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曹中銘
從江縣法院關於韓建旻犯受賄罪的一審判決,牽出了創業板掛牌公司華虹計通的一段塵封的往事。以往,關於一家企業上市背後的骯髒交易市場上只有傳聞,但韓建旻、華虹計通卻將相關傳聞予以證實。試問:新股IPO的背後,到底隱藏著多少骯髒的交易?
一審判決書顯示,2009年8月7日至2011年8月24日期間,韓建旻接受中國證監會聘任,擔任證監會第一、二、三屆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專職委員,在審核擬上市公司的發行申請材料中,利用其負責審核企業上市的職務便利,多次收受申請企業的賄賂並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賄賂折合人民幣共計3437871.78元,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受賄罪。
2012年初,華虹計通為了順利通過發審委的審核,董事長與總經理親自操刀,通過其保薦機構的人員再通過中間人向韓建旻行賄2萬美元。當年1月10日,華虹計通成功過會。5月23日,證監會批覆同意華虹計通公開發行並在創業板上市。雖然韓建旻犯受賄罪一案早於去年8月26日就作出了一審判決,但上市公司至今也沒有發布相關公告。
華虹計通上市後,其業績出現「高開低走」的情形。2015年與2016年則持續虧損,2017年實現盈利,2018年再次虧損,2019年又大概率將實現盈利。華虹計通業績的飄忽不定,也被市場解讀為是在人為地調節利潤。作為創業板公司,只要不連續三年虧損,那麼將能規避退市的風險。
此前,市場上就有一家企業上市,往往會額外花費數千萬元的傳聞。華虹計通的IPO,雖然沒有行賄數千萬元,但背後的骯髒交易卻也讓市場大開眼界。綜合來看,韓建旻一案,至少曝光了新股IPO中的各種醜行。
華虹計通的上市,企業高管、中介機構、證監會發審委委員都置身其中,都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實際上,在華虹計通上市後,除了業績飄忽不定外,其上市7年來,居然沒有啟動任何形式的再融資,這同樣顯得很不尋常。
個人以為,華虹計通當年能夠上市,行賄或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該企業當年是否存在財務造假、包裝粉飾等問題,是否符合上市的條件等問題,其實也值得證監會進行徹查。至少,對於這樣一個存在諸多疑問的企業,對於一個為上市而行賄的企業,證監會也非常有必要給市場一個交代。
華虹計通上市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實際上也曝光了新股上市的某些「內幕」。企業及高管為了上市不擇手段,中介機構穿針引線,證監會審核人員拿人手短,或從中幫忙。如此,利益交換下,企業完成了上市,中介機構保薦成功,發審委委員也從中得利,卻把某些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推向了市場,進而坑害投資者。
一家企業上市成功的背後,涉及巨大的利益。中介機構能獲得保薦收入,上市企業除了擁有便利的融資平臺外,所有發起人股東所持股份,也可獲得巨大的溢價。通過套現,將獲益豐厚。客觀上,這也是眾多企業通過各種手段也要上市的根本原因。
而在A股市場上,造假上市案件多發,包裝粉飾、欺詐發行已見怪不怪。雖然像雲南綠大地、萬福生科、欣泰電氣等造假上市的企業,證監會通過調查認定責任在於企業本身,但其他上市的企業中,是否有行賄發審委委員的,是否存在造假上市情形的,顯然還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實際上,從韓建旻受賄案看,其受賄金額高達340餘萬元,箇中又有多少企業從中獲利?又有多少企業上市後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此外,是否還有發審委委員因為受賄而沒有被曝光呢?這一切,顯然都值得一問。
個人以為,現行的退市機制門檻仍然太高。對於那些IPO過程中存在骯髒交易的企業,無論其是否符合上市條件,都有必要將其掃地出門。對於像華虹計通的保薦機構,也有必要對其進行追罰。對於違規的發審委委員,也應讓其付出嚴重的代價。至少,嚴懲的高壓態勢下,無論是發行人,還是中介機構、發審委委員,其行為都會收斂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