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歌手》落幕了。
節目結束後,我認真看了每一條評論,愈發感嘆這一季的特殊。
從《我是歌手》節目第二季以來,每一季都會有一位有公認實力與成就的重量級前輩坐鎮。基本大家看到首發名單,就大概猜到那一年歌王會花落誰家。往季對於結果的激烈討論雖然有,比如有人過早淘汰、有人名次過低之類的,但從未像這一季這麼激烈。
輿論主要聚焦在華語歌手。這一季進入總決賽的諸位華語歌手,基本都是在我成年之後一路看著他們逐漸崛起、成名、徵戰的,且都來自電視選秀綜藝。資歷最老的蕭敬騰,成名於2007年的超星。徐佳瑩來自2008年的超星。袁婭維、吉克雋逸登場於2012年好聲音,華晨宇是2013年快男,周深是2014年好聲音。
彼時唱片工業萎縮,網際網路大發展,娛樂綜藝興起,他們幾乎都成長於音樂產業的轉型期。來自中國臺灣的蕭敬騰與徐佳瑩在唱片公司的嚴密企劃下,走的是傳統的靠作品一步步積攢聽眾的路。得益於臺灣地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樂壇」,他們一路發展穩健。
之所以叫「樂壇」,至少要有權威獎項匯集業內討論,要有頻繁的交流、互動與議題共感。在成熟的「樂壇」環境下,好作品容易被發掘、發酵,因為自有一套體系,也自有一套傳聲機制。
內地幅員遼闊、勢力複雜、成熟的唱片企劃、藝人企劃未能滿足所有藝人需求,但市場需求又大大超過臺灣地區,因此整個發展的形態就不太一樣。節目中的內地歌手,能夠從千萬人中殺出,都有著強悍的舞臺表演實力,毋庸置疑。但由於缺少「樂壇」上層建築的層層篩選,他們做出了好作品也很難為大眾知曉。
這裡的上層建築是什麼?是大眾媒體在有意識篩選後形成的「共識」。這種共識以往會體現在較有知名度的音樂雜誌、廣播媒體、權威獎項裡。比如雜誌編輯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DJ們會選擇播放的歌曲,評審們會討論決定哪些應該被推崇。但如今這些東西在內地似乎已經消隱,缺少能夠服眾、真正有權威的東西。
我們太依賴網際網路了,太依賴碎片信息了,太依賴自我選擇了,這也是我今年看網友對歌手討論最大的感受,每個群體有每個群體的邏輯,壁壘分明,各說各話,誰也不能說服誰——因為我們沒有上層建築,到了個體自然一片散沙。
回到「歌手」這個節目。在內地樂壇普遍缺少上層建築選擇的情況下,這個節目無形中就寄託了聽眾對於「權威選擇」的期許。以往幾年的節目都有德高望重的歌手,某種程度上獎項已「預先頒定了」。
今年呢?做什麼都會有人覺得黑幕。因為歌手的「大眾評審機制」本身就是不符合「權威選擇」要求的。我們能對500個隨機選擇的聽眾有什麼專業性/權威性/代表性要求呢?歌手節目的初衷是訴諸本能、訴諸音樂的感染力。但音樂舞臺本身的評價標準是多元性的。如果是聲樂比賽,我們拼vocal。如果是跳舞比賽,我們比舞蹈。如果是創作比賽,我們比作品。但「歌手」究竟在比什麼?沒有人提供明確標準,也很難有人真正遵循這個標準。
因此它充滿了隨機性,充滿了爭議性,也正因如此,它註定是一檔綜藝。只是這檔綜藝在嚴格的篩選,公平的過程,專業的背書的基礎上,過度承擔了我們對內地樂壇缺失的上層建築的期待。
於我而言,放下執念,或許能真正欣賞這場「競賽」背後的美好。
歌手的「競賽」機制不是為了決出冠軍,而是為了讓每個參與者認真、逼出潛力,觀眾能欣賞到更精彩的表演。沒有競技機制的音樂綜藝,從歌手到聽眾好像都沒那麼在乎。但只有「在乎」才能引發更有價值的東西。
我們每期這麼煞有介事地討論、吵得不可開交。但我相信,真正認真去討論這件事的人,一定都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和這個世界相比,「誰拿冠軍」,「有沒有劇本」,這類問題實在太渺小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說說總決賽的每一位。
蕭敬騰
蕭敬騰會唱歌。在節目中印象最深的是他說選《那女孩對我說》有點取巧意味,誠懇得讓人心疼。
他這次的歌手之旅到後半程開始大量選擇小眾流行時,姿態其實是有些反省意味的。他不再那麼在乎名次了,倒是希望自己能成為歌曲的傳播媒介。
總決賽裡,他的兩個表演都有著不錯的水準,無論是第一首和林俊傑合作的流行抒情(除卻幾個高音),還是第二首復古舞曲完成度都不低。但缺少觀眾捧場的情況下,總是不如主場作戰來得熱烈。
徐佳瑩
記得歌手剛錄完第一期的時候,我和一個業內前輩聊天,她說Lala唱完第一首歌有那麼點沮喪,覺得自己沒發揮好,成績似乎也一般。
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原來經歷過一季競演洗禮的徐佳瑩也會在乎這個啊。轉念一想,可能就是會在乎這麼多的徐佳瑩,才會有那麼多細膩的心緒吧。像極了時常不自信的我們。
這種擺動讓她的現場表演總有著完全不同於CD版本的情緒。幾年前聽音樂的時候我就很喜歡收集對比歌手的live版與錄音室版差異,往往發現live版不完美的那些個剎那似乎就是我最能記住那個表演情緒位置。
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季徐佳瑩的表演是我重聽次數最多的。她經過唱片工業的淬鍊打磨,對情感的表述已經自成一派、深入人心,完美與不完美,大都跟著情緒的控制在走。當然,部分選曲因為競演需要改得有點前後強弱對比過大,仿佛在唱片裡的Lala之外又有個當打的Lala。但音色、咬字與情感的拿捏依然到位。
總決賽的她徹底放開了自我。和韋禮安的《管他什麼音樂》恍惚間回到當年超星總決賽的唱跳那般歡脫,只是今日的她要成熟了不少。
記得她說過,「我就是一個會在地上打滾的瘋婆子,而不是外形是什麼樣子,不是高矮胖瘦,而是我真正的樣子」。當她因為音樂感動、甚至在臺上滾來滾去,做一個瘋婆子,丟掉所有包袱,反而讓她擁有了極具成就感的魔幻時刻,
今晚她也把這種「魔幻時刻」帶到了這個舞臺上來。這個演出不是完美的,卻有著令人愉悅的狀態與感染力,從韋禮安到她皆是如此。
音樂不總是讓人正襟危坐的東西,他們掩藏不住的快樂也具備真實的感染力。這一季,從一開始的緊繃,到臨近結尾的釋放,這一季的Lala像再度經過了一次成長的洗禮。
儘管沒聽到第二首歌還是遺憾。會有更好的機會。
MISIA
Misia是我在學生時代就聽說過的歌手,在少有「vocal系」的日本歌手中有著獨樹一幟的魅力。從節目中就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相當溫柔、和善、充滿大愛的人,但疫情的影響、語言的壁壘、演唱的選曲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她的呼聲沒有達到之前Jessie J那樣的高度。
她連接起兩國友誼的意義不言而喻。在疫情期間,她在體育館點起祈禱的蠟燭,在燭光中歌唱,那是我這一季歌手記憶最深刻的畫面之一。她以自身的行為消弭了許多兩國之間的認知鴻溝,同時也讓許多優秀的日文音樂重新喚起了80/90後關於J-pop黃金時代的回憶。
她沒能在第二輪唱起《Everything》是我總決賽的一大遺憾。
袁婭維
之前tia被淘汰引發大規模聲援,這次總決賽的她似乎更抱著玩樂心態,第一輪還嘗試了不常有的唱跳。
第一輪還嘗試了不常有的唱跳,第一首歌的完成度一般。直播唱跳全開麥太難了,前半段穩定度還算ok,後半段不甚完美,還有些小品味道。看來要做唱跳第一人並非一日之功。
但作品和表演本身我還是很喜歡,是那種最經典的R&B女歌手搭Rapper的表現形式,濃濃的千禧味New Jack Swing,聽起來依舊時髦。
第二輪的《Starfall》帶淚上場,情緒差點沒繃住。但意外地有人味。很多時候vocal過強的歌手會讓人覺得是「唱歌機器」,就像修飾到完美的聲音缺乏真實感一樣。在直播中的Tia是有瑕疵的,但卻意外地動人,她的緊張、她的勉強、她的力拼、她的倔強,在幾乎達到生理極限的belting中綻放,仿佛荊棘中歌唱的刺鳥,分外動人。
這一次歌手之旅,Tia又讓更多人認識了她,幸事。
周深
我對周深作為「藝人」的印象極好,親和、有網感,讓人覺得真誠又開朗。這一季他的表演中,有我喜歡的,也有我不那麼喜歡的。最喜歡的是《自己按門鈴自己聽》和《大魚》,前者展現了他聲音的可能性,後者則是他聲音最吸引人、最純美的一面。
總決賽中,他和新褲子合作的復古Disco代表著一種「平民娛樂精神」,誰都可以enjoy,誰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愉悅感。很多人會由此想到賈樟柯電影中喜歡引用的《Go West》。
就這個表演而言,其實周深的部分和新褲子的部分單拎出來都是合適的,周深唱的disco很俏皮很唯美,彭磊唱的disco很平民很本能,放在一起要說違和也行,要說各種類型共襄盛舉也成立。
撇開綜藝舞臺,周深依然需要更多的作品來完善自己聲音中的「內容」。我們對一個聲音的「藝術人格想像」基本來自這個聲音通過演繹作品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周深的演唱有了外在美,但更深度的東西還需要時間與音樂的磨礪。
吉克雋逸
吉克雋逸是今晚最讓我驚喜的。說實話,總決賽的不修音直播一直是個大型還原場,以我從前看好聲音總決賽的記憶,我覺得她可能會發揮不佳。
結果被啪啪打臉。總決賽的她讓我刮目相看。
我對吉克雋逸一直有期待。她有著絕好的聲音條件,寬厚、有辨識度也有原始感。外形和時尚感都不缺。《彩色的黑》現在聽來都是佳作。對她的作品一路追到了去年年底的專輯。
她在歌手舞臺上的狀態是漸入佳境的。她這一季的歷程簡直是「當打之年」的寫照,奇襲成功進場,在常規賽被淘汰,突圍賽拿到前二捲土重來,總決賽奇襲成功,排名又進前四,一直殺到了最後一輪,奇襲歌手中的傳奇。
到了決賽,狀態爆發。第一輪和許魏洲的合唱已經足夠精彩,第二輪的《好女孩》則是我最希望在歌手舞臺上看到的表演。說的就是平等,性別平等,乃至全方位的平等。女性不該被束縛自我表達,要敢於性感、大膽、凌厲,那都不是壞,是我們的天賦人權。在她營造的暗色搖滾氛圍下,在她怪異的唱腔中,從詭笑的尾音和瘋狂的吟唱中,這首歌的叛逆特質從她抹去的口紅印中一路「冒犯」著主流審美。沒有冒犯就不會有進步。
在國內綜藝舞臺上看到這樣的鮮明態度很難得,甚至能聯繫起時事作為平等發言,令人振奮。
華晨宇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聊華晨宇變成了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沒有中間地帶。
關於他其實我也分析過不少了。他當然是有自己的舞臺魅力和音樂追求的,oversing當成個人特色也無妨。和他類似的音樂風格在國內的確不多。他之所以面臨爭議,還是因為他做的本也不算大眾流行,如今卻被推到了大眾流行的鬥獸場中,在人氣之下承擔了超載的期待。
縱觀整季,對比前年,今年他主要演唱自己的新作,比起翻唱缺乏群眾基礎。同時,多數人已經經歷過前年的洗禮,在密集曝光下,有部分人可能會審美疲勞。
第一輪和李宇春合作的表態意義大於音樂價值。兩個人的境遇有相似之處,都是選秀冠軍出道,都有自己的濃重個人風格,都在巨大人氣的背後遭遇了諸多審視目光。《西門少年》的表演類似於基於「少年精神」之下,兩個人的一次聯合表態,「不畏流血不懼流言不停奮力奔跑下去」,很有感染力的口號。
第二輪的《七重人格》算是他個人的總結。有多元素的融合,有戲劇性的角色切換,有標誌性的搖滾/吶喊呼應,有《新世界》的樂器擬聲,在這首歌裡,他各種形態的集合像一張名片。我在聽這個現場時,除了開頭模仿孩童的段落稍有驚詫,其餘還是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舞臺表演者遊刃有餘的張力。他的演繹方式,在現場體驗中具備強烈的衝擊。
但歌曲在表達如此深邃的人格探索主題、甚至上到了宇宙洪荒的角度時,在音樂的繁複之外,歌詞卻相對比較空洞,感覺只是表達了情緒、堆砌了意象,但卻很難對人格探索主題之下的意涵有更深的認識。作品若要經得起回味與審視,言之有物很重要,有血有肉也很重要。
歌手只是起點,作品才是長遠的競技。
節目結果
第一名:華晨宇
第二名:袁婭維
第三名:蕭敬騰
第四名:吉克雋逸
又一年歌手結束了。比起爭吵,或許回歸音樂才應是我們最初聆聽的本意。很多紛爭成長一年後再看都會覺得可笑異常,但真正優秀的音樂卻總是歷久彌新。
《歌手》節目連續三個月對於幾位歌手的過度曝光,對他們也是一種消耗。說到這我又懷念起從前一首首歌慢慢打的時代了。《歌手》這樣的模式拿來打歌,新鮮感很難超過一周。
但它畢竟是內地音樂圈內少有的長期熱點話題了,也正因為此,我希望它可以留給「正常的討論」那麼一點點空間。
希望大家在討論與聆聽中都能得償所願。
總決賽歌單已在網易雲音樂上線。
*圖源湖南衛視歌手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