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兩個舞臺表演是 《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和《花樣年華》,兩個都不算快歌,也不算熱門。
都說快歌舞臺效果好,但說真的,為了快而快是否也流於表面。在這個舞臺上,大部分表演和歌曲為了體現所謂的節目立意,刻意設計各種男性的動作。猶記得打醬油的張姓藝人還說了一句要再酷一點。不是說女性不能酷(既然人都有女性和男性的一面),只是,在表現「男子力」和「女子力」上,這個節目是不夠平衡的。
或許是因為女性壓抑太久。長久的壓制導致追求另一個極端。再邪惡點想,也不過是一直以來吹捧所謂男性性格的體現。所以,像李斯丹妮這類人設是有市場的。
這幾年,女性議題一直在被消費,但即使是被消費,這也是第一檔有那麼幾個時刻,讓你覺得它的確展現了女性力量的節目,雖然很可能不是節目組的初衷。至少在節目組給我們展現的部分,有互助與理解,有真性情。
但是,又是但是,一檔被高價化妝品冠名的節目,一檔插播廣告都是奶粉英語學習軟體的節目,一檔歌詞稍微出位就要被隱去的節目,又能指望它能走到多遠。當然,有無法撼動的大環境的鍋。
就不提所謂的女性議題,最有魅力的地方還是很奇怪地在這檔節目裡看到了專業的魅力。
孟佳的走紅頗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思。或許是在喪喪的她身上看到了自己。不自信的女性實在太多,即使不能說全是性別的原因。她在節目中後來的反轉也是喜聞樂見。還有王霏霏,她們倆的業務能力有目共睹。誰不喜歡真的有兩把刷子的人。
鬱可唯原來不怎麼認識,但幾個表演後發覺,她大概是最符合中性定義的一個。如果有一天不再那麼強調男女有別,不再那麼厚此薄彼,女性特質能夠被承認,或許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其實說來說去,不過是想要一種自由,不因性別受限。
最令人驚訝的還是黃聖依,作為她的前路人黑,竟然開始對她改觀。所以,不作妖肯努力, 觀眾們還是買帳的。不過話說回來,參加節目幾個,又有誰不努力。
也就是喜歡這種努力,以及這種努力背後體現的技術和專業,還是會氣憤 「才不配位」。例如最後成團的人中,有三位不能說沒有優點,但……也確實牽強。這種氣憤在習慣選秀節目操作的人眼中大概會覺得好笑,但第一次看選秀節目的老阿姨……還是有些不平。當然,一個成熟的人會告訴你,這就是資本,這就是社會。公平是種幻想。
再叨幾句更喪的。綜藝節目始終還是少部分人的狂歡,這裡的少部分人不僅指製作節目的,參加節目,也指還能有閒情看節目的觀眾。現實有多殘酷呢,可以看看新聞,更可以看看周圍。
有些話聽聽就好。等到哪天某網站播放的《傲骨之戰》的開頭廣告不是醫美,某脫口秀節目的女演員還敢再吐槽狠一點,沒有那麼多指定投餵的三十而已和乘風破浪,或許還能有希望。
以及,多加的一星給寧靜最後的感言。至少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