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象傳》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卦·象傳》說: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放眼古今成大事者,為人處世皆有妙方。
先賢的人生經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
總結起來,古人的人生智慧,都凝結在這九個字裡。
01
事不拖
是人都會有惰性。
誰都有累了、乏了的時候,免不得會想停下來偷會兒懶、歇一歇。
但做事最忌的便是一個「拖」字。
今日事就該做到今日畢。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不珍惜今天的人,如何把握好明天?
遇事只會拖延,拖著拖著人就老了,拖著拖著事就黃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我麻痺中虛度光陰,小事拖成大事,好事拖成壞事,易事拖成難事,到頭來只落得個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寫下如此的詩句警策世人: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勤勉,歲月不待人。
做人,一定要惜時勤勉;做事,一定要雷厲風行。
勤則世上無難事,拖則易事也難成。
別再為自己找理由了,想清楚就立刻付諸行動。
一旦邁出第一步,後面的事或許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
02
話不多
《周易》裡講「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沉默寡言的人通常行事穩重、吉人天相;辭費滔滔的人通常暴躁浮誇、樹敵招禍。
因此,管住嘴,便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弟子規》中說:「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意思是,話不貴多,而貴於精。
講話要實事求是,不可巧言令色,耍嘴皮子功夫。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寫到:「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墨子有個學生名叫子禽,子禽曾經向老師請教:「多言和少言,哪個更好呢?」
墨子回答道:
「青蛙和蒼蠅,晝夜不分地叫個不停,弄得自己口乾舌燥,然而卻沒有人願意傾聽它們的聲音;
而報曉的雄雞,只在黎明時高歌,天下的人卻都聞雞而起。
如此看來,多說話又有什麼益處呢?重要的是說話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有情緒時,過後再說;
沒把握時,求證後說;
有急事時,穩住細說;
沒必要時,按下不說。
不該說的別瞎說,不能說的別亂說,不會說的別胡說。
言之有物、把握分寸,才可發揮出語言的魅力。
03
人不作
做人,一定要懂分寸。
所謂懂分寸,便是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
分寸是一把尺,既能拿來衡量自己,也可以拿來衡量他人。
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不溫不火,不卑不亢;
剛柔相濟,外圓內方;
有禮有節,有度有量。
當進時則進,當退時則退;
當顯時要顯,當藏時要藏。
在什麼位置就做什麼事,端什麼碗就吃什麼飯。
行事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閱盡千帆淡泊寧靜,飽經滄桑世事坦然。
這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拿捏,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易經》裡藏著的人的一生大智慧,搞懂,足以享用一生。
就連高考、公務員國考命題,也對《易經》十分偏愛;去年《易經》與預測學還被納入中科院博士生招生計劃。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4.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