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試問,當下什麼電影題材最受大眾關注呢?或許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但如果提名科幻電影的話,相信大家不會有其他異議。自《流浪地球》上映之後,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就此被打開。雖然《上海堡壘》帶來了小意外,但是大家對科幻題材的熱忱並沒有因此熄滅。
郭帆更是憑藉《流浪地球》一片,拿下了第32屆金雞獎最佳影片,以及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可謂是大贏家。
《流浪地球》摘得百花獎最佳導演
8月初,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在剛落幕的大眾電影百花獎上,官方還舉辦了以「打造新時代的科幻電影」為主題的中國科幻電影高峰論壇。事實上,就目前的市場來看,科幻電影後續仍有強大的儲備內容。
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2》正在籌備中;田曉鵬挑起了《三體》大梁;和郭帆合作過《李獻計歷險記》的導演李陽也帶來了新作《從21世紀安全撤離》;以及陳思誠導演新作《外太空的莫扎特》,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是科幻題材。
除此之外,電影《拓星者》還未上映,導演張小北全新的科幻電影《星門深淵》也即將開機。
在《流浪地球》之後,為什麼沒有像樣的國產科幻電影誕生?拍攝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需要具備怎樣的實力?這個話題已經成為了大眾最關心的話題,我們試圖從後續的這些作品中,找到一個更新的認識。
我們在期待什麼樣的中國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都過去快兩年了,為什麼後續沒有優秀的國產科幻片?這個問題是當天論壇上,科幻作家韓松拋給《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的問題。犀利,但是所有觀眾都關心的話題。
在大家眼裡,科幻電影涉及的特效製作,是整個電影成功的關鍵。而從《流浪地球》上映以來,大家都無數次提出了電影工業化的概念,希望能通過更系統的製作體系,帶來更優質的作品。
誠然,不管成功與否,我們目前看到的《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的製作成本,都要遠超其他電影作品,而它們的視覺效果也是觀眾有目共睹的。高成本的製作,已經成為了觀眾心中科幻電影的重要標籤。
但是,從《李獻計歷險記》到《流浪地球》,一直有參與的導演張小北則提出了自己的另一種觀點,「大製作是必須要有的,但是真正能讓科幻電影成為中國電影中的類型特色,其實最好是能保證每年市場上都可以見到相應的作品。」
他告訴我們,由他自編自導電影《星門深淵》即將開機。目前整體都已經籌備完畢,並已在開機之前,就通過虛擬拍攝的方式,利用動態捕捉和虛擬攝影機等技術進行多次動態預演。
「具體電影場景有多大,需要怎麼樣搭建,甚至包括未來演員的走位、燈光的布置,我們都能提前預判。」不僅如此,張小北和我們透露,用了這套拍攝方式,只要電影正式開拍,特效工作也可以同步進行,這樣很大程度上節省了時間,同時也節約了成本。
張小北導演
無獨有偶,郭帆此前也提出了類似概念的虛擬製片技術,用更工業化的模式去製作這類需要大量特效工作的電影作品。當然,除了《星門深淵》之外,我們也發現目前不少這類中小成本製作的科幻電影正在建組籌備中,比如前文提及的《從21世紀安全撤離》,以及郭帆導演監製、孔大山導演的作品《宇宙探索編輯部》。
演員在科幻電影中的破局
有了這套虛擬拍攝的技術,是否演員的表演會因此被弱化呢?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張小北導演。「當然不是,一部電影成片好不好看,還是要由演員賦予。合適的演員可以用好的表演給這些角色注入靈魂。」他解開了我們的誤解。
目前,電影《星門深淵》的選角差不多進入尾聲,而《從21世界安全撤離》仍在積極選角中。
張小北也向我們提出,他其實很看重試鏡。但試鏡並非是試戲,而希望演員能按照相應的造型去拍一段東西,幫雙方建立這個角色的認知,從而判斷這個演員是否真的適合角色。當然,從《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兩部作品中,均有觀眾提出演員的狀態會讓人出戲的問題。
事實上,這早已是導演們之間探討過的話題。張小北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脫敏」。
觀眾的這種出戲感,很大程度的原因來自中國科幻電影的稀缺。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假設,閉上眼睛想像五十年後的東方世界,大部分人腦海中的場景是好萊塢科幻電影建立起來的視覺。
誠然,當初在《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中,中國元素的出現曾讓不少觀眾「出戲」。但是隨著未來中國科幻電影的數量越來越多,這種出戲的情況也必然會減少。
陳數客串《火星救援》
同樣,觀眾對於演員樣貌的接受程度,也不再只是局限於歐美人的臉型。「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學會如何用中國人的方式,中國人的情感去講述中國人的未來。」正如龔格爾在科幻論壇上提到的,《流浪地球》的成功,是讓觀眾信服了這樣一個科幻故事。這種情況本身就讓這部作品帶有實驗性。
科幻創作不著急分類
目前而言,大家提及中國科幻電影,多是《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但事實上,《瘋狂的外星人》同樣是一部科幻題材的影片,董潤年執導的《被光抓走的人》中同樣有科幻設定作背景。但後面兩部作品均被其喜劇或者現實主義的題材給掩蓋了。
誠然,對於不少科幻迷而言,他們通常會把科幻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而在更資深的科幻迷心中,科幻還能細分賽博朋克、蒸汽朋克、克蘇魯、太空歌劇等等。
「我們目前不贊同粗暴地把科幻進行分類。」因為愛科幻,而走上科幻電影之路的張小北給出了他的看法,「其實對於科幻的分類,是一個觀賞習慣的問題,我們應該先讓觀眾了解科幻,熟悉科幻,體會到科幻裡的情感。」
張小北導演的《拓星者》被認為廢土美學
由質變到量變,我們必須先讓市場有足夠多的科幻作品,再去討論這些分類問題。很顯然,就目前的市場而言,對於科幻的接受程度仍有明顯的局限性。尤其像最初主打科幻題材的《被光抓走的人》,到了上映之後,完全被「去科幻」,整體的宣傳以現實主義題材為主。
這種情況在這群科幻電影人眼裡,也是無可厚非。大家都認為,等到未來作品多了,觀眾們就都會接受。尤其是在張小北眼裡,「科幻只是一種類型,對於觀眾而言,最重要的還是人物和情感。」
科幻小說作家陳楸帆也指出,「情感永遠是影視取材的寶庫,還有人類記憶,歷史題材……這些都可以是科幻電影的主題。」而回歸科幻電影的創作,我們也發現,目前這類電影,多數還是依賴科幻小說IP——《流浪地球》《上海堡壘》《瘋狂的外星人》《拓星者》均是如此。
前文提及的《從21世界安全撤離》《宇宙探索編輯部》以及張小北導演的《星門深淵》,則是原創劇本。
參與過《拓星者》《球狀閃電》等項目編劇工作的張小北談到這一現象,並沒否認IP的意義。確實,如今科幻小說的湧出,給科幻電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讓觀眾能更快地進入科幻世界。
但是對於更長遠的發展,「這個行業裡的人有一個共識,真正適合拍成科幻電影的故事,應該都是原創劇本。因為小說改電影的話,它中間有很多複雜的過程,這也間接導致了目前為什麼很多科幻小說賣出版權之後,卻沒有拍成電影。」
至於未來中國科幻電影能有如何的表現呢?我們或許無法地給出定論,但就目前《流浪地球》的成功,以及郭帆、陳思誠、張小北等電影人在中國科幻電影路途上的持續探索,我們期待它會有更好的表現。
正如張小北所期盼的,未來電影市場上,能有更多中小成本的中國科幻電影出現,這既能見證中國電影技術進入全系的製作體系,又能真正實現中國科幻的文化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