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風平浪靜》中的男主角宋浩,讓我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罪與罰》中的拉斯柯爾尼科夫,二者其實有一定的共同點,就都是通過「罪與罰」來表現一種自我拯救態勢,但是宋浩並沒有對方幸運,或者說,在這個你我都不敢面對的現實中,其實在他15年前選擇走出門那一刻,這個男孩已經被「社會性死亡」了。
一名「優等生」因為保送名額被頂替,從而引發的蝴蝶效應,導致他跌入宿命的旋渦,大好前途毀於一旦,且這麼多年之間一直生活在誠惶誠恐中。他一直以來都在自責且逃避。不過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有著贖罪的心理,當他偶然回到故土,抱著救贖的希望,能讓自己良心好受,卻發現事與願違,過去的一切如影隨形,導致他越陷越深。
2020年首部華語電影——《風平浪靜》,一個被頂替的好學生波折的人生最終導致悲劇的故事,無論是話題還是質感,該片呈現的都很帶感。電影的故事結構屬於「步步緊逼」類型,從奧利弗斯通的《不可掉頭》到寧浩的《瘋狂的賽車》其實都是這樣的類型,一步錯步步錯,完全無法回頭。不過本片的故事風格比較偏重個人表達,就是深入到角色內心之中,從內心的孤獨,到整個世界對他的「敵意」,讓人無限感慨。
所以這部電影在電影的網狀線索中,涉及到事件本身,以及角色內心和人物狀態,這就使得電影更加偏重於個人表達,絕非大開大合的劇情衝突,卻是角色宿命的旋渦中,著力凸顯「罪與罰」的主題,為電影挖掘出難得一見的深度,更使得故事讓人回味無窮,頗有東野圭吾社會派小說的意味。
比如章宇飾演的男主角宋浩,本來擁有大好未來,卻因為李家父子的自私,因為自己父親對仕途的迷戀,背上「殺人犯」的罪名,被迫離家15年,長期處在極度壓抑狀態。而當他遇到了潘曉霜,產生了一段溫潤的情感,也遇到了讓他產生負罪感的萬小寧,一度使得他灰暗的人生重現光明。但時過境遷後的所謂風平浪靜,顯然是在醞釀著更大的風暴,往日的陰霾卻自動找上門來,一切都揮之不去,都因為當年「沒戳破的殺人案」,時刻提醒著宋浩,這一切都沒有結束,但也因為這個秘密,他不得不再次誤入歧途,被親情、愛情和友情纏繞的他,宛如隨時準備爆發的困獸。
所以電影的故事起因,就是建立在一個秘密的基礎上,最後又用新的秘密,掩蓋昔日的舊夢。這一切就像一雙無形的手,直到把男主角推向深淵,一點一點蠶食著角色的內心。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其實電影誰也無法置身罪案之外,電影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而所有牽扯在這個事件當中的人,他們是行兇者,也是受害者,一切的根源,就是被冒名頂替的保送名額,導致後面的故事,不禁讓人想起了之前被爆出的高考成績被冒名頂替的新聞,同樣駭人聽聞,電影裡宋浩整個人生被毀,然而現實比電影更荒誕,「誰來為他們被偷走的人生買單」?
《風平浪靜》擁有一個迷人的犯罪故事,步步緊逼的故事結構和發人深省的主題,讓人背後發涼。然而整體冷峻的風格中點綴著溫潤的情感,光影和鏡頭登峰造極,使得從內到外都有一種迷人的魅力。因為男主角宋浩故事的起因和結果,是一個從罪到贖的過程中,但他的整個人生,是罰的階段,導演並沒有直接去說贖罪,而是重點寫罰,因為在整個電影中,導演李霄峰,監製黃渤在內,有意識地向人們告誡,人要徹底認識至自己的墮落,就必須對罪惡有一個情醒的認識,這個認識中夾雜著人的道德自知和善的願望。罰的心路歷程本身就是一個心靈反思與徘徊的過程。因此人要在善惡的較量中去自我受罰,從而在痛苦的受難中確立真正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