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陸軍和外交部在新德裡時間星期二深夜證實,在中印邊境衝突事件中,印軍的死亡數字從此前一天的3人增加到了20人。
(圖源:谷歌)
這次事件發生在緊張局勢升級之後,為中印邊境地區至少45年來發生的第一次致命衝突。
印度為何死亡20人?
印度軍方16日發表聲明,在實施降低加勒萬河谷緊張態勢過程中,昨天晚間雙方發生了暴力的對峙。印度方面死亡的人員包括一名軍官和兩名士兵。
17名印度軍人在對峙地點執勤中嚴重受傷,此後由於在高原地形下暴露於零下低溫中,造成傷情惡化,最終行動中死亡數字達到20人。
印度民間悼念死去印度軍官(圖源:社交媒體)
據法新社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印度周一兩次越過邊境,挑釁和攻擊中方人員,導致雙方邊防部隊發生嚴重肢體衝突。
不過,雙方都堅稱,在過去40年裡,雙方沒有開槍。印度軍方周二表示,在最近的這場衝突中,「沒有人開槍」。有報導稱他們用石塊和棍棒打了起來。
傷亡情況如此嚴重可能是印度缺少後送能力,或者高原救護條件不足,高原上受傷後,致命率本來就大大高於低海拔地區。
有醫學的專家表示,導致印軍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腦疝,腦疝是由於顱內外壓差急劇變動造成的,腦組織從高壓區向低壓區移位,形成佔位性病變。
腦疝(圖源:百度百科)
在高原環境下,由於外部氣壓很低,人體內外壓差大,顱腦損傷很容易導致這種症狀,而一旦腦疝形成,搶救不及時就會很快致命。
據報導,中國的邊防哨所配備了氣囊式高壓氧艙設備,同時有完善的後送系統。目前不能確定印軍方面的哨所是否有此類配置。
氣囊式高壓氧艙
自上月以來,世界上最長陸地邊界之一的喜馬拉雅地區的緊張局勢一直在加劇,中國和印度都指責對方越過實控線。
《印度論壇報》(tribuneindia)透露,這次加勒萬河谷爭端的起因,是印度軍隊不承認目前雙方公認的實控線,轉而以1956年版本地圖上的實控線為依據,向河谷深處推進,被中國軍隊阻止了。
彭博社5月27日報導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政府官員說,中國與印度當下的緊張狀況可能是由於印度在拉達克加勒萬河谷建成一條公路和橋梁引起的。
為什麼是加勒萬河谷?
加勒萬河發源於新疆和田阿克賽欽南部薩木崇嶺地區的加勒萬-岡日峰,發源地有長達35公裡的冰川,向西北流出我國國境匯入印度控制的什約克河。
該地區海拔在5100米左右,河谷與山頂高差有500米左右。加勒萬河全長只有83公裡,但是水流比較急,有至少9處深達數十米的深潭,流域面積有1745平方公裡。
加勒萬河,紅色為谷歌地圖中方控制區(圖源:FX168)
加勒萬河谷地區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印軍在中印邊境補給線的安慰。
現在整個什約克河為印度所控制(印軍稱它為雞頸走廊),位於喀喇崑崙山雪線以東,西北到東南走向的喀喇崑崙山基本無法翻越(海拔6000多米,常年積雪)。所以什約克河走廊又是印軍的生命線。
很多年前,印軍從列城修了一條穿越什約克河走廊的邊境公路(DSDBO公路),直通西北方向的德普桑平地和鬥拉特別奧裡地機場,這是印軍前出德普桑平地和鬥拉特別奧裡地機場的後勤保障線,該地距我國的天文點邊防哨所不遠。
加勒萬河口正對著印度邊境公路和印度軍營(圖源:FX168)
從上圖可以看出,加勒萬河口的爭奪直接關係到印度什約克河走廊得失,所以自1962年中國收復加勒萬河口,這片領土引發了無數小衝突和外交摩擦。
1962年中印戰爭後,加勒萬河口曾被印軍短暫佔領,印軍沿河谷前推了5公裡,與我軍形成對峙。隨後又被我軍攆了回去,我們在河口山頂設有巡邏哨,監視印軍在什約克河軍事基地的動向。這就是我軍長期防守加勒萬河口的原因。
現在我們看見的相關地圖和谷歌地球,關於加勒萬河谷的控制線,都是印軍單方面提供的對峙線,但並不是兩國的邊界線,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兩國的暫定控制線應該在加勒萬河口與什約克河的交匯處,什約克河應為暫定邊界線。
從印度軍營方向看加勒萬河口(圖源:FX168)
本次衝突的起因,是莫迪政府於去年決定用兩年時間在中印邊境修建66條邊境公路方案,方便印軍和重型武器裝備在中印邊境的運輸,其中包括沿中印邊境走向的什約克河(DSDBO)戰略公路,向加勒萬河谷修建的支線公路。
根據今日印度、ANI、印度斯坦時報等印媒報導,印度計劃到今年年底,修建八座橋梁及其某些路段的瀝青路面的鋪設工作。這條簡稱為「DSDBO」的戰略公路建成後,從列城到陶貝奧迪機場的旅途時間,將從兩天減少為6小時。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印士兵在加勒萬河谷的衝突只是表象,而印方在拉達克的「DSDBO」戰略公路,以及中方在西部邊疆非前線地帶的戰備調動,才是背後的關鍵。
印度「DSDBO」戰略公路(圖源:opindia.com)
2020年5月,印軍躍過什約克河,從加勒萬河口向河谷縱深修建了一條簡易公路,已修建約2公裡,並準備在什約克河上架設橋梁,通行武器裝備。我軍上前制止,驅趕了印軍,重新控制了加勒萬河口和附近山頂。
據印度社交平臺傳出來的消息,在6月6日舉行的會談中,印軍讓中方退出加勒萬河口,並恢復到2020年4月以前狀態,中方沒有答應。中方要求印方停止所有在中印邊境修建的工事和公路,包括在什約克新建公路,印軍也沒有答應。
據《印度時報》等印度媒體報導,在這次中將級別的會談中,雙方對實控線存在認知偏差。印度為自己的立場辯護,稱建設是在實控線內進行的,因此中國沒有理由反對修路。印度方面要求中國撤軍,中國方面則表示,在實控線中方一側的部署「沒有什麼不尋常」。
中印之間會打仗嗎?
隨著中印邊境緊張情緒加劇,中印雙方均向衝突方向加派軍隊。
5月底,空軍新聞網轉載刊發消息稱,空降兵某旅幾小時內將人員物資和武器裝備投送至數千公裡外的西北高原某地域,部隊整建制抵達時間較以往明顯縮短。
6月7日,《》微博轉載播發央視軍事視頻《從湖北出發!空軍整建制兵力投送》,視頻披露了整個投送過程,空軍官兵全副武裝乘坐鐵路、民航等社會化交通工具奔赴千裡之外。
圖源:社交媒體
近期,西藏軍區近期在高原密集組織演訓。據中新網報導,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16日透露,在海拔47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西藏軍區某旅近日舉行了一場立體拔點實兵實彈演習,去年國慶大閱兵中高調亮相的我軍新型陸戰裝備——15式輕型坦克參與其中。
《印度快報》6月12日也報導稱,就在印度和中國討論如何緩和拉達克東部實控線沿線的緊張局勢之際,印度軍方消息人士11日說,在今年5月對峙最激烈的時候,兩國已將軍隊從通常的位置調往前線,部署到整個中印邊界。
軍方消息人士稱,軍隊調動是在印度與中國共有的3488公裡邊界的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地區的縱深地區進行的。
多位消息人士稱,儘管雙方的對峙僅發生在位於西部地區的拉達克東部地區,但雙方軍隊在中部和東部地區都增強了軍事實力。
他們說:「自5月份以來,中國還增加了在其他地區的軍事存在。因此,印度也增加了在其他地區的軍事存在。」他們強調,軍隊沒有部署在實控線沿線。
中印邊境線機場地圖(圖源:谷歌地球)
CNN撰文稱,有關軍隊集結的報導讓許多人擔心可能發生對抗,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媒體都發表了要求採取行動的呼籲的情況下。
儘管印度公開呼籲緩解緊張局勢,印度政府的主要人物卻採取了咄咄逼人的口吻。印度內政部長沙阿(Amit Shah)本月早些時候在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的集會上說,「任何侵入印度邊境的行為都將受到懲罰。」
沙阿說:「兩軍在戰略和行動層面都保持了克制。然而,在戰術層面上,由於實控線沒有在地面劃定,人們對實際邊界的看法不同,因此會發生對峙。雖然對峙可以在當地解決,但涉及道路和防禦工事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衝突,總是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需要軍事和外交舉措的結合。」
據印度新聞媒體「TimesNowNews」6月15日報導,目前解放軍在加勒萬(Galwan)和班公湖(Pangong)後方的地區部署了大約1萬人的軍隊。解放軍部隊還得到了大約100輛坦克、裝甲運兵車、兩個炮兵團、戰鬥機和預警機的支援。
受緊張情緒影響,今日軍工板塊持續升溫,個股大面積翻紅,截止到收盤,東方精工(002611,股吧)、長城軍工(601606,股吧)、新餘國科(300722,股吧)、矽寶科技(300019,股吧)、內蒙一機(600967,股吧)等6股漲停,16股上漲超過5%。
圖源:騰訊自選股
不過,即使中印雙方重兵壓境仍然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克制。印度外交部16日表示,堅信維持邊境地區和平安定的需要,相信可以通過對話來解決分歧,將強烈捍衛印度的主權與領土完整。
17日,國防部長辛格就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士兵死亡事件作出公開回應。隨後,辛格在推特稱,「加勒萬河谷的士兵傷亡令人深感不安和痛苦…國家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勇敢和犧牲。」此外,他對陣亡士兵的家屬表達了慰問。
對於辛格的表態,印度媒體「印度周刊」認為,他沒有提到中國,這或許表明莫迪政府決定不推動局勢升級。
印度媒體報導截圖
就中印邊防人員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發生的衝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7號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有關問題發生在實控線中方一側,責任不在中方,要求印方遵守此前雙方達成的共識,不得越線活動,挑釁滋事。
趙立堅還透露,目前,兩國邊防部隊正在處理具體問題。他表示,中印正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就解決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當前邊境地區形勢總體穩定可控。
此外,中印雙方的外交談判一直在進行。在北京,印度大使米斯裡(Vikram Misri)參與了討論。在新德裡,各方正在進行不同級別的討論。
另據《印度時報》報導,在中印兩軍在拉達克實際控制線地區對峙引發緊張局勢之際,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 Jaishankar)計劃於6月22日在俄羅斯-印度-中國三方會議上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6月16日下午,印度方面傳來消息,說中印兩國軍人在邊境地區發生衝突,造成人員傷亡。一時間國際社會紛紛關注。
當晚,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就此事發表聲明稱,「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要知道,就在6月6日,中印兩軍剛在邊境會談點舉行了「軍長級會談」,就解決近期邊境事態、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進行磋商。當時雙方的共識是,「要落實好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要共同努力去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9天後,衝突發生。這次明顯是印度主動挑釁、背棄承諾。
其實,雙方衝突在上個月已有「端倪」——5月5日,印軍即從該河谷地區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後遭中國邊防部隊管控;5月9日,印軍又從錫金段越線進入,導致雙方衝突。
這次雙方發生衝突的加勒萬河谷是個什麼地方?
如上圖所示,它位於中印邊境西段阿克賽欽地區,是加勒萬河與什約克河的交匯點。此處山高坡陡,谷深溝窄,不適宜人類生存。
但它的戰略地位很重要,是進入阿克賽欽乃至南疆的要隘。1962年以來,加勒萬河谷地區的實際控制線一向非常明晰,一直都是中國實控。
5月13日,印度陸軍參謀長馬諾吉·慕康德·納拉文說,不要過度解讀當前的中印對峙,中印兩軍對峙是「由於對實控線認知不一致」,才導致雙方邊防軍隊在此遭遇。
這句話看似「公允」,其實不然。納拉文所謂的「雙方對實際控制線有不同認知」,其實是試圖挑戰中國對這一地帶的實際控制,妄圖通過頻繁挑釁,甚至越線進入中方實控區,把事情鬧大,將中方實控區炒作成「不同認知」的「爭議地區」,進而改變管控現狀。
印度在「洞朗對峙」的時候就玩過這種把戲。對峙爆發前,中方曾兩次向印度提前通報,告知中國即將在洞朗地區修路,但印方突然派軍隊幹涉中國修路,當時讓中方感到非常吃驚。
這是因為,其一,洞朗地區明確不屬於印度;其二,印度稱是應不丹的要求出兵來阻止中國,而中國得到的信息是,不丹根本沒有要求印度出兵。
這種把戲非常短視、落後。印方以為靠派士兵賴著不走、搭帳篷、設路障、向中方士兵扔石頭、和中方士兵打架等停留在石器時代的手段,以為拿準了中方士兵不想讓事情升級惡化的心態,就能蠶食中方的土地。
這也符合中國觀察家們對印度外交的一貫評價:印度在對華政策上秉持的是機會主義心態,習慣於貪圖一時的小利小惠,而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目前看來,印方似乎沒從「洞朗對峙」中吸取教訓,反而從中國的友好態度裡得出了錯誤判斷,變本加厲地「玩遊戲」。
這次,終於玩過火了。
那麼,中國要不要狠狠地給印度一個教訓?
如果想給印度一個教訓,事情的結果是明擺著,因為中方的戰鬥力毋庸置疑。但無論如何,誰也不願意真走到戰爭那一步。況且昨天,印度單日新增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達9789例,累計確診病例數已逾35萬例。應對疫情、拯救國民生命,應是印度的當務之急。
那麼和談呢?中方已經明確表示,要求印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對話和談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今天,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長蘇傑生通電話時也強調,雙方應按照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通過中印邊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邊防部隊會晤機制等既有渠道,就妥處邊境事態加強溝通協調。
但前提是印方要端正態度,嚴懲肇事責任人,嚴格管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挑釁性舉動。在事涉中國領土主權的問題上,別再搞這種耍無賴的小把戲。
來源:FX168、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