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網
原標題:山東能源集團衝擊地波事故 或將再次引發相關礦井降產能
本報記者 李超 濟南報導
2月22日6時17分許,山東新巨龍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龍堌礦井發生衝擊地壓事故,4人被困井下,截止2月23日,兩人死亡,據菏澤市政府新聞辦通報在24日救援中發現第三名被困人員,已無生命體徵,第四名被困人員正在緊張施救過程中。
官方通報,事發山東能源集團旗下衝擊地壓礦井已全部停產,而此次事故或將引發新一輪的,降低衝擊地壓礦井的產能。
衝擊地壓礦井繼續降產能
山東新巨龍能源有限公司隸屬於山東能源集團新礦集團,礦井位於菏澤市巨野縣煤田中南部,井田面積約142平方公裡,地質儲量15.8億噸,核定產能624萬噸。煤種以肥煤和1/3焦煤為主,屬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強粘結性的優質稀缺性煉焦煤,是山東能源集團的主力礦井。
山東煤礦安全監察局2月22日下發的緊急通知稱,各煤礦企業要充分認清當前形勢,堅決做到不安全不生產。並稱,鑑於當前嚴峻的安全形勢,山東能源集團權屬的衝擊地壓礦井已全部停產。通知要求全省其他衝擊地壓礦井要按照《山東省煤礦衝擊地壓防治辦法》要求,嚴格落實相關措施,凡是防衝措施落實不到位的,要立即全面停產、全面排查隱患。
要求各監察分局要緊盯衝擊地壓礦井,採用遠程監察等執法手段逐一排查,堅決把採煤工作面推採速度降下來面對防衝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堅決予以停止生產。
不僅如此,記者獲悉國家煤監局有關領導對山東新巨龍能源有限責任公司「2.22」事故作出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搶救被困人員,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施救,控制下井人數,入井人員要精幹,防止在救援過程中被感染;此外還提到山東要全面排查,把(衝擊地壓礦井的)產能降下來,降20%可能還不夠等。
對於山東省衝擊地壓礦井目前的生產情況以及是否減產一事,山東省煤監局辦公室人員直接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山東省能源局一位工作人員,對衝擊地壓礦井減產一事表示認可,但表示減產具體情況還未卻定。
「事故發生後,省煤監局召開了緊急會議,提到了減產的事,具體怎麼安排還不知道。」山東省煤炭產業巨頭兗礦集團相關人士表示。
據悉,在龍鄆煤業「10·20」衝擊地壓事故之後,國家對全國38對採深超千米的礦井中的33對煤礦採取限產措施,核減產能20%以上,而山東省以20餘對衝擊地壓礦井和千米礦井數量居全國之首。
公開數據顯示,山東省衝擊地壓礦井42處(佔全國的30%,核定產能9000餘萬噸,佔全省煤炭產能的60%左右),其中山東能源集團衝擊地壓礦井產能約5000萬噸左右。而山東另一煤炭巨頭兗礦集團衝擊地壓礦井產能有3000多萬噸。
據知情人士透露,山東能源集團的衝擊地壓礦井產能約佔集團全部產能的50%左右,兗礦集團的衝擊地壓礦井的產能也佔很大比例。
「山東能源集團和兗礦集團是山東是兩大煤炭巨頭,承擔著全省的煤炭供應保障,因此暫時無法淘汰。」山東省煤炭行業業內人士表示。
而有效防治衝擊地壓災害,成為山東省煤礦安全生產領域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也是保障能源和原料供應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因此,在2018年10月龍鄆煤業衝擊地壓事故後,山東能源集團和兗礦集團陸續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成立「衝擊地壓(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衝擊地壓研究在路上
衝擊地壓又稱巖爆,是礦山開採中發生的煤巖動力現象,是威脅煤礦安全生產的嚴重災害之一!這種動力災害通常是在煤巖力學系統達到極限強度時,聚集在煤巖體的彈性能量以突然、急劇、猛烈的形式釋放,在井巷發生爆炸性事故,造成煤巖體振動和破壞,動力將煤巖拋向井巷,同時發生強烈聲響,造成設備、井巷的破壞、人員的傷亡等。除此之外,衝擊地壓還可能造成其他礦井災害,尤其是瓦斯煤塵爆炸、火災以及水災,破壞通風系統,嚴重時造成地面震動和建築物損壞等。
公開資料顯示,在我國,衝擊地壓最早於1933年發生在撫順勝利煤礦。之後,隨著開採深度的增加和開採範圍的不斷擴大,北京、撫順、棗莊、開灤、大同、北票、南桐等礦區的許多礦井,都先後有衝擊地壓現象發生。隨著開採深度的不斷增加,衝擊地壓的危害將更加突出。
衝擊地壓造成的損失不計其數,所到之處巷道毀壞嚴重、人員傷亡慘重,嚴重製約了煤礦的安全生產。
2008年6月5日,義馬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千秋煤礦(以下簡稱千秋煤礦)發生一起衝擊地壓事故,15時57分,千秋煤礦21201綜採工作面下副巷外口以裡725-830米處發生衝擊地壓事故,最終造成13人死亡、11人受傷。
2011年11月3日19時4 5分許,河南義煤集團公司千秋煤礦21221下巷掘進工作面發生一起衝擊地壓事故,地面震感強烈,巷道發生嚴重的擠壓垮冒,將正在該巷作業的礦工封堵或掩埋,造成10人死亡。
2017年1月17日,中煤集團擔水溝煤業有限公司衝擊地壓事故,造成10人死亡。
2017年11月11日3時12分,遼寧瀋陽焦煤股份有限公司紅陽三礦發生衝擊地壓事故,初步分析為衝擊地壓事故,該礦702綜採工作面運輸順槽約220米巷道出現大面積底鼓、冒頂,且煤幫位移明顯,造成10人死亡。
2018年10月20日23時左右,山東省能源集團龍礦集團龍鄆煤業有限公司1303洩水巷掘進工作面附近發生衝擊地壓事故,造成約100米範圍內巷道出現不同程度破壞。該礦當班下井334人,經過9天的井下救援,22名被困礦工中,1人生還,21人遇難。
不僅在我國,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衝擊地壓的威脅。據《中國能源報》報導,1783年英國在世界上首先報導了煤礦中所發生的衝擊地壓現象。以後在前蘇聯、南非、德國、美國、加拿大、印度、英國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衝擊地壓現象時有發生。
為減少衝擊地壓帶來的破壞,2018年5月2日,國家煤礦安監局印發了《防治煤礦衝擊地壓細則》(以下簡稱《細則》,並於2018年8月1日實施。
2019年5月,國家發改委、應急管理部等四部門印發《關於加強煤礦衝擊地壓源頭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嚴把煤礦建設關口,最大限度減少新增衝擊地壓礦井,分類處置存量衝擊地壓礦井,加快推進落後產能淘汰退出。隨後,國家相關能源局和國家煤礦安監局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加強煤礦衝擊地壓源頭治理的通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多年來,我國持續加大衝擊地壓防治科技攻關力度,具備了一定的技術裝備基礎,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現場管理經驗。但隨著開採深度和開發強度的增加,衝擊地壓災害日益凸顯,且與其他災害相互耦合疊加,防治難度進一步加大。
同時上述負責人表示,煤礦衝擊地壓災害防治是世界性技術難題,致災機理十分複雜,與災害防治密切相關的地質勘查、檢測檢驗、監測預警等技術手段尚不完善,靈敏度和精確度不高的問題有待提高。同時,災害防治技術、工藝、裝備和措施的針對性、可靠性也有待加強。
公開信息顯示,我國現有衝擊地壓礦井產能約4億噸/年,三分之二分布在煤炭淨調入省份,一半以上屬於冶金與化工用煤,在煤炭供應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此,對於衝擊地壓礦井並沒有採取一刀切,而是對於經省級政府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具備災害防治能力且治理到位的礦井,進行「限產和減人」,減少幹擾;同時,國家將加強對煤礦衝擊地壓等動力災害理論研究和防治技術創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