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4歲的小孩,跑到父親的車頂上,用自己心愛的吉他砸向車前窗,一遍一遍,孩子當著眾人宣洩著自己壓抑的情感,向父親發出抗議的吶喊。
《回到過去擁抱你》將一個叛逆期的孩子和父親之間的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
叛逆期的我們,身上都有子揚的影子,而電影用一種更清晰的表達方式展現到我們面前。
01 那個管你最嚴的人,是最愛你的人
子揚的父親,一個科研所的院士,為人謹慎而刻板,對自己唯一的兒子抱有極大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按大多數人一樣,上大學、找工作。
但是從小被同學欺負、內心非常自卑的子揚,偏偏成績一般,完全不是爸爸想像中的樣子。
望子成龍的父親,對孩子除了失望還是失望,他內心極度渴望孩子按照他預設好的發展軌跡,一步一步往前走,但是隨著兒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對兒子的控制感越來越弱,甚至開始強迫他去做一切事情。
兩人的思想就在互相牴觸、互相排斥、互相糾葛中碰撞、嘶吼。子揚最後說出:從今天開始,你讓我做的所有事情,我都不會去做,你不讓我做的所有事情,我都會去做。
看似一句小孩子說的狠話,其實是子揚對父親的終極反抗。他用這種話來反抗自己的父親,反抗將自己視為木偶拿著線的父親。
父親之所以用極端的手段來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是因為他愛他的孩子,他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有出息,成為和他一樣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他認為孩子玩吉他是耽誤時間,只能在考上大學後,作為業餘愛好。
正是因為父親看到過太多放棄學業的孩子,最後的結局有多麼不好,他才會拼了命得告訴孩子,這是不學無術、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可是,這時的孩子能聽得進去嗎?用這種方式,孩子能聽得進去嗎?
02 愛的方式不對,讓親人成了仇人
作為科研所的院長,德高望重。在外人看來,他的孩子應該是一個光鮮亮麗、學習優秀、樣樣精通、德才兼備的學霸才對。
可是孩子偏偏是個平庸的普通人,被同學們說成是「衰挫楊」,經常就毫無理由被同學整蠱、欺負。在外受氣的孩子,父母沒有去安慰鼓勵,在家裡,還要忍受父親的嘲諷和挖苦。
去參加演出的子揚,在唱完自己的歌,引來整整掌聲的同時,也引來了父親帶來的警察,抓他的理由是自己的兒子砸了自己的車。
被逼得無路可逃的孩子,爬上欄杆,毫無留戀得跳向冰冷的江裡。這是在受到多大的打擊和壓力才會如此心灰意冷。
每個人,都經歷過青春期,這時的孩子明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識。
聰明的父母會放下自己的權威和堅硬的盔甲,和孩子成為好朋友,用不打擾、不幹涉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應對這個時期的煩惱。
而一切試圖控制,對你的話惟命是從的方式,都是不正確。
方式不對,會將所有的問題暴露出來,每個人的傷疤在這時都會顯露無疑。深陷痛苦的彼此,如果沒人反思,終將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戰爭。直至老去、死去。
老死不相往來,也許就是這個意思。
03 放下偏見,理解萬歲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是無形的、無意識的。很少有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犯下的錯誤,即使知道自己的不對,也不知道如何表達,也不會表達。
《回到過去擁抱你》電影有一點好,就是可以假設時間可以倒流。假如重新回到那一刻,假如你可以看到父親在沒有你的日子裡,是如何度日如年,假如你看到了那些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情景,假如再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
滿頭白髮的父親看見年輕的子揚,從椅子上緩緩起身,蹣跚地走向子揚,伸出了久違的雙手,抱著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所有的恩怨、所有的仇恨、所有的不滿,統統化解、消融、釋懷。
電影給了父親表達愧疚的機會,給了孩子原諒的可能。
然而,現實中,有太多的說不出口、試圖表達、礙於面子、不懂、不知道,阻礙了彼此的袒露機會。
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教導我們如何與孩子達成共識,贏得合作。
第一步,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第二步,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認同和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第三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第四步,讓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
理解,一旦你能理解自己的孩子,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只有抱著這樣的態度,才能去解決問題。
不管問題有多難,總是有辦法的。而沒有理解做前提,一切都是枉然。
友善、關心和尊重,不僅僅存在於成人世界,在大人和孩子之間,也是以這個為行事根本的。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願意放下戒備,更願意去聽取你的意見和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生而不易, 理解萬歲!對孩子、對自己、對身邊的人。