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木馬》是英國作家毛姆先生發表於1904年的長篇小說。這本書是毛姆先生最溫情的體現,他一反常態,將往日作品裡對愛情的不看好通通拋諸腦後,用細膩辛辣的筆觸給我們講述了幾個荒誕又溫暖的愛情故事。到最後,該退出的人退出,該死的人死了,有情人終成眷屬。
《旋轉木馬》講述了三段由悲劇化為喜劇的愛情故事,牧師之女與將死詩人的短暫虐戀,紈絝公子哥與伯爵夫人的歡愉偷情,年輕有為的律師與寡婦的坎坷戀愛。他們的愛情跨越了巨大的年齡鴻溝,打破了世俗的固有偏見,令人荒誕的是,到最後他們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雖然毛姆先生給予故事中主角以完美的結局,但不變的依舊是他對人性的不斷探究。本書中,毛姆先生一如既往的諷刺人性的自私與貪婪。同時,破天荒的對人性的「惡」開始持有一種包容心態,這對於毛姆先生來說是一種挑戰,對我們讀者來說更是一種幸福。因為人性,本就不是「非善即惡」。
一 巨大的年齡差,彌補的是毛姆母愛缺失的人生遺憾
這本書寫於1904年,此時的毛姆剛好30歲,因為寫小說和戲劇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此時的他夢想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但從小母愛的缺失,讓他特別沒有安全感,他嚮往愛情,又怕擁有愛情。
毛姆的母親是一個漂亮的女人,父親卻是一個非常醜陋的男人,父親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娶了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母親。他們倆的結合在當時被稱為「美女與野獸」。他母親患有肺病,醫生說懷孕對肺病有好處,因此他母親接連生了六個孩子,最後死於生產。母親去世時,毛姆才八歲,因為從小患有口吃,他從人性那體會更多的是冷漠與嘲諷,只有母親,給了他無盡的溫暖。母親的去世,給毛姆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這種創傷一直伴隨他到五十多歲。
因此,毛姆把對母親的思念,轉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書中所有美好女性的身上都有母親的影子。
母親身材嬌小,有一雙棕色的大眼睛,一頭濃豔的金紅色頭髮,容貌精緻,皮膚姣好,非常受人傾慕。母親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小說閱讀者。
寡婦莫裡太太雖然個子很高,長得也不是特別美,但她優雅的舉止和高貴的談吐,無時無刻不吸引年少儒雅的律師巴茲爾。莫裡太太身上還有一種很溫暖的魅力,她極力想要保護別人。這對於從小缺乏母愛的巴茲爾來說,簡直是致命的。即使年齡相差十幾歲,即使自己已經有女朋友,巴茲爾還是陷入了莫裡太太的懷抱。
卡斯汀洋太太的嬌小有一張又瘦又小的臉,顴骨很高,頭髮雜亂,卻長得嬌小玲瓏。她是個熱情似火的美人,生性放蕩,無奈嫁給了自負無趣的議員丈夫。面對年輕帥氣,痞氣十足的紈絝子弟雷吉的大膽示愛,她毫不猶豫踏上了這段充滿激情的偷情之旅。
貝拉年過四十,雖然不再年輕,卻有一頭褐色的秀髮和灰色的大眼睛,作為牧師的女兒,她有著虔誠的信仰和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慈悲之心。來自單親家庭缺失母愛的二十歲小夥赫伯特深深地被仁愛善良的貝拉所吸引。赫伯特的純真和對信仰的忠貞,也讓貝拉忍不住墜入愛河。
三個年齡大到足夠當對方媽媽的女人,毛姆卻分別賦予她們母親身上的美好特質,也讓毛姆對愛情另一半的幻想在她們身上變得具象起來。她們的愛情,更多來說是一種親情的寄託,寄託了三個年輕人對母愛的渴望,也寄託了毛姆對自己母親的思念之情。
然而,親情畢竟不是愛情,在撕破愛情的面具之下,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真相。
二 荒誕的愛情糾葛,是對家庭教育的反抗和社會道德約束下自我缺失的虛偽批判
毛姆先生曾說:人是受野蠻的利己主義所驅動,而愛只是自然跟我們開的一個齷齪的玩笑,為的是獲得物種的延續。
1 追求刺激的婚外戀,是對家庭教育的無聲吶喊和反抗。
毛姆先生深諳人性的複雜與自私,因此,他認為世間所謂的愛情,只不過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肉體之欲而已。他看不慣虛偽的人們,他鄙視那些打著以愛之名來滿足自己私慾的愛情,他要揭穿這些愛情的真實面目。
雷吉,紈絝的富家子弟,生性風流,到處拈花惹草。母親管他很嚴,他表面上順從母親,卻一心想掙脫母親的管教,又擔心與母親鬧翻之後沒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到處與有錢的太太調情,讓她們對自己畢恭畢敬,把她們玩弄於鼓掌之中,這種感覺像極了母親對他的管控。
卡斯汀洋太太有個自大醜陋的丈夫,婚姻生活如一潭死水,她把對愛情的浪漫渴望轉向了婚姻之外。雷吉的放蕩不羈,正好滿足了她內心的渴望。為了追求偷情的愉悅和浪漫,她大把大把的錢拿給雷吉。而雷吉對金錢的渴望和對女人的玩弄,遠遠超過了卡斯汀洋太太的心理預期。最後,雷吉玩膩了卡斯汀洋太太,便一腳踹之。
都說一個人內心越缺什麼,便到處炫耀。
其實,雷吉的浪蕩歸結於她母親巴西特夫人,巴西特夫人自從丈夫死後,便把後半生的精力都花在培養兒子成才上,像極了當今望子成龍的父母。她到處誇耀自己培養了一個有紳士風度的兒子,她把雷吉培養成一名律師,也僅是因為律師可以穿著長袍出席各種宴會,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她對雷吉的期望太高,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雷吉身上。
殊不知,在一切謊言的背後,雷吉早已被她逼地快崩潰了,最終決定在母親做手術那天和貧窮女演員結婚,這是他對母親嚴苛教育的最大諷刺和反抗。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然而,作為父母的他們一方面總擔心給孩子的不夠,另一方面,又迫切地希望把孩子打造成另一個完美的「自我」。他們從來不問孩子是否喜歡眼前的一切,有的父母很獨斷,他們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聲音,必須按照他們規定的來。久而久之,孩子產生了叛逆心,學會了跟他們對著幹。而有的孩子,就徹底淪為「聽話孩子」,就像《無聲告白》裡的莉迪亞,早就死了,父母卻完全不知道。
善待孩子,讓他們活出自我,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2 痛苦的愛情糾葛,是對道德約束下自我缺失的虛偽批判。
在讀到巴茲爾與珍妮的愛情故事時,我以為毛姆先生會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結局。當我讀完之後,才發現毛姆先生的殘忍之處,他把最可能完滿的愛情給了一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悲劇結局。說實話,那一刻對毛姆先生充滿了鄙夷之情。
然而,當我讀了兩遍之後才發現,這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巴茲爾有著跌宕起伏的人生,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從小跟著奶奶長大。他母親是一個美人,卻因風流成性鬧得口碑巨臭,同時也毀掉了巴茲爾對母愛的幻想。他是律師,也是小說家,在他身上傾注了很多毛姆的身影。
家庭的不幸福,讓他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在酒吧邂逅了服務員珍妮,墜入愛河之後,珍妮愛的徹底,巴茲爾卻發現自己並不是真的愛珍妮,他真正愛的是高貴優雅的莫裡太太。在他決定與珍妮分手求愛莫裡太太時,卻發現珍妮懷孕了。在道德的約束下,他騙了珍妮並與之結婚了。
這段本不幸福的婚姻真相因孩子的去世徹底打破了,珍妮因為太愛巴茲爾變得敏感自卑,這無疑加劇了巴茲爾對珍妮的厭惡之情。最後,巴茲爾徹底與珍妮攤牌,他要結束這無望和痛苦的婚姻,投入莫裡太太的溫柔鄉,珍妮在絕望之際選擇了投河自盡。
幸福的愛情模樣都差不多,但不幸的愛情卻千差萬別。
珍妮如果遇到的不是巴茲爾,結局應該會不一樣。他們愛情的悲劇在於,一個太愛,一個不愛。巴茲爾明明不愛珍妮,卻為了自己的面子和作為一名紳士該遵守的社會道德,虛偽的與珍妮結婚,這是第一次將珍妮推入深淵。孩子死後,他用冷暴力對待珍妮,又用刻薄尖酸的語言刺激珍妮,當著珍妮的面說一直深愛著莫裡太太,這是第二次也是最直接的一次,殺死了珍妮。
愛情中,最怕的是將一顆真心付錯人。如果愛,請深愛;如若不愛,請別傷害。
多少男人能真正做到,如若不愛,就明確告知對方的呢?如果巴茲爾早日告訴珍妮,珍妮也不會絕望而死。
三 美好結局下,謳歌的不僅是真愛的偉大,更是毛姆對人性的悲憫與寬容。
1 只有付出真心、不含雜質的愛,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貝拉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熱心公益,把自己的前半生奉獻給了慈善事業。赫伯特因為家庭的變故,讓本應享受大好青春的他不得已早早出來養家餬口。他雖然很窮,對詩歌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對上帝獻出了最赤誠的信仰。同樣的閱讀愛好和宗教信仰,讓他們相愛了,幸福之時卻被告知赫伯特得了家族遺傳肺病,明知無果。貝拉毅然離開父親,決定跟赫伯特結婚,最終陪伴赫伯特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歷程。
他們的愛情是悲劇,也是喜劇。悲劇的是經歷了種種困難,依然不能在一起。喜劇的是,雖然他們不能在一起,被病魔折磨的赫伯特卻得到了安寧與慰藉。在死亡面前,他得到了超脫。貝拉經歷了足以令她回味一生的美好愛情,這對貝拉來說,足夠了。
相比書中其他幾對戀人,貝拉與赫伯特的愛情是最純粹和最平凡的。他們的結合只是因為愛對方,在生死面前,他們為了對方說那些善意的謊言,然而,他們心裡比誰都清楚,只是不拆穿而已。
有句話叫:向死而生。赫伯特因為貝拉強大的愛不再懼怕死亡,貝拉亦因經歷了這份愛情對未來不再迷茫。愛情給予人們最大的慰藉,是因愛變得無所不懼。
2 人類是軟弱的,知錯就改,是值得被原諒的。
毛姆先生把他的仁慈都放在了這本書裡,他原諒了那些在愛情中犯錯的人們,他給他們一個最溫暖的擁抱,告訴他們:這世界是值得熱愛的。
雷吉離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鄉,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他不再放浪形骸。他找到了畢生熱愛的演員行業,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戲劇演員,他甘願從最底層的打雜做起,哪怕只是看到舞臺就夠他高興幾天了。不僅如此,他還遇到了一生摯愛的妻子勞裡亞,他們倆同是演員,永遠有說不完的共同語言。妻子勞裡亞並不是很美,甚至有些男人的凌厲,但雷吉卻心甘情願被她管束,變成了三好老公。
巴茲爾在珍妮死後的十八個月裡,進行了虔誠的懺悔,而後迎娶了心愛的莫裡太太。
看到這,不免覺得有些諷刺,為什麼珍妮的死卻成全了巴茲爾與莫裡太太。毛姆先生借萊伊小姐表達了他的觀點:
「我原諒了他們,是因為他們都是人,都有人類的軟弱。我活得越久,越是對人類那完全、完全的軟弱而感到悲哀;他們確實試著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們盡力去做誠實的人,他們尋找正道,然而他們卻又脆弱得可怕。因此我認為應該原諒他們,體諒他們。」
是啊,每個人都會犯錯,難道每個犯過錯的人就要一輩子抬不起頭嗎?顯然不是的,孔子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雷吉和巴茲爾都只是在愛情裡犯過錯,為什麼不能原諒他們呢?他們已經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了懺悔。巴茲爾和莫裡太太在結婚前去珍妮墳頭送上了鮮豔的玫瑰花,他們並沒有忘記珍妮。
人性中,不是除了善,就是惡,還有成長。
這個世界是屬於活著的人!這是毛姆先生想要傳達的主題,也是他研究人性得出的結論。
而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總會面臨很多苦難和經受很多磨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有時候原諒別人,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仁慈,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
寫在後面的話
傳說中,旋轉木馬是見證兩個相愛的人的愛情遊戲,只要兩個真心相愛的人同時坐在旋轉木馬上,木馬就會載著他們到一個完美的天堂,他們的愛情就會地久天長!
然而,旋轉木馬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坐在木馬上的人周而復始地旋轉,永遠只能看到彼此的背影,距離那麼近,卻怎麼也觸不到,他們彼此追逐,卻隔著永恆的距離。
希望不適合的人永遠也不要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