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埃及記》中,記載著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穿越紅海的故事。位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北部的古老紅海,見證了宗教文明的興衰榮辱,也目睹了人類之間的相愛相殺。
紅海自古埃及時期便是世界著名的水上貿易通道,歷史上亦是紛爭不斷。甚至潛水看戰爭沉船,已成為紅海旅遊的特色項目。
眾多文學影視作品中,紅海也是一個充斥著混亂的海域。它往往作為一個劍拔弩張、人道缺失的「蠻荒之地」存在著。
一部據實改編的人道主義救援題材電影,再次將鏡頭聚焦於此。它就是由艾美獎最佳編劇——吉迪恩·拉夫執導的《紅海潛水俱樂部》(The Red Sea Diving Resort)。
這部電影也是「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Chris Evans)自漫威《復聯4》之後,首部個人轉型之作。
除此之外,在《鋼鐵俠3》中飾演反派曼達林的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也參與了演出。這部影片,儼然成了MCU老牌演員的「再就業」試水之作。
《紅海潛水俱樂部》以上世紀80年代以色列真實救援行動為藍本,講述一支國際特工小隊驚險營救衣索比亞難民的故事。
真實事件中,這支救援隊伍成員來自「世界四大情報機構」之一的以色列「摩薩德」(Mossad)。它以大膽、詭秘著稱,極具傳奇色彩。
為營救圍困蘇丹的衣索比亞猶太難民,以色列情報組織特工賈德·希姆隆(Gad Shimron)突發奇想,決定以在紅海沿岸開設冒牌度假村為名義,將難民偷偷轉移出境。
這場被稱為「兄弟行動」(Operation Brothers)的救援持續數年之久,成功挽回數千名衣索比亞難民的生命,意義深遠。
或許是固有印象太過深刻,克裡斯·埃文斯所飾演的原型人物,總是會讓人不合時宜地想起美國隊長。
這種強烈的似曾相識感,時時刻刻體現在他的造型、臺詞和動作之中。對觀眾來說,已然成型的印象和認知是一把雙刃劍。而對克裡斯·埃文斯來說,轉型之路方才啟程,任重道遠。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主旋律」商業片所具備的一切標誌性元素。它有些流於表面,有些平淡無趣,有些過於線性……總之,這是一部合格的影片,卻並不精彩。
上世紀80年代的蘇丹,軍人當政,時局動蕩不堪。衣索比亞猶太人卑微地活在高壓之下,任其欺辱,無力反抗。
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殘暴與混沌的大環境中,唯有逃出生天方可光明正大的生活。人與人之間莫須有的仇恨,正在撕裂這個國家。
底層人民食不果腹,當權官員卻利用職務之便謀取暴利。潛水俱樂部的成立,自然少不了他們坐地起價的臨時起意。
在潛水俱樂部的掩護之下,阿里帶領團隊成員鋌而走險,一次次在夜幕中將大批難民運送至海邊,經由快艇接應駛離,奔向自由。
危機四伏的救援行動中,有著衝擊關卡這般精彩武戲,也有著和武裝分子鬥智鬥勇斡旋的文戲。
對於救援小隊成員來說,每一次成功的行動,都是一場救人於煉獄火海的功德修行。而但凡一次意外的發生,都意味著自身生命安全將受到巨大威脅。
置身這一趟又一趟「刀尖行走」的兇險旅途中,沒有人是安全的。無論是營救者,還是被救者。但是逃離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危險,不及身居蘇丹的百分之一。
同樣是超級英雄飾演者參與的同題材電影,「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的這部《紅海潛水俱樂部》,遠不及「蝙蝠俠」本·阿弗萊克的《逃離德黑蘭》來得深刻、精彩。
據實改編的電影作品,當以尊重事實為創作根基。但過於平鋪直敘的劇情設定,又怎能激起觀眾心中那片漣漪?
《紅海潛水俱樂部》整體上算是一部平庸的作品,它沒有足夠引人入勝的劇情,不驚不喜,不好不壞。
權當是克裡斯·埃文斯的一次全新嘗試吧,希望脫下美國隊長外衣的他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