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八歲的他,最為人熟知的身分,是新生代藏傳佛教大學者。但他的氣質,更像個具有舞臺魅力的rocker(搖滾明星)。
他和正統的學者型仁波切,很不一樣。他熱愛搖滾樂,尤其喜歡迷幻吉他大師罕醉克斯和滾石樂團。他隨身不離3C產品,包包裡iPod、iPad、黑莓機,樣樣不缺。他喜歡用英文寫詩、畫畫、寫書法,不知道該定位自己是西藏人、印度人,還是美國人。』
竹慶本樂2010年出版的書 「Rebel Buddha: On the Road to Freedom」《叛逆的佛陀:回歸真心 莫忘初衷》裡,用佛陀的一生,說明叛逆的必要。
『 叛逆的佛陀 』
我們常常把悉達多,那位我們稱為佛陀的年輕人,當做上帝一樣的談論著。但事實上,他只是個單純的印度年輕人,一個就像你我一樣的人。我們認為他應該是個擁有完全心靈覺醒能力的超級天才,但事實上,他真正的天才是在告訴我們:一個平凡人如何去達成與他相同的覺醒。我們說他是個王子,是王室的重要成員之一,我們認為他一定比我們佔有優勢,但事實上,在物質上來說,現在的我們比悉達多當時擁有的更多。
我們說他有個王國等等,但悉達多王子擁有的不會比現在中產的美國家庭還多。他可能有比較多的僕人,但你有很多的小工具,更多的科技,更多的舒適及方便。悉達多他沒有冰箱,但你有。悉達多他沒有無線網路,也沒有部落格,Facebook及Twitter。他可能有比較多的房子和士地,但你有一張更加舒服的床。甚至你可能有張Tempur-Pedic的太空記憶床墊。
重點是,我們不應該將悉達多的生活神話,並且想著,他的證悟是因為他擁有特別的環境。目前我們大部分人生活的物質條件都與悉達多類似。
悉達多是個尋找真理的人,就此而已。他不是在尋找宗教,嚴格來說,他不是特別熱衷於宗教。他在尋找真理。他在尋找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真正方法。這不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嗎?如果我們看看悉達多的生活,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只有在他放棄了宗教的修持後才找到他所尋找真理及解脫。這不重要嗎?那位成為佛陀,那位覺醒的人,從宗教中他找不到他要的證悟,反而是離開宗教這條路後才找到的。
『 真理不是宗教性的 』
事實上,悉達多成為佛陀是因為他在宗教上的失敗。他見到他曾經投入的苦修生活,並沒有帶領他到真正的解脫,所以他就放棄了這些方法。而他曾有過的五個同修,他們繼續這樣宗教性的苦行修持,他們把悉達多看成失敗者。他們認為悉達多不能承受這樣的修持,所以才放棄。之後,當悉達多獲得證悟,而且成為了佛陀,這五人就成為了他最早的五位弟子,但這五人在佛陀放棄宗教性的修持時視他為失敗者。我覺得這很振奮人心。身為一位心性上的修行人,我們應該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失敗。從悉達多的證悟不是來自他成功的宗教修持,而是他的失敗,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點。
身為一位佛教徒,悉達多是我們要追隨的最重要典範。他在心與心的極限上是位偉大探險家。他有開放的心,不用先入為主的想法去尋找真理。他想,OK,如果我可以宗教性的修持中找到真理,那我就來試試。他試了這些方法,可是他沒有找到真理,所以他放棄了。如同悉達多,我們如果真的想要心靈上的證悟,我們必需要超越宗教。我們必須要放棄執著在這些先入為主的宗教形式,想法與修持。
宗教,如果我們不善巧的了解它,它會把我們困在另一些規則之中。日常的規則已經把我們卡死在這世界裡了,我們還塞入了第二組的宗教規則。我不是說宗教或規則有任何的壞處,而是,我們應該要清楚的了解我們在尋找什麼?你希望宗教,一大堆的規則要你去遵守,還是你想要真理?真理不是宗教性的,真理就是真理。
如果你對「親見佛陀」與追隨他的有興趣,那你應該了解到佛陀的教法主要是在研究你的自心與一系列自心的訓練。這種修持方法是心靈性,而不是宗教性的。目標是要自我覺知,不是救贖;是要解脫,不是天堂。這是非常個人的修持。沒有好奇心,問題與你開放的心,是沒有心靈的修持,沒有任何可行的旅程,就算你能接受任何的傳統形式。
『 三種方法鍛鍊心 』
要怎麼訓練自己的心?竹慶本樂提出三種心的訓練方法:自律、禪修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