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圖片來自網絡
[鑑賞]
白居易的詩不僅語言淺近,而且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有些「朦朧」味兒,確是他詩的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
首二句即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 「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著一個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
從後二句的補敘,可知這裡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後二句頗使人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看,明顯地又不是說夢,「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裡「來」、「去」二字,在「音」與「情」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再生發出兩個新鮮的比喻。
尾二句實在又是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發出疑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散,於是又發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以上這種由一連串 比喻構成的詩,又叫「博喻詩」。博喻,就是每個比喻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般自然成文,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用「博喻」的例子很多,但一-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只見用作比喻之物,不知被喻之物,好像一個耐人尋思的謎。正因為如此,詩意也就「朦朧」了。
此詩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全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組合而成。這是唐代民間歌潘"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其功用是兼有節律整飾與錯綜之美,極像後來的小令。所以,白居易之後有人採用此詩句式為詞調,而以花非花為調名。詞對五七言詩而言,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於詞更傾向於對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一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