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我國宣傳活動主題為「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旨在強調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強團結協作,強化壓實政府、部門、社會和個人「四方責任」,攜手應對新冠肺炎、愛滋病等全球範圍內重大傳染病挑戰,共同抗擊愛滋病,為實現愛滋病防控目標、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努力。
愛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病死率極高的惡性傳染病。HIV侵入人體後,可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令感染者逐漸喪失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導致死亡。愛滋病目前還沒有疫苗預防,也沒有治癒的有效藥物或方法,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一、常見症狀
如果 HIV 感染者沒有接受治療,一般會經歷以下 3 個階段:急性期、無症狀期、愛滋病期,也可無明顯急性期症狀而直接進入無症狀期。
急性期:多在感染後2~4周內出現低熱、乏力、腹瀉、皮疹等,症狀多不典型,約持續1個月左右可自行消退。
無症狀期:此期沒有任何症狀,可長達數年至十餘年。
愛滋病(終末)期:由於免疫系統崩潰,機體可發生各種機會性感染,如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等,且感染不易控制,還可發生各種腫瘤。患者表現為持續性發熱、虛弱、盜汗,持續廣泛性的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比較明顯;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斑丘疹、皰疹,以及頭痛、頭暈、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等各種症狀。另外,體重下降,在3個月之內可下降達人體的10%以上,最多可以降低到40%以上,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大多數未治療的感染者在感染後 8~10 年內會進入愛滋病期,早期、規範治療可推遲或阻止病情進展,並阻斷傳播。少數 HIV 感染者病情發展很快,如果未經治療,會在幾年內發展成愛滋病。
二、愛滋病的主要傳播方式
血液傳播。主要包括輸血及外傷,若輸入了含有HIV的血液或血製品、與HIV患者共用同一注射器進行吸毒等就會有感染愛滋病的危險。日常生活中,在皮膚黏膜沒有破損的情況下,如果接觸到愛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是不具有傳染性的。與HIV感染者擁抱、進餐、乘車、共用學習用品、共用衛生間、打噴嚏或咳嗽、蚊蟲叮咬等均不會感染HIV。
母嬰傳播。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婦,可經過胎盤將HIV病毒直接傳播給胎兒,也可通過生產時經產道感染,或者母乳餵養將病毒傳播給新生兒。
性傳播。性傳播是愛滋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男男同性戀、沒有預防措施的異性性接觸,可以通過破損的黏膜造成愛滋病毒的感染。
三、兒童青少年是愛滋病防控的重要人群
我國愛滋病防控工作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截至2019年底,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96.3萬,死亡31.6萬例。疫情地區分布不平衡,性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2019年報告感染者中經異性傳播佔比為73.8%,經男性同性傳播佔比為23.3%。性傳播波及範圍廣泛,影響因素複雜。儘管我國愛滋病防控形勢嚴峻,但防控措施尚不完善,暴露後預防技術措施尚未在我國廣泛應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發布數據稱,2019年全球有3800萬人為HIV感染者,其中約有170萬新發感染者,並且新增感染者中,兒童約佔9%。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布報告指出,2019年有近32萬名兒童和青少年新感染愛滋病毒,有11萬名兒童死於愛滋病。愛滋病防治任務任重而道遠!
四、青年學生愛滋病預防與控制的關鍵要素
當代青年學生處於社會巨變時期,同時面臨身心與性的快速發育。無論知識水平還是心理社會能力都不足以應對與HIV相關的危險,表現出明顯的脆弱性。對高危行為認識不足以及規避風險能力低下,導致青年學生感染HIV的風險大大增加。因此,降低青年學生感染HIV的脆弱性,減少其高危行為的發生,是AIDS防控的關鍵。
普及全面性教育,提高學生性健康意識和生活技能。全面性教育是基於課程,探討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意義的教學過程。旨在使兒童青少年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從而確保其健康、福祉和尊嚴。通過培養相互尊重的社會關係和性關係,幫助兒童青少年學會思考如何適當選擇影響自身和他人的健康,獲得準確且適齡的知識、態度和技能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全面性教育採用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和視角,不僅關注影響兒童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問題,如青春期變化、懷孕、避孕、人工流產、暴力、AIDS和性傳播感染等,還提出了應對當前社會環境和新媒體對性行為的影響以及由其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等。
降低青少年感染HIV脆弱性,提高青少年規避風險能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感染HIV脆弱性主要表現在缺乏相關知識、家庭的經濟壓力、缺乏做出合理決定能力或付諸於行動能力、無法獲得衛生服務和用品、不能堅持立場及維護權利等五方面。個體感染HIV脆弱性增加,意味著其不能夠很好地控制行為,不能使自己遠離HIV及相關健康威脅。青少年面臨身心、性和社會層面的巨變,是一個突破界限、宣告獨立的階段,是性和社會性別等的社會習俗被質疑和強化的階段。部分青年學生尚未意識到無保護性行為可能存在的嚴重健康風險,或因抱有「風險與己無關,只關他人的態度」和「及時行樂只顧今朝」等錯誤觀念,最終弱化對風險的準確識別。
將青少年置於AIDS防控的優先地位,提供青年友好型保健服務。開展以生活技能為基礎的預防AIDS相關健康教育,不僅能教會青少年識別感染HIV風險因素,降低其感染HIV脆弱性,還能幫助其提高復原力,增強預防AIDS侵襲的能力,對其感染HIV脆弱性產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
五、愛滋病的預防手段
主動學習愛滋病相關知識,了解並熟悉愛滋病的傳播途徑,掌握自我保護技能。
避免過早發生性關係,堅持潔身自愛,杜絕不潔的性生活。
若有性生活,需正確使用合格的安全套。
學校與家長應重視健康性教育,組織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性知識途徑。
避免與陌生人發生性關係,了解愛滋病暴露前預防與暴露後阻斷藥物的使用,如:發生性關係後2h內服用阻斷藥物,最遲不超過72h。
嚴禁吸毒,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
不到非正規的醫療場所紋眉、打耳洞。
不共用生活用品,避免共用牙刷、剃鬚刀等物品。
不非法賣血、不使用沒有嚴格消毒的針具和器械。
不輸入來歷不明的血液及血液製品。
若發生易感染愛滋病的危險行為或嚴重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了愛滋病病毒,一定要到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具有HIV檢測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諮詢和監測。
六、不歧視,要尊重愛滋病病人
通過愛滋病主題宣傳活動宣傳愛滋病感染途徑。
張貼不歧視愛滋病人的宣傳語。
嘗試與愛滋病人握手擁抱等行為。
學校及社會可以給愛滋病人多一些寬容、關懷和幫助,為他們提供一個充滿友愛、親情和正常的生活環境。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熱點關注 I 2020年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主題: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