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是個電影公眾號,但是為了我最中意的吳念真,還是破例一次好了。
(臺灣念真情,跟你博感情,哈哈)
所以,管他的。
昨晚看了吳念真的《臺北上午零時》,的確是個Super Amazing的夜晚。多扯幾句,當時旁邊坐了幾個臺灣人,說主演下午開了個媒體見面會,還有個吳念真的死忠從同安騎單車騎到島內拿到了吳桑的親筆籤名書。
(越長大越喜歡那種返璞歸真的東西,譬如他做編劇的電影《戀戀風塵》,譬如《這些年,那些事》,過程有些壓抑,但看到最後一刻,眼淚卻將悲傷溶解)
沒見到吳桑本人好可惜,感覺錯過了一個好機會。話說回來,反正隨緣啦。
回來以後專工去吳桑的微博下留言,我的天,他竟然覆我了!
巧的是,昨天在臺灣,吳sir的另一部舞臺劇作品《押解》剛好首演!這部劇當年因臺鐵不願租車廂來給他們拍攝,劇本在吳桑家塵封了30年。
吳念真曾經說:「我老了,應該像晚輩學習,否則會跟臺灣的政治一樣,被社會淘汰。」
《人間條件》(臺灣版劇名)在臺灣很轟動,當年《人間條件1》戶外版演出時,雖然臺北下著雨,仍然有幾萬名觀眾在中正紀念堂冒雨捧場。
而《人間條件3》也就是昨晚在廈門演出的這部則是2007年在臺灣首演,之後就是拼命地加場,可以說非常夯。
這部《臺北上午零時》是《人間條件》系列的第三部,也是吳桑和他的舞臺劇首次登陸大陸。《臺北上午零時》其實是1960年代流行一時的臺語歌曲,也是當年一檔很溫暖的電臺廣播show。
(60年代的臺北西門町)
說來說去,跟吳念真真的蠻有緣分的,高一看《一一》才曉得吳桑這個人,後來又恰好碰到他的《這些人,那些事》出版,然後徹底中意上這個很有故事的人。這次去劇場看他導的舞臺劇,也是各種巧合下輾轉看到的 。
可是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譬如這次以閩南語著稱的綠光劇團採用了國語對白;沒有看到林美秀阿姨;很多臺灣本土演員都被撤換成大陸演員,這些不可避免地削弱整部劇的力量,因為很多梗都是來源於臺語,沒了臺語,整個感覺都生硬尷尬了許多。
(看不成林美秀彪戲,還有楊麗音阿!她當晚演得真好。)
本來語言的重建就是件很不靠譜的事啊。你怎麼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讓局外人曉得那些點呢?看完以後,也印證了我的這些擔憂。
吳桑寫的那些臺詞用國語念出來顯得有些奇怪,好在有楊麗音阿姨的救場才讓整部劇不會那麼抽離。
我想吳桑構思這部劇的時候肯定是以臺語的思路來進行的,而改成國語,無形中削掉了很多梗,畢竟有些東西很難翻譯得那麼原汁原味。這個邏輯跟黃子華的棟篤笑一樣,如果把他的show變成國語,那些笑點你根本無從體會。
(黃sir的棟篤笑和廣東話是合為一體的,紮根香港,也最先從那裡紅起來 )
第一次看舞臺劇,xiaoxiongdi也被很多東西震撼到。比如布景的轉場之神奇:你真的可以一秒直通60年代的臺北,甚至不用等臺詞出來,你就被真情shock到了。
(可以360°旋轉的舞臺布景,頗有庫伯力克的feel,模型設計感很屌)
(臺灣網友對乾坤大挪移的奧妙讚嘆不已,其實我也想問,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還有轉場時採用的鐵路信號燈與火車鳴笛,真的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你會懷疑你是不是來到了九分?還是正好有一班火車要開往瑞芳?
(瑞芳是臺灣曾經的產礦大縣,後來隨著礦業的凋零慢慢衰落)
看不到吳桑真人,但卻聽到他的聲音從半導體裡的真情電臺流淌出來,這種feel真的很棒。奇怪之處在於:背景的設定,整體輪廓的設計...這些似乎比故事本身更能打動我。
(今年年初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謝幕時,吳桑有出現過)
很多戲劇都在追求高潮迭起,追求完美烏託邦,追求超現實的時候,舞臺和觀眾之間,變得不是只剩下鴻溝,而是代溝。吳桑帶著他的少年夢,用這種大膽的方式,穿越幾十年,並嘗試跨越那道鴻溝,來到此時此刻。這算不算這個世界最美妙的事情?
(八月份上海演出時,吳定謙(吳念真兒子,也是話劇演員)在臉書PO圖)
上世紀的少年心中都有心愛的女生,被老闆害慘了,所以都想在未來蓋過老闆。這些小人物被時代的洪流拼命衝刷,被強權控制,連那個老山東「回老家」的夢也令人心痛不已。他們不自知,又或者早就曉得生活的無情。
用真情來搏救贖的路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上帝給他們鋪好的,除了真情,他們還能擁有什麼,期待什麼?
所以吳念真說他中意國民戲劇,就是不想搞精英戲劇。是啊,舞臺不是證明優越性的地方,而是一臺時光機。
你也別埋怨你像在看八點檔黃金鄉土劇,你幾時有這麼大的專注來看一部八點檔?而《臺北上午零時》可能是最恰當的時機。
一直以來都覺得話劇離電影很遠,但我發現我錯了。吳桑把話劇拍出了電影的感覺,他在《臺北上午零時》中用了蒙太奇手法,回憶和現實交織,燈光的一明一暗真的cool到我了。場景的交叉出現又消失,宛如一場溫柔的變形記。
(這種類似剪輯的處理,把觀眾腦補的畫面呈現出來,效果很震撼)
站臺,火車,電臺,當兵,這些是臺灣新浪潮導演的集體記憶。老山東一說到金門打仗就要脫褲子給別人看傷疤是幾多的無奈呢?而他上中華街找女人爽一晚又是何等的寂寞呢?
你不曉得,因為你沒有生在那個既悲情又溫暖的年代。而理解,不是一句話,一場show,就可以到達的。但我想,吳桑創作此劇的時候絕對是很過癮的,《人間條件》就是他的垃圾桶,讓他一吐為快。
ignore掉某些軟肋(臺語變國語,下半場的故事有些拖沓),我在《臺北上午零時》裡好像重生了一次,是不是我的記憶也重新誕生了一遍?我很確定,也很共鳴。
那是再也回不去的時間,雖然有時有點傷人,有點痛徹,但早已融為生命的血液。記得吳桑在《這些人,那些事》引用過麥克阿瑟的一句話: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
(主創在新聞發布會)
感謝吳桑把它share給我們,讓我相信記憶不會是獨立的,而是開放的。有時候,一些feel你很確定你是擁有的,但卻很難表達出來,因為語言在某時刻是如此地蒼白和無力,可是吳桑卻有這樣的power,擊潰我柔軟的內心。
(吳念真導的電影《多桑》)
我想,這是戲劇最後的意義,不是無病呻吟,不是海市蜃樓,而是貼近我們的皮膚。那些記憶沒有必要去挽回,也沒什麼必要去拯救,它就在那裡,成為人和人之間的共同情感。
這些記憶重幾斤?就算體驗了,我也不曉得如何去算。好難。
(吳念真原名吳文欽,改為『念真』是不是更像他?)
有機會,一定要跑到臺灣去看臺版的《人間條件》,那樣,我們才能真正地進入臺北上午零時,坐上那臺超級準點的火車,回到老臺北。而大陸版的《臺北上午零時》顯然還稱不上人間給我們開的條件。
好希望自己變成《午夜巴黎》的歐文威爾遜,在午夜鐘聲敲響的那一刻,真正穿越一回。
本公眾號所po文全部為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如果中意的話,可以分享至朋友圈,謝謝~
TIPS.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戀戀風塵》影評。
但絕對是最酷的原創電影公眾號
長按左邊QRcode關注我D,唔該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