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1980年,中國南海之濱的一個小漁村迎來了一場命運的徹底變革。
40年後,2020年,這座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的先行軍,已發展為一座全球矚目的國際化都市。
這裡是深圳。
40年滄桑巨變,深圳的發展日新月異,其中深圳高等教育更是從無到有,憑著改革創新、敢想敢幹的精神,不斷發展壯大,探索出一條高等教育辦學新路。其中,剛過百廿生日未久的北京大學,通過在深圳唯一一所異地校區的建設和發展,在這片熱土上,見證並參與了深圳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鷹擊長空、乘風破浪。
破土綻新芽,百廿學堂拂南國新風
上世紀90年代,深圳市積極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深圳決定,要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系統。在2000年4月召開的全市教育工作大會上,深圳市決定規劃興建大學園區,吸引國內外頂尖大學來深辦學,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基於此,深圳市人民政府誠邀北大共建異地辦學校區。彼時北大剛剛度過百歲生日,「常為新」的百年學堂,站在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高地上,從國際高等教育戰略布局考慮,第一次走出燕園,選擇將唯一一所異地辦學校區紮根深圳。
2001年1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合作創辦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這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一塊寶貴的試驗田。從此,北京大學開啟了異地辦學的全新探索,深圳也迎來了與百廿名校的攜手共創。
2001年9月26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正式掛牌成立
如今,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創院已十九載,秉承北大精神與深圳創新風範,十九年風雨兼程,開拓創新,在南海之濱造起一座「南國燕園」。這裡匯聚著教育家們的夢想,傾注著北大師生的心血。從陳章良、林建華、林鈞敬、海聞、陳十一、吳雲東、詹啟敏等一任又一任的院長,到王陽元、楊芙清、唐孝炎等一名又一名的院士,從史守旭、欒勝基、李貴才等一個又一個的早期開拓者,到雷蒙、楊震、潘鋒等一位又一位引領學科發展的著名教授,從各部門的員工,到各學院的教師,從海歸青年,到國際學者,開宗立派,創建學科,延續傳承,弦歌不輟。
與從小漁村剛起步的深圳一樣,深研院一路拓荒建院、平地起樓:2002年,深研院與本部相關的5個學院共同建立了商學院、文法學院、生物技術與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城市學院;2008年創建國際法學院,並開始招收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2013年成立新材料學院與通識教育中心,進一步明確與本部差異化發展、優勢互補,立足深圳、面向廣東、服務華南。如今,深研院已有信息工程學院、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環境與能源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新材料學院、滙豐商學院、國際法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八個學院。在傳承發揚北大優勢學科的同時,探索出「前沿領域、交叉學科、應用學術、國際標準」的國際化、差異化辦學之路。
科技領浪潮,學科布局緊跟產業前沿
四十年來,深圳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奮勇拼搏,不斷在新起點上展翅高飛。2009年以來,深圳率先出臺實施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配套政策:信息技術產業是深圳最大的支柱產業,華為、騰訊、大疆等一大批優秀企業已具備全球競爭力;深圳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領域引領中國創新之路,有華大基因、邁瑞等明星企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方面,深圳空氣品質居全國前列,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另一方面,深圳加大環保力度,著力發展新能源,比亞迪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標杆……在公平健全法制環境下,如今,深圳GDP從1980年的2.7億,如今已增長為2019年2.7萬億,GDP躋身亞洲城市前五,從邊陲小鎮發展為國際化都市。
2018年4月8日,省部共建腫瘤化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
紮根深圳,北大深研院堅持異地辦學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學科布局、學院建設與深圳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信息工程學院圍繞微電子、計算機等專業方向,廣泛介入深圳信息產業發展,應用基礎研究在華為、中興、華星光電等知名企業轉化,為新工科的發展奠定基礎。化學生物與生物技術學院定位重大疾病的化學基因組學研究,致力於中國創新藥物研究,誕生了一系列原始創新的成果;2004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從事化學基因組學研究的實驗室,2018年「省部共建腫瘤化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深圳市第一家依託高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與能源學院圍繞著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水、大氣、能源等問題,尤其對於「深圳市大氣PM2.5來源解析研究」幫助指導政府科學決策,為深圳市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PM2.5達標的一線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以解決國家重大產業布局、城鄉統籌、智慧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等關鍵技術、方法及理論為抓手,致力於中國新型城市化和可持續研究,城規學院主持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曾獲「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一等獎,開展了我國第一個跨不同制度邊界的空間協調研究,對粵港澳空間協調發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作為最年輕的學院,新材料學院以創建「一流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辦學目標,牽頭組建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與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為深圳首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滙豐商學院以建設一流的「商界軍校」為目標,培養有領導力、有自制力、有遠大視野的商界領袖,於2018年創辦北京大學滙豐英國校區,這是中國大學首次在發達國家獨立建設自有產權、自主管理、自授學位的辦學實體機構。國際法學院是中國唯一一所提供全英文環境下美國法學位教育(J.D.學位)和中國法法律碩士(J.M.學位)教育的法學院,培養目前亟需的具有跨國法律背景的高端人才。人文社會科學院是北大在深圳的一個文科基地,為人文、社會科學等交流提供開放平臺。
2019年4月3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與深圳市科創委共同舉辦的深圳灣實驗室正式揭牌
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前夕,黨和國家在新時期再次交予深圳以重大歷史使命: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深圳作為四大核心城市之一;同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並以此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深圳與北大的合作,也在新時期國家重大戰略背景下不斷深化:2018年,深研院參與建設廣東省首批4家省實驗室之一的鵬城實驗室;2019年,與深圳市共同舉辦深圳灣實驗室,在生物醫學前沿和應用領域,建設公共平臺、聚集優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支撐深圳市、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產業與臨床醫學的發展,成為打造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同年,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裝置(大科學裝置)落地實施。
凝心聚英才,建設師資高地培養未來人才
「來了就是深圳人」,是在深圳隨處可見的口號。深圳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與配套服務,吸引國內外精英人才來此落戶。深研院經過近20年的積累,打造了具備國際視野和一流學科建設經驗的學術帶頭人為中心的學術團隊,聚集了大量世界一流人才。深研院現有教職工706人,其中專任教師179人。專任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
迄今為止深研院共培養14316位畢業生
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是南燕人。迄今為止深研院共培養14316位畢業生,為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輸送了大批青年人才,近五年畢業生留深率穩定在33%,遠超北京、上海,其中更不乏在深圳創業的青年才俊。2008級信息工程學院校友、深圳邁迪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黃錦鋒曾表示:「我經常在與客戶交流的時候,不由自主地為深圳做廣告,因為確實是這個城市造就了我們。」 2012級環境與能源學院校友郝祥林從新加坡國立大學深造後選擇再次來到深圳,在這片創業的沃土上開啟少兒編程之旅,他和同為校友的創業夥伴連續兩年入選「胡潤中國30位×30歲創業領袖」「福布斯中國30under30精英」榜單。
攜手再出發,北大深圳故事續寫精彩華章
如今,四十不惑的深圳即將再次出發。「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既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歡迎世界各國更多地參與中國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發展,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新格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將在新起點上向世界展現新的更大奇蹟。
2019年8月,深研院迎來新一批留學生,截至目前,深研院國際學生數為157名
在南國燕園,國際化也一直是深研院鮮明的辦學特色。近20年來,深研院辦學國際化程度連年提升,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學生招收與培養、國際交流上,全方位、高水準的國際化辦學格局基本形成:外籍教師比例在全職教師中高達33%,與30多個國外知名大學建立聯合培養和交換生項目,留學生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國際法學院、滙豐商學院採用全英文授課。作為全世界唯一一所提供J.D.和J.M.教育的法學院,國際法學院致力於培養既懂中國法、又懂美國法的法律人才,樹立了國際法律教育新標準,成為「中國最具創新性的城市裡最具有創新精神的法學院」;滙豐商學院通過EPAS、AACSB、AMBA三大國際認證,已然躋身世界一流商學院行列,滙豐商學院英國校區正式在英國啟動招生,成為第一個在海外的國際化校區。
2018年3月25日,北京大學英國校區啟動儀式舉行。北大英國校區的成功設立是中國高校「走出去」的積極嘗試
2020年,北京大學與深圳市政府積極溝通,在目前深圳研究生院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探索建設面向未來的國際校區。未來校區將充分利用深圳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加強「一國兩制」教育,促進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面向「一帶一路」國家,以跨學科方法和國際化視野、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在多元文明中聚焦中國、關懷世界,培養溝通中國與世界、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領袖人才。在國際化道路上,北大深圳將繼續攜手,在新時期的創新型國際化城市中,創辦具有中國特色、吸引全球目光的高等教育。
深圳特區成立四十載,四十而已,新徵程再出發;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建院十九載,桃李年華,好時光正青春。北大與深圳的故事將一直續寫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