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之前的《喋血戰士》和《鬼影特攻》,今年「死者不死」或者「死者重生」設定的動作片有三部了,這種密集的同質化,竟然碰巧反映了當下社會的恐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終極欲(Y)望(Y)。
但是拍得都不咋地。
14個月前,2019年5月,在Beverly Hill的某棟別野裡,DMG影視的總裁吳冰給正在看洛城夜景的大陸客人倒了一杯紅酒,開始pitch號稱第三大的漫畫宇宙「勇士宇宙」進軍中國的計劃。當中涉及電影、網大、IP授權和黑科技體驗店。仿佛迪士尼最大的挑戰者將通過激進的海陸空全面進攻來搶佔中國市場。
一杯紅酒喝完,她意猶未盡,賓客們紛紛被她的宏圖所打動。誰這個時候投DMG,誰就贏了。誰這個時候投DMG,誰就可以在未來把復聯踩在腳下——體驗做滅霸的滋味。當中老年企業家被植入了 一個做滅霸的念頭,他們就像電影《年輕氣盛》海報上兩位泡在泳池裡的男士一般,直勾勾地盯著那個念頭。
但那個時候,已經離DMG官宣的《喋血戰士》首映時間過去了三年。DMG濃濃傳銷風格的公司介紹並沒有把「第三宇宙」傳銷進中國。Valliant在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依靠外資客戶的)廣告公司手上並未物盡其用。而跳票三年出來的《喋血戰士》你不能指望它好到哪裡去。
理論上,漫改電影的下線是漫畫分鏡。也就是說,只要一個笨蛋有自知之明或者一個聰明人想偷懶,他大可以充分借鑑漫畫分鏡,挑幾個名場面,再想一個把它們串聯起來、看似自圓其說的劇情,起碼能讓人無腦爽。問題是,DMG為了和電影聯動推出的Bloodshot漫畫分鏡都不忍卒睹,連作為血漿片的素材都沒什麼G點。
所以,《喋血戰士》的爛,是一種命中注定的爛。只不過在特定的時期出現,變成了想撈錢卻碰上疫情的商業稀爛。
至於《鬼影特攻》,並非有什麼超能力。開頭也有便當的安排。但它那種「好死不死」者隱姓埋名面臨的紐帶衝突,和《老保安》的設定倒是有很多異曲同工。《鬼影》的不成功,一部分是文化輸出的老套。所謂文化輸出,就是美國的那一套outlaw文化:中東衝突也好、外國獨裁也好...當外交手段失靈的時候,都還可以指望持有美國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法外之徒主動出擊。體系內不能解決的就脫離體系。當體外運轉成為常態,就和所謂的舊體系構成了一個新的併集,存在表體系和裡體系。這種邏輯在現實中也同樣在上演。說實話,有點厭煩。表現手法也就是A Team和敢死隊那一套。當然,場面和預算有沒有上述兩個大就另當別論。
說回到《老保安》,也許從某個角度而言,它的問題恰恰和人們的評價相反。目前比較多的批評是,又搞種族正確,又搞性取向正確,就是沒有拍好動作戲。Hold on,我認為這些評價都是想批評導演。但仔細想想,如果我是導演,我會把它當做讚許。Bythewood向來是以拍情感戲見長的。不要問她為什麼接這片子。有錢賺我為什麼不賺?漫改動作片是最容易引起關注的,起碼我把我的長處都表現出來了。
只不過,在這個類型裡,在大家的期望裡,她的長處顯得不倫不類。那也要去問製片方和投資人,為什麼要請情感博主寫武俠小說呢?就是因為這是一部大女主的戲嗎?有句說句,因為大女主就要請女導演,這是不是stereotype?《猛禽小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那如果就是要突出感情戲,那麼定位就應該是《機械姬》那樣的所謂「軟科幻」(便於理解,個人不是很同意科幻有軟硬之分)。通過immortal來對照mortal,探討的還是人類如何接受生老病死的命題。在這當中有坦然、有留戀、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而在這個探討命題的過程裡,吸引並支撐觀眾看下去的,可能就是生死未卜或者命運未卜的懸念。
這麼看的話,其實本片最合適的導演人選大概是James Mangold,也就是《美國戰狼3:殊死一戰》的導演。《美國戰狼3》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片子,也算是非常成功的漫改片了。它同樣存在「永生向死」和「不朽是一場新老交替」的概念。另一方面,導演對於命運未卜的懸念設計也並不陌生,甚至在意料之外還能給出令人接受的結局。證明就是《致命ID》。
作為無腦爽片,動作設計不及格;作為故事片,導演又因為類型和題材束手束腳。保安隊裡五個人,算上CIA,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五大情感關係:A女王的是夥伴間的友情;出賣哥看重的是父母對孩子的親情;菜鳥記掛的是孩子對父母的親情;CIA揮之不去的是夫妻情份;兩位同志小哥代表的是愛情...諷刺的是,反派是心繫全人類的那個。
什麼樣的情感影響了電影有什麼樣的主題。大多數電影能把一種情感貫穿表現清楚就不錯了。也就是說,五種主題已經是超越單片篇幅的事情了。可能有人會說,情感關係我不知道;反正情緒是可以在一部片子裡拍出五種的,還不賴。
無意吹迪士尼,畢竟我同意老馬的說法——電影不該是主題樂園。但如果通常是娛樂向的超英漫改電影連主題都不清楚,是不是做樂園都夠嗆?
最後的吐槽:兩位跨越宗教和種族的同志對話讓我想起「你是我的日月星辰」。上一次說這肉麻臺詞的影視作品最後是爛尾了。不知道有著續集野望的《老保安》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