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置信的騙局背後,往往隱藏著難以察覺的秘密。相比起考生偽造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法律後果,他的行為動機以及背後深層次的家庭關係更值得關注。
新學期即將開始,大學通知書也紛紛「上路」,廣東一位考生卻因為錄取通知書「翻了車」。8月19日,眾多微信群都出現了一份聊天記錄稱,廣東雷州學子曹某偽造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家人為其花四五萬元準備辦酒席,還準備戴大紅花遊行,不料驚動當地教辦,一查發現是假的,父親得知後被氣昏……
晚些時候,當地鎮政府辦工作人員已證實,錄取通知書是偽造的,該生只考了200多分,遠遠不夠,「這是小孩子不懂事,作秀」。
▲曹某偽造的通知書
作為高考生,年齡應普遍在18歲上下,無論如何,都已經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從「小孩子不懂事」這種描述可以看出,雖然高考生在生理上已經成年,但在不少人潛意識裡,他們仍然是「沒長大的孩子」。這種心理上的疏遠和隔閡,無疑是「代溝」的真正成因——很多成年人既不了解那些「小孩子」的真實想法,也很難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外人作此解讀是因為缺乏了解,相比之下,這名考生的父親更值得追問,對於自己的孩子,他到底了解多少?該考生的高考成績只有235分。如此慘澹的成績足以說明,這並不是一時「考砸」,而是這名考生力有不逮。問題是,孩子的成績到底怎麼樣,他的父親難道一點都不知道嗎?孩子真實成績與清華錄取通知書之間的落差有多大,其與家長之間的隔閡就有多深。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每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背後,都對應著一個或幾個不合格的家長。為人父母,難免會因孩子取得的成績欣喜若狂,或是為孩子闖下的禍事暴跳如雷。但是,無論突如其來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是長期積累之後的爆發。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也沒有橫空出世的禍端。如果不能坦然接受眼前的結果,那只能說明家長並不了解孩子長期以來的真實狀況。以此次事件為例,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了如指掌,斷然不可能出現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難以置信的騙局背後,往往隱藏著難以察覺的秘密。相比起考生偽造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法律後果,他的行為動機以及背後深層次的家庭關係更值得關注。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家長「好騙」,只是因為他們對孩子太過陌生。越是這樣的家長,往往越容易遭遇孩子設下的騙局——相比起奮發努力,欺騙家長得來的片刻滿足感實在太過容易。面對這樣雷人的反轉,以「受害者」角色出現的父親,其實是真正值得反思的對象。每年此時,網上總會出現大量在線生成「錄取通知書」的網頁和小程序。雖然只是自娛或娛人的惡搞,但此次鬧劇依然給人提了一個醒:這些大學錄取通知書難得一見,「認假成真」者大有人在。「假作真時真亦假」不僅傷害親人感情、浪費路人表情,甚至使趁機行騙成為可能,為公共安全留下隱患。
以此來看,對於此類造假式「惡搞」,也有必要明確相應的遊戲規則與行為邊界。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趙志疆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