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博物院舉辦了「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作品展」,匯集齊白石及其弟子各時期代表作80多件,其中有兩幅作品十分獨特,主題是「公雞帶小雞」。
「雞」與「吉」諧音,雞自古被譽為「德禽」,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羽毛豐滿、顏色繁麗的公雞常為畫家筆下的主要題材,古往今來畫雞高手層出不窮,近代著名的有徐悲鴻、陳大羽、車大於、石開等。除了蝦蟹,齊白石的公雞亦是他的「一絕」,所畫的公雞具有生動活潑的氣息,十分質樸,而其弟子陳大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筆下公雞「骨氣洞達,爽爽有神」。
一般來講,剛孵化出來的小雞因印隨行為的本能,正常是跟隨母雞的。齊老糊塗了不成,公雞豈能帶小雞?公雞在什麼情況下會帶小雞呢?
民間有說法,閹割後的公雞會帶小雞,一來閹雞因為沒有雄性激素的關係,會長得更加肥大,也會減少打鬥和鳴叫,便於管理;二來公雞的活動範圍比母雞大,可以帶著小雞吃到更多的食物,如果遇到危險動物如蛇鼠等,公雞也比母雞能夠更好地保護雞仔。另外,閹雞的好處還在於可以把小雞直接帶到成年,而母雞一旦要下蛋抱窩就不帶小雞了。
那麼,如何讓公雞帶小雞呢?據說是用酒將公雞灌醉,放到要孵的雞蛋上,等它清醒時就會以為自己下了一堆的蛋,就會孵小雞、帶小雞了;或者是把小雞同公雞關進同一個籠子,讓小雞鑽其肚下與之建立親子關係。但據說也有母雞要孵小雞,公雞會主動帶小雞的說法。
縱覽現當代多位畫雞高手的作品,徐悲鴻的作品常取意「雄雞一唱天下白」,畫面中往往為一隻昂首雄雞;許多喜畫雄雞的當代高手筆下也常僅有一隻雄雞,如陳大羽等;當然,亦有畫成雙成對的,如劉奎齡、王少華、易水等人作品中的雞有雄有雌;若加上雛雞的,李苦禪、張書旂也有母雞帶小雞之作,蕭朗有帶雛雞的作品中成年雞也是雌雄兼有,而只有齊白石的筆下出現了反常理的僅有公雞帶小雞的作品。
齊老長於鄉間,自幼餵牛、養雞,對鄉村生活無比熟悉的他自然對雞的生活、習性等特別了解,不會無緣無故地畫有悖常理的作品,究竟是何故?據考證,1952年已是88歲高齡的齊白石因時代的變故,而必須援助、接濟從家鄉來京投靠他的年幼子侄。按常理,小雞是由母雞帶養的,但現在家裡的「小雞」要由他這隻「公雞」來照顧,感慨萬千的他便形象地用這樣的筆墨把這一時期自己的境況記錄了下來,這對齊白石而言是十分獨特的一個時期。
當然,齊白石也有一雄一雌共同帶小雞的作品。除了對雄雞的創作,60歲以後的齊白石開始研究雛雞的畫法,所畫的雛雞在筆法、形態等方面都呈現出明顯的特色。最初,他喜用大筆圓點法表現小雞的外形,再添嘴、眼和爪幾個部位,有其形而未得其神。到了63歲時所畫的雛雞已有改進,能將雞爪進行巧妙的安排,表達出小雞的各種動作和形態。此後,他又變化用墨法,用墨色的濃淡把雞群分開,改正了模糊不清的毛病。70歲起,白石老人又感覺圓點畫法還不夠恰當,再進一步將圓點和平塗的方式結合來畫小雞,把小雞的胸、腹部分開。
80歲以後,畫雞用圓點筆很少,用平塗筆就很多了,這個時候白石老人畫雛雞的技法才算成功。老人熟練地利用了墨色的濃淡乾濕,巧妙地把小雞身上絨毛質感畫出來,雛雞的各種神情動態也畫出來了。掌握繪畫技巧上的這一發展規律,也是辨析齊白石作品的一個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