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類節目熱播的背後
近兩年,一向神秘、高冷的科技類節目開始深入觀眾視野,特別是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各大衛視的科技類節目密集上馬。比如湖南衛視的科技秀《我是未來》,深圳衛視的科普類喜劇節目《極客智造》,山東衛視的科學魔幻競猜秀《奇蹟時刻》以及央視介紹人工智慧前沿科技的《機智過人》等。
「一種類型節目火熱的背後一定有其社會需求。一方面是國家層面整體輿論對科技強國的倡導,另一方面也源於人們發現科技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越來越深刻。」 山東衛視《奇蹟時刻》的製作人楊萊萊表示。
現如今,從社交媒體的運用到網際網路經濟的繁榮發展,從人工智慧的追捧到智能家居的更新換代,科技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並改變著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為此,人們對科學技術認知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強烈。回到科技類節目本身,節目的創作也逐漸從最初的說明解釋為主逐漸向更加綜藝化的形式轉變,比方《最強大腦》等就表現得具有娛樂性,所謂「高手在民間」,更接地氣,更有親和力。
應當說,綜藝節目要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既要有娛樂性,又要反映當下社會生活,而科技類節目在創作中,如何兼顧娛樂性與科技的嚴謹性卻並不容易。所以,很多業內人士覺得,目前科技類節目還屬於「投石問路」的階段,雖然節目的內容和質量都有一定的體量,但還沒有真正成功的模式出現。
對此,楊萊萊以《奇蹟時刻》為例解釋道:「我們在節目製作中會用最平實的以及更生活化的方式來呈現,比方說我們在節目中會有科學題目對於明星的問答,而這些題目大多數是來源於生活中你看到的,用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節目中引入『科學商』的概念。我們其實想表達的是,科學科技並不是只屬於某一類高端人群,而是可以人人皆有。跟智商、情商一樣,科學商也來自於我們所有人身上的一個屬性,所以,在這個節目中我們用一種更接近於大眾也更生活化的方式通過普通人的生活經驗、職業經驗呈現。」
而對於節目科學嚴謹性的把握,很多節目組會邀請專門的研究機構作為技術支持。「除了綜藝節目自身的娛樂屬性外,為了體現科學的嚴謹性,我們在節目中還特別邀請了中科院的物理研究所做支持,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節目中魔術呈現的是娛樂化的效果,答題是一個綜藝的表現形式,而我們科學的嚴謹性來源於節目中科學實驗的呈現和專家團隊的配合,通過多重因素實現節目效果的最大化的呈現。」 楊萊萊進一步解釋道。
《奇蹟時刻》製片人趙瑞總結道,他們想做成一檔貼地氣、有生活溫度的科普節目,達成魔術和科學的嫁接。而最大的製作難度就在於打通魔術與科學的邏輯,找到魔術中引發興趣的科學現象,明確魔術隱含的科學是身邊的生活現象或普通的科學原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