇情的發展而出現,將故事情節繼續推向另一個高潮。這時,便可讓學生思考:找出假猴王出現後,做了什麼?為什麼一開始沒有被識破?答案很明顯:假猴王出現後做了兩件事:一:打師傅;二:水簾洞謄文。沒有被識破,原因:真行者剛剛殺人又梟首,做的事情暴戾血腥,又恰遭師傅驅逐,這像是悟空會做出來的事。這才讓假猴王有了可乘之機。接下來,故事會如何發展呢?可引導學生採用跳讀法,找出眾人對悟空的評價的話語:

三藏:我大徒弟——喚孫悟空——一生兇惡,不遵善道。

八戒:叵耐這潑猴子,怎敢這般無禮!

沙僧:我把你個犯十惡造反的潑猴!

但事實上,悟空一路上,上天入地,赴湯蹈火,降妖伏魔,俱是功德;卻因這一次,對凡人(雖然是剪徑的強賊)的暴戾血腥,使得師傅用這樣的話語來評價他。八戒倒是可以理解,一則忠於師傅,二則與悟空本就有嫌隙。可沙僧呢?卻也如此評價起悟空,這不能不讓人寒心。

跳讀中,小說創設假悟空(六耳獼猴)目的也漸趨明朗起來:真行者是去菩薩那邊訴苦去了,假悟空並不存在,其所謂假悟空者,是指眾人眼中的悟空形象。是,悟空斷然覺得自己都是事出有因,一為護主心切,二為盜賊囂張。可那又如何?這些不能成為自己暴戾不仁的藉口。否則,一旦自己形象受損,再想挽回,就難上加難了。

這才有了後來的故事:菩薩辨不得,玉帝辨不得,師傅辨不得,十代閻王辨得說不得……菩薩念咒,師傅念咒,咒來咒去,苦頭吃了一大堆……如來出面才辨明真假。這裡沒有說辨認悟空,辨認行者,而是辨認美猴王,美在哪裡?也許就美在「仁」上吧。這裡有一個細節,為什麼託塔天王的照妖鏡,照出來的是兩個孫悟空的影子,毫髮不差呢?這也許有其深意:暴戾不仁的悟空與假猴王無異,屬妖,故而不可辨認。

還可引導學生跳讀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一回,三調芭蕉扇故事。引導他們思考:三調芭蕉扇都是通過什麼方法?結果如何?這帶給你怎樣的思考?

一調,通過變成蟲,鑽到鐵扇公主肚子裡,要來了芭蕉扇,但其實卻是假扇。二調,變作牛魔王,騙來了金睛獸,拿到了真扇,卻被牛魔王又騙了回去。三調,請來了託塔天王並哪吒三太子,與八戒沙僧一起,齊心協力,制服牛魔王,借得真扇。跳讀後,思考:作者吳承恩為什麼這樣設置故事情節?如此,小說「發明萬物皆成善」的主題就此得以體現。它告誡世人:通過耍小聰明,或不正當手段而獲得的成功,都不算是真正的成功;靠真本事,齊心協力獲得的成功,才叫真正的成功。如一調,靠耍小聰明或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成功,即使成功了,那也是假像。二調,假如靠不正當的手段可以獲得成功,那麼,別人也會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成功,如此,坑蒙拐騙將變得普遍,社會亂象出現後,反過來影響的是自己。三調,則強調了借力的重要性以及團結的重要性。

還可以引導學生整本書跳讀,常見的跳讀有:跳讀悟空稱呼的變化,體會悟空的成長變化。跳讀悟空哭的細節,體會悟空修心歷練的過程。跳讀悟空多次被驅逐的細節,體會悟空成長變化等。

總之,跳讀中,同學們會深刻理解《西遊記》主題,也會從宏觀角度,把握《西遊記》作為一本人生的教科書的價值和意義。但跳讀時,跳讀內容應該預先明確,跳讀探究的內容也應該有所預見。課堂時間有限,一堂課結束,任課老師可以如上所示,給學生指出一些跳讀的點,學生會更容易操作實踐。

第二種類型:名著閱讀精讀導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很多經典著作,之所以耐讀,是因為有細節。像《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奧秘全在細微處,細節不可不讀。閱讀,就是把書讀到字縫裡,閱讀就是在文字的世界裡出生入死。這一類話姑且不說。假如有一堂課,能讓學生在精讀中領略名著內容之精妙,以激發她對整本書的閱讀的興趣,甚至衝動。那麼,這樣的課就不能不說是一節成功的名著導讀課。

以「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為例,裡面對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塑造可謂淋漓盡致。可以讓學生把描寫王熙鳳的細節用筆劃出來,並從細節中評析人物。其中最精彩的是賈蓉來借玻璃炕屏的過程。

鳳姐道:「說遲了一日,昨兒已經給了人了。」賈蓉聽著,嘻嘻的笑著,在炕沿上半跪道:「嬸子若不借,又說我不會說話了,又挨一頓好打呢。嬸子只當可憐侄兒罷。」鳳姐笑道:「也沒見我們王家的東西都是好的?你們那裡放著那些好東西,只別看見我的東西才罷,一見了就想拿著去。」賈蓉笑道:「那裡有這個好呢!只求開恩罷。」鳳姐道:「若碰一點兒,你可仔細你的皮!」因命平兒拿了樓房的鑰匙,傳幾個妥當人抬去。賈蓉喜的眉開眼笑,說:「我親自帶了人拿去,別由他們亂碰。」說著便起身出去了。這裡鳳姐忽又想起一事來,便向窗外叫:「蓉哥回來。」外面幾個人接聲說:「蓉大爺快回來。」賈蓉忙復身轉來,垂手侍立,聽何指示。那鳳姐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的神,又笑道:「罷了,你且去罷。晚飯後你來再說罷。這會子有人,我也沒精神了。」(《紅樓夢》)

賈蓉來借玻璃炕屏,鳳姐尚且一推二推,說話時,語氣甚是潑辣。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小插曲,實際上,鳳姐她是深諳人情世故。說這些話,實則是說給劉姥姥聽的呢!人家親侄兒來借個東西尚且如此,你這遠的不能再遠的窮親戚,還想撈到什麼油水?!賈蓉離去後,鳳姐忽然又想起一事來,便把賈蓉又喚了回來。這裡,從小說原著看,晚飯後也沒見有什麼事啊!唯一的可能就是:王熙鳳想起了劉姥姥還在一旁站著呢。讓賈蓉回來,實際上是故意想讓劉姥姥多等等。所以,你看王熙鳳的動作細節,就馬上可以印證這一點了——「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的神」。然後,笑裡藏刀的王熙鳳說的什麼呢?「這會子有人,我也沒精神了。」這句話也是說給劉姥姥聽的。為什麼晚飯後你來再說啊?因為這會子有人。這會子有人,就不能說。她想傳遞給劉姥姥一個信息就是——你是外人。緊接著,又說「我也沒精神了」。這也是說給劉姥姥聽的,既然我的沒精神了,我和我親侄兒說話都沒精神了,你,一個鄉野農婦,還好意思多說什麼?

運用小說中的對話合作原理來關照這段話,你會發現:劉姥姥與王熙鳳之間的對話大門始終是緊閉的,受阻的。接下來的一段中,劉姥姥剛開口,王熙鳳便說:「不必說了,我知道了。」這種打斷人家說話的方式,更是讓我們對她印象深刻。

類似的細節舉不勝舉,從細節中,我們看到了王熙鳳的機敏善變、狡黠刁鑽、心狠手辣、笑裡藏刀、機變逢迎、工於心計。像這種禮數無可挑剔,卻千方百計怠慢的事,也只有王熙鳳能做得到吧。在整部小說中,關於王熙鳳的章節還有很多,想必同學們一定都有了閱讀的興趣。也許,不止王熙鳳,紅樓夢中人,個個都個性分明,假如讓你談談你最喜歡其中哪一個人物?你是否能從細節中,說出喜歡的理由來呢?

由一回到一本書的道路是漫長的,但課堂時間有限,假如能用一回吸引住學生,再蕩開一句,以激發學生閱讀全書的興趣,甚至有一種衝動,馬上開啟閱讀模式,那麼這堂課就應該算是成功的名著導讀課了。

第三種類型:名著閱讀重讀導讀,推進名著深閱讀

很多時候學生的閱讀屬於淺閱讀,比如閱讀《朝花夕拾》,他們可以感受到童真童趣,可以感受到溫馨的回憶,但對於理性的批判的理解,卻只停留在表面。而一堂好的名著導讀課,應該可以從推進名著的深層閱讀角度入手。

怎樣讓閱讀走向深入呢?筆者認為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知人論作。對作者的了解多了,與作品的隔膜自然就少了,對作品的理解也自然就更深入了。曾經看到過一篇論文,詳細記錄了不同的人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阿長講美女蛇部分的作用的理解。認為是美好回憶的有8例,認為是批判封建迷信的有6例,認為諷刺醜惡卻蒙著公正麵皮的人的有7例。那麼,這一細節的妙處,到底何在?《朝花夕拾》小引部分有這樣的描述:

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裡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

從描述看,這些散文是現實讓作者內心離奇和蕪雜而寫下的文章。散文本就應該是個性化語言表達個性化情感的一種形式。從眾家對美女蛇語段的理解,美好的回憶說並沒有提及對抒發個性化情感所起的作用;批判諷刺說,則更理性、更有目的、更功利一些,卻也未能從個性化情感的角度入手。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理解美女蛇故事呢?

要理解美女蛇故事,首先得從作者的內心去「讀譜」。作者當時內心為什麼會感到離奇和蕪雜?結合創作背景,我們了解到:這篇散文是魯迅流離中所作。是被所謂的學者們排擠的情況下所作。知道了創作背景,再走進這篇散文,找出表達作者主觀感受的語段: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牆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直到現在」,「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赤練蛇,大家都知道,是屬無毒蛇。美女蛇呢,據描述應該屬外表美麗,實則吸人腦髓的有毒蛇。若蛇果然象徵人的話,那作者的意思其實很明白:他遇到的人都不是他所期待的那樣美好之人,而都是些惡毒之人。可惜,他又說自己沒有飛蜈蚣,治不了這些惡毒之人。內心的離奇與蕪雜、無奈與悲哀就是這樣。如果要深切體會他的內心世界,還可以結合第一篇《狗·貓·鼠》,看那些人如何歪曲事實嘲笑魯迅為落水狗的細節。

關於《朝花夕拾》的課例只是指明了讀者走進作者內心的一條道路,這是消除與名著之間隔膜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具體如何更多篇章更多細節去解讀,那就是功夫在課外了。

這裡可以再舉簡單地細節,以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父親的病》的結尾部分的理解:

早晨,住在一門裡的衍太太進來了。她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說我們不應該空等著。於是給他換衣服;又將紙錠和一種什麼《高王經》燒成灰,用紙包了給他捏在拳頭裡……

很多人都說作為孝子的魯迅,在父親去世前,不停地呼喚,沒能讓父親安然離去,是他最後悔的事。但你如果真正看到以上這個細節,你就會發現魯迅他最愧疚、懊悔的是什麼了。在父親還沒有去世的時候,給父親換壽衣,還「將紙錠和一種什麼《高王經》燒成灰,用紙包了給他捏在拳頭裡」。這些不都是人死之後,才應該做的事情嗎?魯迅,這樣一個大孝子,卻稀裡糊塗地把父親當作死人在處理,他能不內疚,能不懊悔嗎?對於衍太太,這個「精通禮節的婦人」,該是一個怎樣心腸歹毒的人啊!

小引中,作者說自己「雖生猶死」,說自己「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這種心境是非作者本人所難以體會的。所幸,文字是人物心靈的密匙。教師們以此引導學生去讀《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

相關焦點

  • 山東省實驗小學唐冶學校舉行整本書閱讀研討活動
    為進一步探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提升教師整本書閱讀教學水平,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習慣,12月11日,山東省實驗小學唐冶學校舉行了整本書閱讀研討活動。活動上,山東省實驗小學唐冶學校教師孫文靜展示了二年級童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導讀課。她通過輕鬆幽默的方式,帶領學生讀封面、看插圖、看目錄、大膽猜想情節、制定閱讀計劃,層層深入,將閱讀方法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了學生想要去讀「整本書」的欲望。
  • 為什麼整本書閱讀比大語文更實用?
    為什麼整本書閱讀課比大語文更實用,何謂整本書閱讀課?1、近兩年,整本書閱讀課的概念進入了公眾視野,國家要求中小學重視整本書閱讀。早在20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就提出要讀整本書的概念。試問,要養成讀書習慣而不教他們讀整本的書,那習慣怎麼養得成?」由於整本書購買成本高,以及戰亂等因素,此就此擱淺。2001年7月出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這樣的表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 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起點和原則
    對於整本書閱讀教學,應抓好起點,激發興趣,做好整本書的推薦;明確整本書的閱讀教學目的,堅持「語文性」原則,結合閱讀實際,開發「語文性」課程資源;把握好整本書的閱讀訓練方向,努力做到以「活動性」推動整本書閱讀。教師針對不同的整本書,應以不同的閱讀方法為重心,收穫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 《西遊記》(原著)整本書導讀(第一課)
    古典名著的閱讀在初中和高中都有再次的安排,我想對於它們的閱讀我們可以提前開始。這就是今年秋期我在閱讀社團和我的五年級安排《西遊記》(原著)整本書閱讀的理由。2020.10.05】第一課時No.1  上節回顧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在社團第一節和第二節課中學習的內容嗎? 如果還記得,你就讀讀吧。
  • 都在說「整本書」閱讀,「整本書」包括哪些書,如何評價!
    歸結起來原因主要有:就課程標準來說,整本書的閱讀只是「教學建議」;就教科書來說,整本書的閱讀並沒有進入教科書——教科書還只是一篇篇課文;就教師而言,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具備教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能力——教課文尚在「教什麼」與「怎麼教」或「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搖擺。
  • 說西遊、話神魔,用智慧啟迪經典閱讀——赤壁市組塊教學工作站主持人、教研員江清秀主講《西遊記》整本書閱讀導讀直播課
    說西遊、話神魔,用智慧啟迪經典閱讀——赤壁市組塊教學工作站主持人、教研員江清秀主講《西遊記》整本書閱讀導讀直播課4月10日下午,赤壁市組塊教學工作站主持人、教研員江清秀老師在騰訊課堂給來自全市各小學四年級4200多名師生講授了一堂精彩的《西遊記》整本書閱讀導讀直播課。
  • 整本書閱讀,從老師愛上讀書開始——《紅星照耀中國》閱讀指導
    教語文的自己不讀書,還整天教學生如何「閱讀」,這實在是讓人大笑之後有點痛的笑話。然而現實就是如此,試問有幾位初中語文老師讀完了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推薦的36本書呢?退而求之,讀完了教材中「名著導讀」中要求跟學生分享的12部書的人又有多少人?
  • 怎樣指導孩子完成整本書閱讀 新東方老師建議從以下幾點做起
    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就提出了要讀整本書的概念。而後,這一思想也被《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吸納,《標準》曾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同時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 《水滸傳》整本書閱讀——梳理小說敘事結構
    收錄於話題 #名著閱讀
  • 【陪你讀名著10】吳再柱:《西遊記》導讀Ⅰ
    《西遊記》不妨這樣「跳讀」一本書拿來,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完整地閱讀,詳盡地解讀,正如有人所說的
  • 寓言類整本書的閱讀指導
    收錄於話題 #整本書的閱讀指導      「讀名著」的工作我們學校一直在開展,但於我而言,只是每天一項必布置的作業。
  • 名著導讀 | 《愛彌兒》DAY4
    名著導讀 | 《愛彌兒》DAY1名著導讀 |
  • 《朗讀者》董卿:超詳細20本名著導讀,列印一份,勝過一切開場白
    《朗讀者》董卿:超詳細20本名著導讀,列印一份,勝過一切開場白!名著是語文日常積累的重點,也是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的必要知識點,隨著近幾年的教育改革,語文這門課程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所以考察範圍也越來越廣,名著也幾乎成了逢考必有。
  • 中考名著《三國演義》動畫導讀(全集)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倆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 「整本書」閱讀怎麼教?特級教師剖析,包括哪些書、怎麼指導和評價...
    歸結起來原因主要有:就課程標準來說,整本書的閱讀只是「教學建議」;就教科書來說,整本書的閱讀並沒有進入教科書——教科書還只是一篇篇課文;就教師而言,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具備教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能力——教課文尚在「教什麼」與「怎麼教」或「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搖擺。
  • 統編教材推薦必讀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西遊記》
    (4分)近三年整本書閱讀的分值為:4分(2018年)→5分(2019年)→8分(2020年),整本書閱讀的考查力度逐年上升。《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十六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 尋找最美猴王——《西遊記》整本書閱讀指導
    重要提醒:整本書課堂閱讀的基本原則本文不再贅述,有不理解的同學可參看《在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尋找「最哈姆雷特」》美無定論,所以「最美猴王」只是《西遊記》整本書課堂閱讀的指導方向。切記:無論採用什麼形式去引領課堂閱讀,終極目的是教學生學會閱讀,愛上閱讀,並能夠表達屬於自己的個體閱讀感悟。
  • 孩子閱讀名著總犯難?北京八中、人大附中等名師助力「親子共讀」
    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王松,「中學生名師導讀文庫」叢書主編、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翁莉,《格列佛遊記》導讀者北京中學高級語文教師房樹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導讀者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劉嘉揚,《高老頭》導讀者北京八中語文教師馬楠圍繞「中學生名師導讀文庫」,支招讀懂名著。
  • 《西遊記》整本書閱讀
    「《西遊記》整本書閱讀」在初一年級第一學期教材中的「名著導讀」部分,以「《西遊記》:精讀和跳讀」為題,教學重點在「把握作品的重要內容、精彩片段,而忽略那些無關緊要或並不精彩的內容」。初一學生初讀白話文長篇小說,這個教學目標符合他們的學情。
  • 英語整本書閱讀設計的思考與總結——以Diary of a Wimpy Kid為例
    解讀英語整本書閱讀什麼是"整本書閱讀"(what)整本書閱讀源自語文學科,指"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圍繞整部經典作品展開的,與作者、文本、教師、同伴對話的過程;閱讀的對象具有多樣性,閱讀的過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閱讀的目的是培養閱讀習慣、探索閱讀方法、構建閱讀經驗、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 (徐鵬,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