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之一,俄羅斯國 艾爾 塔什博物館首次為中國當代藝術家舉辦個展。
藝術家張洹將他融匯東西的藝術語言根植到俄羅斯橫跨歐亞的土地上,往事如煙,歷史卻在灰燼中變得清晰。
這一次,香灰與木板將如何敘事?
在此次由迪米特裡·奧茲科夫(Dimitri Ozerkov),阿娜斯塔西婭·偉雅廓(Anastasia Veialko)和巫鴻聯合策劃,上海─藝術門榮幸助力的展覽中,一系列作品均彰顯了張洹在傳達其審美判斷和社會評判時,對非常規材料和技法的慣常運用。
此次張洹個展將在冬宮尼古拉斯大廳中完整呈現。展出的三十餘件作品,分別取自藝術家的四個創作系列:香灰畫,記憶門,轉世革命/愛,和冬宮佛裝置,而其中多件《我的冬宮》新作品靈感便是來自藝術家的首次聖彼得堡之行。
張洹運用香灰和老門板這兩種媒介,描繪中國與俄羅斯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瞬間,展現了中俄兩國的兄弟情誼。尤其是《我的冬宮》系列中的記憶門淺浮雕作品,是藝術家受博物館啟發而專程創作的。
在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張洹被艾爾 塔什博物館策劃的俄羅斯館深切打動;同時,亞歷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生於1951年)和亞歷山大·希什金-霍克賽(Alexander Shishkin-Hokusai,生於1969年)的裝置作品激發了張洹去探索「俄羅斯方舟」的想法,並以此挖掘博物館藏品中的歷史記憶。
《我的冬宮》作為此次展覽中新的作品部分,傳達出張洹對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館藏和深深影響過他的藝術大師們的致敬。展覽呈現共十三件記憶門木質淺浮雕作品,雕刻著從博物館油畫中抽取圖像而製作成的絲網印刷照片。
《1964年6月15日》(2008–12)是一件長達三十七米的香灰畫,它的長度幾乎佔據了整個尼古拉斯展覽大廳。這件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一張1990年初藝術家在北京鬼市上尋覓到的舊照片,並使用從佛教寺廟收集來的香灰製作完成。數桶的灰燼被運送到藝術家工作室後,再通過手工分類出二十種不盡相同的色調。
香灰畫系列中的作品暗含著對陰陽調和之道哲思的體現。其中的每一片微小顆粒代表著歷史上的人物個體,同時,香灰的脆弱特性又預示著一種無常與轉瞬即逝的概念。
香灰所營造出一種歷史真實感,並超越其物質特性,成為中國人民集體記憶,願望和祈禱的象徵。藝術家對佛教思想中的緣起篤信至深,這種與眾不同的材質恰與之共鳴。在張洹看來:
香灰畫不僅是一種繪畫的媒介。它代表著一種中國人民的集體記憶,靈魂和祈禱的象徵。」
原本對《轉世革命》系列的延續作品,藝術家現將兩組新作重新命名為《愛》。
《愛》系列作品是藝術家在居家隔離期完成,表現了病毒難以控制的本質及其對社會日常生活的影響。這些紅色系列丙烯畫標示著張洹重拾畫筆和顏料進行創作。該系列中的前八幅《轉世革命》作品來自佛學理念,即死亡不是結局,而是生命周期的自然組成部分,另外兩幅《愛》則蘊含著這場肆虐中國和全球的疫情給藝術家所帶來的個人體悟,動蕩不安的現實世界令我們放慢腳步、開始反思,正如藝術家所形容的,這是「回到生活本質」的一種方式。
作為對過往裝置作品《三頭六臂》和《六道輪迴》的延續,《冬宮佛》系列展現出一個人性的獸性狀態,匯聚著現代社會裡人類自我的無限膨脹。這個龐然大物同時還象徵著人與自然,以及現實與權威之間矛盾的二元對立。
注釋 ZHUSHI
1. 張洹
1988年畢業於開封的河南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他接受了大量學院訓練,藝術生涯早期從事繪畫創作,受到藝術家倫勃朗·凡·萊因和讓-弗朗索瓦·米勒的啟發。
張洹將佛教和中國文化範式下的抽象和極簡主義相結合,在保持中國藝術家身份的同時,不斷努力用現代主義技法為觀看者帶來新的共鳴。他的創作主題包羅萬象包括宗教,家庭,政治,文化,貧困和饑荒。在張洹的藝術實踐中,他使用種類繁多的材質和工具為作品注入一種綜合性和觀賞性。
2.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20/21項目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羅浮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20/21項目由博物館於2007年成立,旨在研究和展覽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並由此建立博物館的當代藝術品館藏。
在展覽規劃上,該項目著重於五個方面:當代藝術界知名藝術家個展,來自各國的年輕藝術家群展,建築展,攝影展以及題為「冬宮大型庭院雕塑」的項目。作為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20/21公眾教育計劃的一部分,博物館舉辦了藝術家和策展人見面會,圓桌討論,大師班和藝術家競賽。迄今為止,該項目已舉辦了四十餘個展覽。
3. 展覽訊息
2020年9月9日至11月8日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俄羅斯 聖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